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佩章大師鈞瓷藝術特色
2013/3/28 20:09: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逝者如斯,轉眼晉佩章大師仙世一年多了。其間,許多人談及晉佩章大師鈞瓷藝術特色話題。2008年10月20日,晉佩章大師鈞瓷藝術研究會在河南省人民大會堂成立,在國內近百名知名陶瓷專家、學者的共同見證下,舉行了晉佩章生前制瓷印章封章儀式,這是我國陶瓷界第一個以陶瓷藝術大師個人冠名的全國性學術組織。研究會旨在對晉佩章大師的從藝人生,從藝道路,做人品德,藝術追求以及他精美的鈞瓷藝術作品等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研究,做好鈞瓷藝術的繼承和發展。 利用參加第六屆鈞瓷文化旅游節的機會,筆者先后訪問了晉佩章的夫人趙玉梅,子女晉曉瞳、晉曉紅,鈞瓷大師楊志、劉建軍、尹建中、苗宗賢、崔松偉等,與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會長、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會長王愛純女士進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討晉佩章大師的鈞瓷藝術特色,收獲頗豐。
鈞癡人生
“鈞瓷成了他后半生的至愛”,晉曉瞳在《記我的父親晉佩章》一文中這樣寫道。翻開晉佩章大師的人生閱歷,他前半生戎馬酬國,后半生融入鈞瓷。2008年6月11日,晉佩章大師追悼大會在禹州市殯儀館舉行,有一副挽聯:“一十三載戎馬生涯過長江鴨綠江鐵筆為國曾現鈞都大丈夫、四十六年尋鈞癡夢遍訪劉山遺蹤立書惠人仍念鈞窯拓展路”。這正是晉佩章大師一生的真實寫照。
晉佩章,河南省禹州市火龍鄉晉村人。生于1926年9月,1948年10月參加工作,入中原大學學習。1949年3月參軍,1962年5月轉業。歷任禹州鈞瓷一、二廠代銷股長,實驗室主任,技術科長等職。1988年創辦“劉山窯藝實驗室”,專門從事北方名窯的研究和名瓷的仿制工作。其作品古樸典雅,窯變美妙,被中國收藏家協會和中央文史研究館收藏,并參加過東西方藝術家交流協會舉辦的藝術展。近20年來,晉佩章大師不顧年事已高,身在瓷區精心鉆研,率先完成了“宋早期各種深淺不同藍色乳光釉”的研究和仿制工作,并對鈞瓷的發展歷史有獨到研究,著有《鈞窯史話》、《中國鈞瓷藝術》、《中國鈞瓷探源》、《話說鈞瓷》、《晉佩章作品選》等,在國內外發表鈞瓷論文30多篇共計60余萬字,為弘揚鈞瓷藝術作了突出貢獻。2003年,晉佩章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被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評為“河南陶瓷藝術特級大師”,并被尊稱為“鈞瓷泰斗”。
我和晉佩章大師是“忘年交”,讀懂晉大師的人生閱歷就會明白他鈞瓷藝術的厚重內涵。晉大師就像一件鈞瓷珍品,令無數專家、學者、藏家仰止。
魂系鈞瓷
如今,晉大師的靈魂已融入大劉山,融入鈞瓷。鈞瓷的魂是什么?釉!玄妙神奇的窯變、五彩滲透的釉色、巧奪天工的意境,使之成為傳世珍品。
晉大師傾心鉆研鈞瓷釉色,窯變鈞花釉、窯變鈞紅釉、翡翠綠釉、藍鴿斑五釉、羽毛釉等釉色都屬獨創,但他毫不藏私并將之公布于世。
晉佩章大師鈞瓷作品以釉色飽滿、釉質濃厚、古樸典雅、窯變藝術絕妙贏得了國內外收藏家的青睞。2006年11月,由他設計制作的柴燒鈞瓷珍品《鋪耳尊》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會上,以18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了現代單件鈞瓷價格的最高紀錄。
釉為魂,型為本。晉大師鈞瓷作品以傳統造型為主,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在81華齡的收山之作《菊花洗》就是最好例證。綜觀晉大師鈞瓷作品,造型簡潔、古樸、厚實、含蓄,與眾不同,就像他的為人一樣樸實無華,有文物般的感覺、國寶級的分量。多年來,他堅持用傳統工藝燒造鈞瓷,晚年與兒子晉曉瞳合作,創燒了許多柴燒稀珍品,被國內外博物館不斷收藏。民間收藏家也視若珍寶,競相購買。著名的《富士霞光》窯變掛盤被日本皇室當做珍寶收藏。2008年1月8日,《和諧寶鼎》、《葵花尊》、《太平尊》、《觀音瓶》、《方尊》、《象頭尊》等6件柴燒珍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創下了國家博物館一次收藏單一瓷種件數最多的紀錄!豆Φ吕彙繁淮笥⒉┪镳^收藏,天球瓶《雄關漫道》被省博物院收藏。
