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明智近照
薛明智,男,漢族,1949年生,河南禹州人,字:涵夫,雅號:“泥人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詩詞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大師,中華詩詞一級著作家,河南省民間中醫師,河南省高級民間藝術師,吳道子國畫院雕塑師,禹州民間工藝廠廠長。
薛明智2000年參加文化部、中國文聯、人民畫報社聯合舉辦的世界華人藝術展,被授予“世界華人藝術人才”稱號;2003年參加“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藝術展,獲銅牌;同年,詩詞入編《千古絕唱·中華當代詩詞名家名句選集》;2006年作為全國唯一泥塑代表,受邀參加中國文聯舉辦的“百花迎春”春節大聯歡,現場展演并被中央電視臺直播;200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高級民間藝術師”稱號;2010年參加由中華詩詞研究會、中華詩詞學術研究會等4家聯合舉辦的詩詞評選活動,獲“特等獎”;入編《中華詩詞著作家典藏》,授予“中華詩詞一級著作家”稱號;同年,詩作入選詩詞名家霍松林主編的《當代百家絕句精選》和《當代百家律詩精選》;同年,受毛澤東文學院、中國文化學會、文化人物雜志社聯合邀請,參加“感動中國文化人物”評選活動。其詩、塑、畫作品被多家博物館、藝術館和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被許多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作為授課的樣本使用。《許昌日報》記者稱其為“泥人薛”。其事跡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多家地方臺報道。
薛明智獲得的榮譽枚不勝舉,他的成就蜚聲中外。他14歲學醫、46歲作詩、50歲學雕塑、61歲涉足畫壇。他行醫手到病除,作詩信手拈來,雕塑隨手而得,繪畫揮手而就,樣樣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建樹,事事都有很好的口碑。
14歲立志學醫 醫德高尚
薛明智出生在貧苦家庭,9歲時,母親和妹妹離開人世,與爺爺、父親相依為命,和那個時期的同齡人一樣挖野菜、吃樹皮、捋樹葉。因為沒了母親,他比其他人要倍加艱辛,到了上學的年齡,還沒鞋穿,整年赤腳。10歲時,父親借了一籃蘿卜頂了5毛錢的學費,才開始上學。女教師張玉欽,看他天寒地凍還赤腳,就給他做了一雙鞋,他才真正體會到鞋的溫暖。盡管上著學,他還要給搞建筑、做木工活的父親、多病的爺爺做飯。
13歲時,爺爺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生活不能自理,他去請村醫,醫生架子大,開始還來兩次,后來就不再來了,他不得不輟學,在家照顧爺爺。看著病床上爺爺痛苦呻吟的樣子,他發誓,將來一定要做一名醫生,并且是醫德高尚的醫生。
14歲那年,爺爺去世,父親的身體也慢慢出現了問題。一次,他頂替父親去拉煤,勉強拉動400斤,掙了5毛錢。看著這5毛錢,立志學醫的決心,促使他毫不猶豫地、莽莽撞撞地去買了一本《針灸基礎》醫學書。小學四年級的程度根本讀不懂,就去問,哪個醫生也不愿教他。于是,他白天跟父親搞建筑做木工活,晚上學,管他懂不懂,只管記,走路的時間、吃飯的時間、干活休息的時間都利用上,不會的字就查字典,讀得多了,慢慢懂了一些,于是精神更足,不管夏天蚊子的叮咬,冬天的寒冷,只要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沒完成,決不罷休,有時晚上實在困得不行,就掐自己的大腿根兒來提醒。
