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海:癡心泥塑終不悔
2013/3/28 10:15:1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浚縣黎陽鎮西楊玘屯村是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在這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村子里,提起宋學海,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與泥咕咕有著一種難以言狀的癡情、有一種割舍不斷的緣分……
宋學海出身泥玩世家,自幼與黃河泥土打交道,是泥咕咕的傳承人之一。他的曾祖父宋仕杰,祖父宋文彬,父親宋清順,世代從事泥塑制作,而且都很有造詣,在同行中出類拔萃。宋學海從小耳濡目染這一民間藝術,民間藝術也啟迪著他的藝術靈性。在長輩們的指導下,他捏泥哨、團泥狗、制泥猴,與泥咕咕結下了不解之緣。
宋學海對泥咕咕天生就有一種癡心的熱愛。村里有個叫王庭染的老人,其泥塑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當年作為孩童的宋學海經常去老人家玩耍,每一次,只要老人在創作泥塑作品,他都在一旁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回家后,再拿出泥塊,模仿王庭染老人的一招一式,創作自己的泥塑作品。從中他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他躍躍欲試,嘗試進行泥玩創作。
宋學海兄妹6個,他排行老二。他對上小學時的一個冬日至今難以忘懷,因為那是他第一次將自己的勞動成果變成了錢。那天天空飄著雪花,冷颼颼的北風刮個不停,衣衫單薄的他被凍得渾身打顫。宋學海顧不上這些,只想著自己的泥咕咕能盡快出手,他提著籃筐到浚縣一中的十字路口叫賣。用了一上午的時間,他的泥咕咕才全部賣完,有7分錢的進賬。為此激動得他在回家的路上手舞足蹈。自己的勞動成果第一次被人承認,這對他是個多么大的鼓舞呀。可當他滿心歡喜地揣著7分錢回到家時,沒想父親卻劈頭蓋臉地吵了他一頓:“天這么冷,凍病了怎么辦,以后天冷就不要再出去了。”宋學海委屈地流下眼淚,但懂事他深深理解父親的一片良苦用心。
作為一名新手,當時宋學海的泥咕咕賣不上價錢,數百個也賣不到1元錢,他為此非常苦惱。有一次卻令他大吃一驚,他在廟會上看到,別人家的一對泥獅子,竟然賣到兩元錢的天價,只是人家的作品形神兼備,創作精美。于是他暗下決心,鉆研泥塑藝術,提高創作水平,改變生活狀況就從小泥玩做起,小泥玩里有大文章。從此,他在泥塑創作的道路上,便一發而不可收。
浚縣的 泥咕咕能聞名 省內外,宋學海功不可沒。1978 年,宋學海15歲。省里要舉辦一次“六一”兒童節美術作品展覽,全省各地都選出精品,送往省城。當時浚縣文化局的萬局長問宋學海,你如果有泥塑作品,可以參加省里美術展覽。于是,宋學海便把將自己精心創作的部分泥布谷, 另外還有一個泥馬、一個泥猴送去參展。沒想到這幾件作品獲得了省美展一等獎,同年又獲得全國少兒作品一等獎。一下轟動了河南美術界,未登過大雅之堂的浚縣咕咕也從此名揚天下。
宋學海對泥咕咕的癡迷到了一種忘我的境地。他無論正在吃飯或是剛躺到床上準備睡覺時,只要一有靈感,他便不顧一切地將自己關在作品制作室里反復揣摩、苦心研究,精心制作每一個小泥玩,直到滿意才肯罷休。1982年宋學海結婚時,為了湊足各項費用,他與家人共同捏制了一卡車泥玩,共賣了500元錢,才將婚事置辦下來。
雞年捏雞,猴年捏猴,豬年捏豬,是宋學海的一貫做法。為此,他每年都要走出家門,到外地交流、學習,汲取藝術的營養,融會到自己的作品中。別人到公園是為了休閑娛樂,游山玩水。而他卻是為了觀察動物的形態和動作,揣摩動物的習性,牢記于心,為在家家進行藝術創作作準備。80年代初,為創作出十二生肖,他自己借了相機,到北京、鄭州的動物園進行拍照,為此他花去了不少費用。
在宋學海的家中,他拿出自己前期的一些作品,與最近的一些泥塑作品進行了一番比較。他說“你看,以前的作品,都比較粗糙,形態方面還不算逼真。現在的作品就不一樣了,形態、姿式的把握就比較準確。”據他說,以往因為對蛇、老鼠等一些小動物有恐懼心理,不敢接近。對小動物的骨架,沒有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只是從外形上進行模仿。后來為了將泥塑作品制作得更形象、更逼真,他如今不僅敢抓蛇、抓鼠,而且對它們骨架的分布也掌握得清清楚楚。這樣創作出的作品自然也就與以往不一樣了。你看他的“瓦崗戰馬”特別注重突出馬的頭部、頸部,馬頭高昂,威武雄壯;“泥布谷”圓潤豐滿;“老猴”張大嘴巴,手舞足蹈;“小豬”則憨態可掬,令人捧腹。他的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種動物形象和人的形象結合,創作了人身、獸頭的十二生肖藝術形象,兩大類型,氣質各異,活靈活現,人見人愛。
宋學海是個善于鉆研的人,只要他認準的事,就一定要搞出個水落石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的創新意識非常強。泥塑作品,千百年來,都是老工藝、老技法。但是有一件事卻促使他讓小泥塑“脫胎換骨”。有一位經常買宋學海泥塑作品的人向他反映:“你的作品我愛不釋手,遺憾的是幾年之后,作品就變了模樣,很容易分化。另外搬家、運輸過程中也容易打碎。如果你的作品能夠再結實一些,不就更加完美了嗎?”這話提醒了宋學海。宋學海認為這個建議有道理,藝術品應該有珍存價值,這樣才有利于傳承。如果燒制出來,不就有了保存價值了嗎?他果斷決定,一試身手,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他在自家建起了爐灶,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百折不撓的他終于第一次將泥塑作品變成了燒制品。新的作品更有神韻,更加有利于珍存。
為將泥塑這一古老的民族藝術發揚廣大,宋學海多次舉辦泥塑藝術培訓班,免費將技藝傳承后人。村里有數十戶人家,在他手把手的指點下,都非常出色地創作出了優秀作品。對此他并不滿足,還經常到本縣及外縣的學校任教或講學,不圖一分錢的講課費,只求讓這一藝術奇葩在更多的地方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宋學海的執著與勤奮換來了豐厚的回報:1989年12月,他創作的泥塑作品“十二生肖”獲全國首屆工藝美術佳品獎,并被選送到新加坡展出,“十二生肖”人物像成了他的代表作,2001年又在河南省第三屆藝術博覽會上被評為“民間藝術優秀獎”;2004年5月他創作的泥塑系列作品,在河南省第四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被評為“精品金獎”;2005年9月在“中原文化上海行”中“瓦崗軍騎馬人”榮獲金獎,同年9月被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評審委員會授予“金鼎獎”、“成就獎”。同年11月,被編入《中國民間藝術,民間藝術家卷》中; 1995年9月,宋學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如今宋學海的作品十分暢銷,每月西安、北京、廣州等地的商戶,都要向他預訂大量泥塑作品。僅今年7月份,北京的一家商戶就預訂了7000元的泥塑作品。目前 村里正在籌劃成立泥塑發展有限公司,宋學海將擔任副總以經理,負責研究開發泥塑作品,做大做強這一民間藝術產業,將這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發揚廣大。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鶴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