浚縣楊玘屯村是著名的泥塑之鄉,有句老話說“吃楊玘屯一口飯,會捏咕咕哨;喝楊玘屯一口水,會捏泥泥狗”。從小生長在楊玘屯的宋慶春,在泥塑創作中,大膽創新題材形式,開創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新生代泥塑藝人的代表性人物。
不同于五彩斑斕的泥咕咕,宋慶春制作的是現實生活題材的泥人。惟妙惟肖的造型、生活化的場景常常引起觀者的無限遐思。因為生在楊玘屯,宋慶春對泥塑有著深厚的感情,從小就夢想能成為一名泥塑藝術家。但是家里卻希望他能有份像樣的工作,并且通過關系讓他進入了一家國有企業。
宋慶春:“工作倒是還可以,薪水也可以,當時一個月一千多塊錢,在其它地方打工的人一個月才八百多塊錢,后來我還是堅持回來了,遭到父母的反對。”
宋慶春的父母沒想到為了泥咕咕,兒子竟然可以丟棄工作,這下可把他們氣壞了。
宋慶春:“捏好的東西都給你摔了、扔了,還是不讓弄,認為做這個沒什么潛力,沒啥發展趨勢。”
最終,宋慶春還是抗住了家庭的壓力,專職搞起了泥塑創作。他認為泥塑作品作為藝術品,是一種審美需求的載體,但僅僅靠傳統的表現形式,如飛禽走獸,泥獅子泥猴等恐怕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如何能在創作題材上更加廣泛,表現形式上更加新穎,使古老的泥塑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成了宋慶春苦苦思索的問題。
宋慶春:“晚上把它放到床頭,邊看邊欣賞,看看哪還有問題沒有,沒有問題了還得想想,咋能把它做的更精、更細。”
通過大量的實踐積累和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宋慶春的創作題材范圍不斷擴大,他不僅制做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泥咕咕,還對生活中常見的人物、事件進行發掘,融入到作品中。2003年,他創作的一個“鄉村老漢”作品引起了專家的注意,這為他今后的藝術創作明確了方向。
宋慶春:“有位新鄉教藝術的老師,他過來之后,看了非常喜歡,他說你的作品可以,你不應該捏泥咕咕,應該向這方面靠攏,光捏泥人,這樣以后才有你的地位。”
按照老師的指點,宋慶春走上了泥人創作之路。在遍地泥咕咕的楊玘屯,他捏的泥人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在藝術特色上,他的泥塑注重塑造人物的臉、手、腳,所捏的泥人面容親和、憨態可掬,頗具古樸稚趣的鄉土氣息。一下子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中外游客。
宋慶春:“2005年中原文化上海行,那時候我帶了大概20件泥人到那去了,效果很好,活動是三天時間,一件不剩全部銷完,還跟人家簽了幾個訂單,回來以后又給人家做了一批。”
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宋慶春的泥塑創作開啟了嶄新一頁。如今他的作品廣銷全國各地,每年靠做泥人就能獲得十多萬元的收入。宋慶春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泥塑創作隊伍中,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