寒來暑往,憑著這種精神,12年中,硬是讀、記下了《針灸基礎》《針灸大成》《中醫基礎》《中醫內科學講義》《醫綜金鑒》中的《傷寒論》《金柜要略》以及《藥性賦》《湯頭歌》《黃帝內經》。18歲時,他開始在自己的身上練習針法,針找穴位的準確位置,練習進針不疼的手法、練習得氣的感覺、練習補泄的捻針經驗。在他的身上凡是手能觸到的穴位,都反復多次地練。連續多月,徒步30多里到當時禹縣“河南省中醫分院”觀察老中醫的診治方法,遇見不懂的問題,就虛心請教。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業余自學12年,終于獲得成功。在自學的后期,他邊學習邊義務治病,到后來他的醫術日臻成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治好了許多疑難雜癥,被人們稱為“神醫”“華佗再世”。1993年獲得了河南省衛生廳頒發的“民間中醫師”資格證。
小時候的經歷烙在心間,行醫期間凡是孤寡貧困者,藥費減收或免收。2004年,禹州市古城鎮李黃村患者盧亞軍,患嚴重的類風濕多年,臥床不起,家貧如洗,許昌晨報呼吁愛心大夫伸手援助,薛明智看到后,往返10多次,每次120多里,主動配藥、送藥,自貼費用3000多元,治好了盧亞軍的病。現在他已康復,不但生活自理,還能做家務。
有時,他甚至在外出差,遇見危急病人,也出手相救。1979年,他到山東聯系業務回來路過臨清縣,在汽車站侯車時,發現一中年男子,懷抱一14歲奄奄一息的少年,準備扔掉,一女子在旁邊痛哭,圍觀的許多人都束手無策。薛明智看到后,詢問得知孩子患的是腦炎,留下后遺癥,在省人民醫院住了半年,也沒有希望,剛才的情況是不得已而為。薛明智弄清情況后,順手給寫了個藥方,讓回家試試。誰知1990年,兩個操山東口音的男子,在禹州輾轉4天找到了他,說是要感謝救命恩人,待問明情況后,才知道是十幾年前的事。
這幾年,他搞雕塑,行醫方面的精力放的少了些,但是,他無論走到哪里,就把中醫傳播到哪里。2009年,到馬來西亞進行文化交流,在飯店吃飯時,飯店老板問他們中間有沒有懂中醫的。原來,飯店廚師長身上出了很多膿皰,多家醫院都治不好,聽說中醫很神奇,想試一下。薛明智為他診斷為脾臟濕毒,開了幾副藥,服用后痊愈。廚師長痊愈后,老板說他夫人患心臟病多年,也想讓薛明智給診治診治,薛明智就滿口答應,為她診斷為心臟陽氣虛弱,給她開了藥服用。幾個月的文化交流結束準備回國時,飯店老板設盛宴款待了他,說夫人的病情日見好轉,所在地沙巴州亞庇市前市長林愿意親自作陪,感謝他,并挽留他在馬來西亞行醫,一切手續由他們負責辦理,薛明智婉言謝絕了他們的好意。
46歲學詩 名驚詩壇
寫詩純粹是薛明智的業余愛好,他在行醫和雕塑期間開始寫詩,不經意間成了詩人。俗話說,人過三十不學藝,更何況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來寫詩,薛明智卻不信這個邪。
佳肴一分利∕親熱值錢多∕腰包有鼓扁∕味口各自樂。這是他1985年到云南做生意時,在昆明一家飯店所作的題為《小飯館》的古風詩,也是第一次作詩,當時,他還不認為自己寫的是詩,老板看后大為欣喜,裝裱后掛在飯店。
夜宿半島海角樓∕錯恨窗外濤浪吼∕誰知更深無眠意∕只為千里人正愁。這是1991年春節期間出差青島時所作的題為《夜思》的詩,回來到長葛聯系業務時,在旅館,一年輕人看到這首詩,把他引薦給河南大學教授,教授對他大為欣賞并加以指點。這時薛明智才意識到他會寫詩,他有這方面的才能,才有意識地向詩詞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寫詩要有天賦,要有扎實的文學功底。薛明智除了醫學書籍,還博覽其他群書,尤其喜愛唐詩。他記古詩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而是細品詩的意境、韻味,理解作者的巧妙構思,弄懂作者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如何使夸張、比物、擬人、修辭、造句幾方面渾然一體。