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瀏覽信息

一個老電影放映員的銀幕人生

2013/5/21 9:59:14 點擊數: 【字體:

一個老電影放映員的銀幕人生

連德林保存的電影劇照

一個老電影放映員的銀幕人生

1987年,連德林老人在報紙上宣傳一些最近要上映的電影

一個老電影放映員的銀幕人生
 

 連德林老人說,以前的電影放映員是一個讓人非常羨慕的工作。
 

  偶爾在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73歲的連德林才將收集的資料拿出來細細品讀,里面藏著他曾經的時光。那些發黃的記憶和電影有關,而他,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商報記者 宋曉珊 丁亞菲/文 楊東華/圖

  最初的夢想

  要是能去電影院上班多好啊

  1952年,鄭縣十八里河,現在的鄭州市十八里河。

  傳來了放映機的“咔咔”聲,一束明亮的白光照在了幕布上……

  16歲的連德林無比驚訝,一塊大白布上的人竟會動,還發出美妙的聲音,手里的香煙還會冒煙,真的太神奇了。可能是當時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47年后連德林還清晰地記得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南征北戰》。

  連德林回憶,那一次并不是第一次看到電影。早在1945年,9歲的連德林就看過一部日本人放的電影,畫面上有飛機、大炮、軍隊、聽不懂的日本話,后來他才知道那是一部宣傳同化奴役的電影,“還好沒留下什么印象。”

  時間轉眼走進了1952年的冬天,此時連德林已經在鄭縣一中(鄭州13中前身)就讀。這一天,學校組織同學到鐵路文化宮看電影,走廊里展示的照片顯示,2個月前毛主席曾到這里視察。連德林有些激動,仿佛空氣中還彌漫著毛主席的氣息。恍惚中,蘇聯彩色電影《明朗的夏天》開始播放了,金黃色的稻谷,忙著收割的人群,連德林的心顫抖了一下,“要是以后我能來這里上班就好了。”

  當上放映員

  聽孩子們喊“放電影的來了”,很快樂

  1956年,中學畢業的連德林應征入伍,他發現自己一下子“金貴”起來,在當年1000多名參軍入伍的同齡人中僅有3個初中生,自己瞬間成為眾人眼中的“文化人”。很快,連德林和四個戰友一起被分配到電影隊,也就是當上了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機關兵,他的生活、工作第一次與電影有了如此親密的接觸。

  經過3個多月電工知識、機械原理、膠片檢查的學習,連德林的工作和放映機連在了一起,除了到自己所在軍區放電影,還要經常到信陽等沒有電影設備的軍區放電影,所以連德林的生活不是在放電影的路上,就是在放電影。

  每當小孩子們跟在放置發電機和放映機的馬車后大叫“放電影的來了”,連德林就覺得很快樂。看著從十里八村趕過來的人將自家的條凳、竹凳、高凳、矮凳搬到場上,齊齊排在銀幕下邊,已經熟悉播放流程的他仍然會莫名的緊張。

  天慢慢黑了下來,露天的電影院坐滿了黑壓壓的人群,嘈雜的聲音猶如街頭的集市。這時,離場不遠的發電機響起了轟隆隆的聲音,放映機旁的燈泡射出耀眼的光芒,而坐在旁邊的連德林則被隱藏在暗淡中了。機器一陣吱呀,連德林緩慢搖動放映機把,白布上出現電影片頭,喇叭里響起音樂,場下漸漸靜了下來。

  那時的電影

  哪怕一天放映七八場,都場場爆滿

  1959年3月,退伍后回到鄭州的連德林成了鄭州鐵路電影隊的一員,給鐵路沿線的各個城市放電影。沿著鐵路跑了三年之后,連德林再次回到了7年前他第一次看電影的地方——鄭州鐵路文化宮,這次他來這里工作。

  身為電影院員工的連德林,除了放映電影,還多了一個“任務”:電影宣傳。這時的宣傳,比起到處跑著放電影時講究了很多。他不僅要負責布置、美化、更換鐵路文化宮的16面櫥窗,還要負責找人去街頭或小區張貼電影海報。

  這時的“海報”,主要是電影上映時間、片名、票價、場次等內容。而到處張貼海報,也并不是為了跟其他幾家電影院競爭,而只是為了傳遞信息,那時“根本不用競爭。”

  連德林笑言,在當時的鄭州,看電影是個“可時尚的事”,哪怕一天放映七八場電影,電影院都場場爆滿。在他寫的電影大事記上清楚地記著,戲劇電影《紅樓夢》上映時異常火爆,天未亮就排長隊了,“那時很多都是單位包場看電影,個人即使想看,也很難買到票。”

  “文化大革命”時期,連德林迎來了他最清閑的光陰——幾乎不再放電影了。連德林回憶,“幾乎就放了幾部紀錄片和樣板戲電影。市民很少來看,都是單位包場或者是關系票。”

  影評人時代

  偶爾回想起曾經的“黃金時代”

  1985年前后,鄭州市電影公司成立影評協會,跟報社合作開設了專欄。喜歡電影,將電影視為“一生事業”的連德林,開始了他的“影評人時代”。

  用連德林的話說,每個時代總會有電影的狂熱愛好者。

  注重電影宣傳的連德林,不時地在報紙的專欄中征集電影評論稿件,進行電影知識問答活動,以此擴大電影宣傳的效果。他還網羅了30余名熱愛看電影的“粉絲”,免費為他們提供電影票,鼓動他們給報社投稿寫影評。

  在連德林眼中,那時看電影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也正是電影院的“黃金時代”。

  上世紀80年代末期,連德林退休了,他也很久沒去過電影院了,他說,自己并不是舍不得錢,而是好片太少了,“和以前相比,現在的電影太注重娛樂性,不怎么重視故事情節,特技倒是比以前多了很多,花里胡哨的。”

  更令連德林遺憾的是,自己退休后將一輩子收集的電影資料、海報交給了單位,但是由于宣傳人員的頻繁更迭,這些珍貴的圖片、文字居然被當做廢品處理了,自己百般尋找也只拿回其中一小部分。

  目前救回的資料被連德林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地下室的柜子里,偶爾在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拿出來細細品讀,那里面藏著他曾經的時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09年03月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