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全,1948年生于河南南陽,從事玉雕幾十年。他主持的《寶石加工新工藝研究》等科研項目,解決了許多長期束縛行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十多次獲得河南省和南陽市科技進步獎。《玉雕深孔加工及玉笛產品開發》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工藝品實用化,日用品工藝化”。《實用玉制編鐘和編磬的研究與開發》項目,受到廣泛關注。
吳元全臉上始終掛著謙和的微笑。談起并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他像是在拉家常,平實的語言猶如他手中那杯飄著清香的綠茶般從容淡定。
他是玉雕行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但他更愿意談走過的路而不愿多談成就。也許是經歷過太多艱難曲折,他把跌宕起伏的人生也講得平平淡淡————
街頭來了個小畫匠
1948年,吳元全出生在一個小山村里,只斷斷續續地讀完了初中課程的他,見考學讀書的路走不通,不灰心也不抱怨,而是將出路寄托在自己的手藝上————他能書會畫善篆刻。
他完全靠自己用心揣摩、用手苦練,掌握了素描、水彩、水粉、油畫等基本的繪畫技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單位都需要畫宣傳畫,可當時的農村,能寫會畫的人并不多,吳元全的“手藝”派上了用場。
吳元全的畫在當地出了名。
1968年春節前夕,出門在外的人都要回家過年了,吳元全卻背起行李來到人地兩生的鄧縣,鄧縣是個人口過百萬的大縣,他想,那里需要宣傳畫的單位和人自然更多。
在鄧縣,別人需要什么他就畫什么,百貨公司、面粉廠、供銷社、機械廠的墻壁幾乎都被他畫上了畫。很多單位慕名前來請他作畫,文化館、電影院、中小學的美術老師也紛紛前來結識他。一時間,年輕的吳元全在鄧縣聲名鵲起,人們都知道鄧縣街頭來了個鄉下小畫匠,他的業務量迅速增加,經常忙碌得一天只能休息三四個小時。
吳元全依然勤奮有加,絲毫不敢怠慢。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先幫借宿單位打掃半個小時的衛生,之后出門一邊跑步,一邊背誦唐詩宋詞或其他文學作品。晚上回來,還經常找來借宿單位的職工給他們畫像練素描。”日復一日,在他住過的地方墻壁上都貼滿素描畫像……
5年畫下來,當時的鄧縣縣城里所有縣直單位的宣傳畫都出自勤奮的吳元全之手,很多人都知道他這個走街串巷的“小畫匠”。
漂泊不定的艱難生活,讓他養成了居安思危和超前思維的習慣,為了生存,他需要不停地尋找“干活兒”的機會,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常常是“吃一、拿二、眼觀三”。直到今天,他仍然要求自己時刻把眼光看得更遠一些,不斷地尋找和抓住一切商機。
“鄧縣對我有養育之恩,我對那片熱土充滿感激,和淳樸的鄧縣人結下了深厚的情意。鄧縣給了我闖蕩社會的本領,是我人生的第一站。沒有在鄧縣的歷練就沒有我后來的人生。”
吳元全把鄧縣看作自己人生和事業的起點,至今對那里仍深懷感恩之情。
在鄧縣謀生的吳元全不但快速提高著自己的書畫技能,還在作畫賣畫的過程中學會了了解市場、尋找商機和經營自己,鄧縣也磨煉了他堅強執著的意志。
修鞋社來了個臨時工
離開鄧縣后,吳元全來到南陽謀生,經朋友介紹在南陽市修鞋社當了一名臨時工。
20世紀70年代,修鞋社基本沒有修鞋業務了,被改成生產熱合塑料袋、塑料包裝品的門市部,吳元全的工作是在塑料袋上設計商標圖案并印刷。
吳元全并不滿足于此,他發現當時彩色風景玻璃匾在市場上很走俏,而當地又無廠家生產,產品都是從東北長途運輸購進的,于是就把印刷塑料包裝的絲網漏印技術應用到印制這種玻璃匾上。產品送到地區百貨公司后,被對方以每塊出廠價3.4元的價格接受,還簽訂了長年供貨合同。修鞋社有了成立以來第一個正規產品,企業因此有了經濟效益。隨后幾年間,他的眼光緊跟著市場轉:鍍銀鏡子受歡迎、磨花玻璃鏡熱銷、立體磨紋彩色鋁面板有市場,他都很快研發并掌握技術,然后投入批量生產……接二連三開發生產出來的工藝美術新產品,出人意料地為小小修鞋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主管部門干脆把“修鞋社”改成了日用工藝廠。
日用工藝品廠,讓吳元全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他更加潛心地研究開發新的工藝美術產品。
1982年,吳元全研發的立體磨紋彩色鋁面板榮獲南陽地區科研成果二等獎。憑著這個獎項,他的全家人辦成了“農轉非”。也是在這一年,吳元全這個農村來的臨時工被職工直接推選為日用工藝廠的廠長。他上任后,日用工藝廠擴大了場區,新建了廠房,業務快速發展。
玉雕廠來了個“新手”