他寫詩不拘地點,只要靈感來,煙盒、墻地、其它紙片都可隨手操弄。有的詩寫后隨手丟掉了,現已保存下了的約有400多首。他具備詩人的才氣和靈氣,作品也見水平和功夫,詩作光芒四射,順手拈來,沒有雕琢的痕跡。2002年,禹州市要舉辦第一屆藥交會,他為禹州中華藥城作了一首長詩,其中幾句:春溫荊芥防風草/夏熱梔子二花類/秋燥百合加玉竹/冬寒附子配肉桂/若有長夏濕熱疾/多進防己和薏仁。詩中各種藥物搭配恰到好處、順理成章,可見他的才氣,也見他對各種中藥藥物性能掌握的嫻熟和具備的扎實文學功底。試看下面的幾首詩:
《早春游蓮花山風雨隔宿》(新韻)
冷雨嘯風霧塞天,桃花呶嘴恨春寒。
松濤吼夜飛檐鬧,搖落鈴聲幾百籃。
《沒登黃鶴樓》(七絕)
富麗華妝影滿樓,喧聲更愧自貧憂。
黃鶴回怨門票貴,也向江邊看江流。
《贊鄢陵》(古律)
天下蘇杭好風景,四季奇觀數鄢陵。
春風愛杏伴桃笑,夏雨洗荷襯芙蓉。
秋露潤枝掛果大,冬雪蓋地現梅紅。
天女散花迷人處,萬家田園盡花廳。
《暴雨丟句拾吟》(新韻)
龍兵抬海駕嗚風,開路閃鞭霹靂驚。
怵看雨簾傾玉柱,呆觀湖院鉚銀釘。
樓簾擠望漫街水,荷蕾掙扎濁浪坑。
歡樂蛤蟆說唱隊,最煩搗蛋小頑童。
這些詩起承轉合自然,格律平仄恰到好處,讀了使人回味無窮,許多詩詞在全國詩詞大獎賽中獲獎。2003年,他的詩入編《千古絕唱·中華當代詩詞名家名句選集》和《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典藏》;2009年錄入詩學名家霍松林主編的《當代百家絕句精選》和《當代百家律詩精選》;同年,在中國藝術工作者協會舉辦的詩評活動中,詩作被評為“特等獎”,薛明智被授予“當代格律詩大師”;2010年,參加由中華詩詞研究會、中華詩詞學術研究會等4家單位聯合舉辦的詩詞評選活動,他的詩從全國800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特等獎”, 薛明智入編《中華詩詞著作家典藏》,被授予“中華詩詞一級著作家”稱號,全國共52名,他是其中之一。北京詩詞界專家的評語是:“薛明智的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首尾連貫,一氣哈成,排比對仗和修辭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
詩詞界泰斗劉章老師在給薛明智詩序中說:“很多人非旅游不能詩,明智則不然,他隨時隨地就可詩,特別是田園詩,他的云巾抹雨與唐朝秦觀的山抹微云一樣妙。”2008年,全國第二屆中華詩詞年會,劉章老師在大會上大聲宣布:我只看薛明智的詩,其他人的詩找薛明智修改。那次年會,投稿的19000多份,前200名入圍,前100名有資格去北京參加年會,薛明智在這100名內。會后劉章老師鼓勵薛明智說:你的詩寫得很好,很有個性,很有風格,自成一體,以后按這個風格寫下去,會成大家的。并單獨邀請薛明智和他一起兩個人乘坐小車,其他人乘坐大巴游覽北京。
50歲從事雕塑 譽滿海內外
薛明智家鄉有做戲裝的傳統,他成立了禹州市民間工藝廠,自任廠長,經營戲裝。為了生意,他經常外出,接觸了許多雕塑作品,當他看到一些濫竽充數、不負責任、不精益求精,只為掙錢的雕塑時,非常氣憤,民間的文化藝術被糟蹋得不成樣子,決心拯救這個傳統民間藝術。他搞過建筑,在垂直、重心、支撐點方面有好眼力,他做過戲裝生意,對古代服飾心中有數,更何況懂醫學,對人體骨骼了如指掌,加上寫詩的豐富想象力,他具備了搞雕塑的基本條件,決定一試身手。
開始時,先在附近村莊新蓋的小廟里塑了幾尊菩薩像、九龍母、九龍爺。塑出來的像很有靈氣,韻味十足,算是小試牛刀。