大師風范
晉佩章大師生前著書立說,堅持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在鈞瓷理論研究上獨樹一幟,對后世影響巨大。他在劉山書屋筆耕不輟,病床上依然惦記著他的最后一部鈞瓷著作《中國鈞瓷釉彩》,我們期待著這部著作早日問世。
晉佩章大師在鈞瓷藝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肯定,受到了國內外藝術機構的重視,他不但成為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文史館館員,中國古陶瓷協會會員,而且還是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公布的第一位獲“終身成就獎”的藝術家。2008年6月9日,就在晉佩章先生去世的第二天,他的家人又收到了美國國家藝術研究院寄來的“終身榮譽院士”證書。
2008年年初,晉佩章大師被查出患有肺癌,他深知自己時間不多了,就在簡陋的住室內拖著病重的身體,夜以繼日,筆耕不輟。他向前來看望他的領導和鈞瓷界的朋友說,他還要再寫兩本書,算是對他熱愛一生的鈞瓷藝術有所交代。然而,病魔在無情地摧殘著他的身體,5月初,晉佩章大師再次發病,躺在床上仍念念不忘自己最后寫的書稿,叮囑兒子晉曉瞳無論如何也要把書修訂完,盡快出版。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后,晉佩章大師看著電視常常淚流滿面,經常和老伴談起災區群眾的困難。5月15日,神垕鎮舉行了捐款儀式,他讓老伴取出5000元捐給了災區。不久,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也發動了全省的藝術家捐款捐物。晉佩章大師得知消息后,毫不猶豫把價值170多萬元的煤燒鈞瓷作品捐了出去。不久,他又將自己親手制作的6件鈞瓷珍品捐獻出來,委托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拍賣后將得款全部捐給災區。
2008年6月8日,晉佩章大師與世長辭。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玉骉說:“我對晉大師一生的理解就是爐火不滅,筆耕不輟。他用畢生的精力,記錄了鈞瓷近50年的發展歷史,他把神垕鎮的各種傳說、標本、史料廣泛進行收集,然后進行分析、整理、研究,并著書出版,對鈞瓷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愛純女士說:“晉大師不僅技藝獨特,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人品和藝德。用六句話來總結:晉老先生一生情,窯火常伴鈞魂夢。歷來無私多奉獻,不為榮華不為名。寒舍立下萬言著,留下珍寶萬代傳。”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志對晉佩章評價說:“晉大師為人忠厚,平易近人,與同行交流毫不保留,為發展鈞瓷、宣傳鈞瓷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內知名陶瓷專家、學者評價說,晉大師柴燒鈞瓷,由于柴燒文火與微量元素的作用,作品神、奇、妙、絕,美不勝收,別具風格,給人帶來自然、寧靜、淡泊、超脫的美感。他的創作始終貫穿著一個信條,那就是以釉取勝、古樸為本,造型力求簡潔、大氣,釉質古樸、自成風格,開窯見“文物”。“崇尚自然,厭于人意”是晉佩章大師一貫堅持的鈞瓷藝術法典,他有創新但不違法度,從他早年的煤燒鈞瓷到晚年的柴燒器物,始終展示著鈞瓷藝術大家的氣度風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作者:蘇楓 200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