1985年,對于苦苦求學不止的吳元全來說,是一次遲到的人生機遇:西安美術學院在全國統一招收成人高考生。一直為自己沒有受到正規高等美術教育而遺憾的吳元全,憑著日積月累不斷學習的文化知識和繪畫基本功底,考進西安美術學院。
在西安美術學院,吳元全利用一切時間如饑似渴地學習,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于苦練美術、書法。自身的刻苦,加上受到劉文西、劉保申等名家指導,吳元全的繪畫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對美術理論也有了更加系統深刻的理解。回到家鄉后,他又得到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著名工筆花鳥畫家王少卿的言傳身教。
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南陽市玉器廠工作————學習與努力為他開啟了一扇更加精彩的人生之門。
吳元全玉雕創作初露鋒芒的作品是《彩玉十二生肖》。當時的玉雕創作還停留在傳統的人物、動物、花鳥、瓶素四大品種,廠里的設計也是從以師帶徒的傳統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多數人對吳元全這個初來乍到的“學院派”持懷疑和觀望的態度。當得知他要把自己設計的新理念運用到創作“彩玉十二生肖”時,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諷刺,被認為是“胡整”,設計的東西肯定賣不出去。但吳元全堅信,創新是藝術的生命,自己的創作只要符合藝術規律,符合大眾審美情趣,創新就沒有錯,應該堅持下去。壓力之下,他給廠里立下軍令狀:“如果自己設計的東西賣不出去,我自己買下。”
以他當時的收入水平,要“買下”這塊玉幾乎需要他半生的工資。所以,他這個軍令狀既讓人看到了他的決心,也讓廠領導有了信心。
經過精心設計,一套造型夸張獨特、內涵活潑傳神的十二生肖問世了,并被送去參加當年舉行的行業最高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評比。評委們對這套作品的評價是:“如一縷清風,為沉悶的傳統的玉雕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今后的玉雕創作意義深遠。”最終這套作品獲得了創作設計新產品一等獎,成為眾多外貿出口企業搶購的對象,并被天津外貿機構高價收購。由此,吳元全成為廠里的設計臺柱子。
在這一時期,吳元全的創作風格非常明顯地“烙”在了他的作品上。移景構式,疏密聚散,對比統一,知白守黑,點、面、線等藝術規律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運用,加之俏色巧雕,使作品充滿了來自大自然的美。如《紅樓夢》、《玉樹臨風》等作品都成為行業稱道的典范。不過,對吳元全來說,他投入精力最多,同時感到最滿意的作品莫過于1999年河南省贈送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禮品————南陽玉雕《九龍晷》。
這一年春節剛過,一件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降臨到了吳元全身上。南陽市玉器廠承擔了河南省贈送澳門特別行政區禮品————南陽玉雕《九龍晷》的設計和制作任務,禮品的全部設計制作工作由吳元全擔任。
雖然已有多件作品問世,這項工作還是令吳元全感到非同尋常:“這畢竟不同于一般的產品設計,責任重大,意義深遠。”在此后的9個月時間里,他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九龍晷》的設計制作工作中。他和同事們不僅找到了歷代龍的造型,而且還仔細研究,把握領會“九龍繞柱”、“九龍盤硯”、“九龍壁”等藝術作品中龍的結構、動態、神情,并大大小小捏了30多個泥塑稿,對設計方案結合玉料上分布的各種顏色,進行再創作,從白描到泥塑,再到玉石小樣雕刻,一步一改進,又請了南陽著名美術家幫助提意見,以達到完美的效果。
南陽獨山玉是我國四大名玉之一。但其珍貴質地只有在加工后才為人所識,要在眾多礦石中挑選出最佳玉料并非易事。為了挑選最合適的玉料,吳元全和其他參與創作的同志一起冒著初春逼人的寒氣,來到南陽獨山玉礦,從礦井到料庫,從山上到山下,對著冰冷的石頭擦、摸、翻、看,反復篩選,優中選優,終于選到了滿意的玉料。
“玉料雖然找到了,但‘神仙難斷寸玉’啊!”回憶當時的情景,吳元全至今記憶猶新。看著那塊精美的石頭,玉石加工的復雜性使吳元全的心一次次提起來:萬一加工到里面出現暗紋裂縫怎么辦?即使玉料沒有問題,完工后萬一在運輸途中出現意外怎么辦?澳門回歸慶典日子已定,是具有重大政治、歷史意義的大事,祝賀禮品完成的時間是絕對不能后拖的,更不允許有“萬一”。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吳元全決定:挑選最高水平的技術人員,把一塊巨型優質獨山玉一分為二,兩個《九龍晷》同時制作!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吳元全一直堅守在一線。烈日炎炎,酷暑難當的盛夏,他頂著蚊叮蟲咬,連熬通宵,帶領雕刻工人采取浮雕、透雕、鏤空、線刻等多種表現手法,大到整體造型,小到一個鱗爪都嚴格要求,力爭做到盡善盡美。