機遇總是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1999年春,他來到畫圣吳道子故里—禹州市山底吳村,看到熱鬧非凡,他們正在全國招標,準備為吳道子塑金身,參加投標的有北京雕塑學院、山西雕塑學院、安徽雕塑學院等國內知名學府。他想試試,負責人問他要證件他沒有,就給他了個小樣兒,讓他回家做。小樣兒做成后,負責審定的時任禹州市副市長趙學仁認為可以,但還在猶豫他沒有證件,又讓他現場制作。就在現場制作接近完成時,著名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前來參觀,人們把他冷落在一旁,陪六小齡童去了。當六小齡童參觀到薛明智正在制作的吳道子像小樣兒前時,不由贊嘆:“太好了,太好了,是哪位老師塑的?”并和薛明智握了手。六小齡童的稱贊和賞識,成全了薛明智的事業,開辟了薛明智雕塑藝術的新天地,標志著薛明智走上雕塑藝術道路的開始。
接著他又為郟縣蓮花山塑了兩個水泥浮雕《鳳凰戲牡丹》和《仙童獻壽》,這兩件作品代表河南省參加在福建泉州舉辦的全國藝術展,引起轟動,被編入《禹州市志》。
薛明智的雕塑作品富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把傳統的民間藝術和現代的審美意識結合了起來,把南方雕風的細膩和北方的粗獷結合了起來,將中西文化結合了起來,博采眾長,以詩詞意境,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形成了以“歷史人物、農村生活、名句典故、古代傳說”為主的四個系列方面的特色。200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給予薛明智藝術生涯以充分的肯定,授予“高級民間藝術師”稱號。《許昌日報》記者郭雯采訪后,稱其為“泥人薛”。
泥塑作品《祖國母親》,國母宋慶齡一手懷抱一兒童、一手扶一兒童,昂首挺胸站立在長城和天安門組圖前。昂首挺胸意指祖國日益強大;懷抱一兒童,意指澳門,手扶一小學生,意指香港;國母雙目遠眺,滿眼淚花:三個孩子回來了兩個,還有一個臺灣沒有回來。這件作品在全國第二屆民間工藝博覽會藝術展上一展出,引起了轟動,圍觀的人水泄不通,被組委會評為“精品獎”。
2007年,為了迎接奧運會,創作了《鼎世中華》,作品中一條巨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富強起來的中國要承辦奧運會。作品下面的圓盤意指盤古至今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中間是地球,代表世界;巨龍執奧運會會旗,地球周圍圍站著五個福娃,意指開放的中國歡迎世界各國各民族朋友;10只和平鴿放飛了9只,還有一只在中國,祈愿世界和平,中國永遠和平。整個作品寓意深刻,在北京民博會上,被中國民協副主席白庚勝發現,倍加稱贊,并合影留念。
泥塑《咋會差一天》,兩位老人,老夫懷抱鋪蓋,仰望著大兒子家大門樓,老婦掩面悲傷。一年中大月31天,小月30天,一天之差,這一天大兒不贍養,小兒不來接。作品諷刺了不孝兒子的不道德行為,也寓意著多子并不多福的道理。
這些作品,人物造型憨態可掬,樸實又不失夸張,意境深遠,小中見大,使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因此,經常受邀參加各種文化活動。
2009年,薛明智作為民間藝術家代表,應邀赴馬來西亞開展文化藝術交流。在馬來西亞期間,進行了作品展和現場制作活動,圍觀的市民不斷伸出大拇指給予贊賞,所在地沙巴州總領事謝福根和中華大會堂都要求收藏他的作品,又邀請他給當地學校進行了講課、現場表演,受到師生們的歡迎。沙巴州亞庇市前市長林愿意親自賦詩:“泥人真技絕,作品價無涯。明智聲名大,堪稱藝苑家。”亞庇市書協主席劉文輝親自執筆,書寫了此詩,贈送給薛明智留作紀念。
2010年3月,安徽績溪要塑胡氏家祖金身。當時,投標的有全國各地7個著名雕塑藝術家,組委會對他們的作品都不理想,網上查到薛明智,給他打電話,讓他去試一下。薛明智接到電話后,不敢怠慢,因為要塑的是胡錦濤總書記先代的金身,他和兒子薛宏君—河南省民間藝術家一同前往。組委會看了他的證件和以前的作品照片后,非常滿意,確定由他負責制作。胡氏家祖金身安放在《胡宗憲故居》內。《胡宗憲故居》以前是胡氏家族居住的地方,也是胡氏家族祭拜祖先的場所,由多位歷史名人組成,院內古建筑很多。績溪人要塑的是明朝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大茶商胡永源和清末大學士胡炳衡三位。胡宗憲大義秉然,不怒自威,一身正氣,憂國憂民;胡永源熱情機靈,是一個大商賈;胡炳衡文質彬彬,是一個有志之士。要從一尊塑像上表現出他們各自的特點,況且年代久遠,僅憑自己的想象和老人們的回憶來完成,可想難度之大。薛明智從上山選土到打泥,費盡周折,人物造型幾易其稿。幾個月的準備工作完成后,在8月份,一氣呵成。完成后的胡氏金身塑像,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很多藝術家都拍案叫絕,專家們評論說:還是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薛明智能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
61歲初涉畫壇 出手不凡
61歲,也就是2010年,他才涉足畫壇。他從小就很喜歡繪畫,但一直沒有機會修練,只能處處留心,時時觀察世間百態,用心反復記憶,甚至連吃飯時也在觀察雞、狗、豬、牛的動作,所以,他的出手不是偶然的。
2010年10月份,他又接到《胡宗憲故居》修繕領導小組打來的電話,讓他去繪三個影避墻。實地考察后,薛明智心中雖有所膽怯,因為以前沒有專攻過繪畫,但是,藝術是相通的,憑著自己平時時時處處的留心觀察、豐富的想象力和雕塑時手法輕重的藝術功底,他就大膽的胸有成竹地接了下來。
這三個影壁墻繪畫可不簡單。第一個是位于績溪龍川太極湖村,是明朝的,由于年久失修,現已剝落殆盡。據老年人描述,傳說影壁墻繪畫有“貪吞日月”“百代福祿”和“松鶴延年”三組含義,長15.5米,高5.5米,可算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影壁墻,要恢復原貌,難度可想而知。在繪制過程中,薛明智腦子的絲弦始終繃得緊緊的。他廢寢忘食地工作了26天,終于完成了最后一筆。第二、第三幅是《胡宗憲故居》大門外影壁墻的正、反面,畫幅長5.6米,高3.2米。有了第一幅作鋪墊,這兩幅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三幅影壁墻繪畫,畫風清新,行筆流暢,著墨合意,專家驗收組一致通過,給出的評語是“山水氣勢磅礴,動物活靈活現。”南京理工大學藝術系的教授把它作為教材,帶領學生前來臨摹。
初涉畫壇作品就被專家稱贊和認可,不能不嘆為觀止,也增添了薛明智今后在繪畫方面成為大家的信心。
品味薛明智的作品,無論是詩作、雕塑還是繪畫,可以感知天地之蒼茫、山水之秀美,讓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吸引人欲進入作品所描述的意境中。他的藝術成就輝煌,樣樣光鮮照人。一個人在某一個行業做出成就,就是一個成功的人,而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薛明智,在這幾個行當中,靠自學,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不能不算是一個集大成者,不能不算是一個“奇才”。
薛明智有一個夙愿,就是舉畢生精力辦一個《農家藝苑》,藝苑里用雕塑的形式,把過去勞動人民的缺衣少食、地主逼債、兵荒馬亂、日寇蹂躪,改革開放后人們的幸福生活的各種各樣場景,真實、形象地記錄下來,以警世人,教育后代。我們衷心地祝愿他早日實現這個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