春去冬來,寒暑更替。1999年11月16日,二件稀世珍寶————南陽玉雕《九龍晷》同時完工。11月28日,當一件安放在倉庫里,另一件裝上彩車,在全廠職工敲鑼打鼓,列隊歡送運往鄭州時,吳元全終于松了一口氣。在慶祝澳門回歸大會上,《九龍晷》恢宏的氣勢,豐富的內涵,獨特的藝術魅力令嘉賓大加贊賞。
傳統玉雕的切、割、磨等技法使大量的邊角小料無法利用,當他看到一片片、一塊塊玉石被當作廢料、廢渣丟棄時,吳元全常會產生淡淡的傷感:“玉是上天對人類的恩賜,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這樣對待玉石,愧對大自然。”為此,他苦苦探索玉邊角小料的利用途徑,尋找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的創作方法。
2006年,全國工藝美術大師會議在山西五臺山召開。當吳元全登高望遠,一覽美麗的千峰萬壑之時,滿目的層巒疊翠讓他茅塞頓開:玉本來自大自然,用五彩繽紛的玉石小料來組合表現美麗的祖國山川,從自然到自然,這不是玉的生命的再現嗎?
他回廠后馬上行動,把七碎八散的小玉塊搜集起來,擦洗、拋光,一一展現其美麗的本質。山濤的“收遍奇峰打草稿”,劉海粟大師“十上黃山,胸有丘壑”,都成了他創作的源泉和靈感。他把各地的美麗風光、人文景觀按各種彩玉邊角小料的自然色彩巧妙搭配、組合,設計開發出《清明上河圖》、《洛陽龍門石窟》、《黃河母親》等系列彩玉組合玉雕作品。
看著被人廢棄的玉有了新的歸宿,心愛的玉有了新的生命,吳元全如釋負重,無比愜意。河南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會長劉長秀說:“寶玉組合浮雕作品的創作成功,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用玉美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此類作品引起業內人士高度評價,獲得了南陽市科技成果進步一等獎。
追求藝術辦好企業兩不誤
南陽市玉器廠在計劃經濟時期主要生產外銷產品。20世紀90年代初,已經走上企業領導崗位的吳元全敏銳地意識到,改革開放將使百姓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玉器產品的國內市場將會活躍起來,玉雕行業必然會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為了使玉器廠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吳元全銳意改革。多年來,無論市場形勢如何變化,南陽玉器廠的產品銷售率始終穩定在98%以上。2004年,完成改制的玉器廠成為南陽市拓寶玉器有限公司,企業發展更加充滿活力,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處于全國玉雕行業領先地位,被譽為玉雕行業的“常青樹”。
企業管理與品牌經營并沒讓吳元全放松對藝術的追求。他幾十年來,不管是在鄧縣街頭風餐露宿艱難謀生,還是位居企業領導,他從未改變過的一個習慣是:每天作畫,筆耕不輟。“為百蟲寫照,為百鳥張神”。在他的案頭,堆積的練習稿就有千余幅。他筆下的蝦“師古而不泥古”,鮮活靈秀,富有質感,動態十足,生機勃勃,得到了國內外名家的高度評價,1989年在“張衡、張仲景杯”國際詩書畫影比賽中獲優秀獎;《情趣圖》連續多屆被作為河南省花鳥畫觀摩作品,并被銀川美術館收藏;2000年,他的國畫《富貴圖》在世界華人畫展中展出;他的《拓荒牛》深得漢畫像石的精髓,被人高價收藏……
辛勤的付出為吳元全贏得了很多榮譽。2006年,吳元全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和他領導的團隊精心打造的“拓寶”牌玉器,也獲得了“中國名牌”稱號。
做藝術與做企業何以做到兩不誤?吳元全說,他靠四個字:“勤、恒、活、實。勤,就是干什么事勤勤快快,勤勤懇懇;恒,就是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要執著地不斷追求;活,就是學知識要靈活,活學活用;實,就是待人要誠懇,學習和工作要踏實。”吳元全在西安美院學習的時候,刻了一枚書畫壓角印章,上面刻的就是“勤、恒、活、實”。從那時到現在,他畫的每一幅國畫上都落有這枚印章。【原標題:從街頭小畫匠到玉雕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