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瀏覽信息

50年搜集歌謠千余首 古稀老人連德林情系中原歌

2013/5/21 9:52:04 點擊數(shù): 【字體:

50年搜集歌謠千余首 古稀老人連德林情系中原歌

連德林老人向記者講述搜集歌謠的趣事

 

  閱讀提示

  在鄭州,71歲的老人連德林,50年來堅持搜集中原歌謠,目前有1000多首。7月20日,他告訴記者,經(jīng)過近半年的努力,他基本上完成了中原歌謠的整理工作,準備由鄭州市二七區(qū)文化館向有關(guān)部門申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是什么樣的情結(jié)讓連德林如此鐘情中原歌謠?他又是如何堅持50年搜集不輟?傳統(tǒng)的中原歌謠還能傳唱下去嗎?近日,記者對連德林進行了走訪。


  花兒紅,鳥兒叫,大樹底下把繩跳。雙腳跳,單腳跳,腳步越跳越靈巧。你也跳,我也跳,一個挨著一個跳。挺起胸,直起腰,兩眼平視防摔跤。腳要輕,莫抬高,編個花兒大家瞧。這是一首中原地區(qū)的傳統(tǒng)歌謠,描述了跳繩的技巧、方法和歡快的情趣。像這樣的中原歌謠,在71歲老人連德林的家里,還有1000多首,是他50年來精心從河南省內(nèi)的民間搜集而來。在連德林的家里,老人講述了他搜集歌謠的故事。

  回憶難忘小姑唱的歌謠

  連德林出生在鄭州市十八里河鎮(zhèn)連家村,他的奶奶和母親是遠近聞名的剪紙巧手,十里八鄉(xiāng)的姑娘和媳婦當年為了學剪紙,都會慕名到他家上門學藝。他還有5個姑姑,每個姑姑因為經(jīng)常與同齡的婦女扎堆洗衣服、刺繡,互相學會了不少民間歌謠,每次到他家,都會把這些歌謠教給童年的他。

  耳濡目染之下,連德林也學會了剪紙,幾十年來,一雙男兒手從未離開過冰冷的剪刀,使他后來成為河南省數(shù)一數(shù)二的剪紙大師,于199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shù)家”稱號。而那些童年時代聽到的歌謠,又讓他神往,至今他仍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1942年鄭州鬧荒災(zāi),家里窮得揭不開鍋,我最小的姑姑被送到幾十里外的祭城給人家當童養(yǎng)媳,人家給的彩禮就是幾斤黃豆。”連德林說,他的小姑過得并不幸福,每次回娘家都是淚水漣漣,他去看小姑,比他大不了幾歲的小姑就給他唱《小包袱》:

  小包袱,圓又圓,挾起包袱走河南。
  河南妞,好打扮,黑單褲,藍布衫。
  手里拿的芭蕉扇,走一走,扇一扇。
  看不東,看不西,只見小燕在前飛。

  小燕小燕等等我,咱倆路上比公婆,你的公婆對你好,我的公婆打死我。怨俺爹,怨俺娘,還怨媒人嘴頭長,貪財推俺入虎口,俺這一輩難抬頭。小姑的不幸遭遇和這首歌謠深深地銘刻在他的記憶里,以至于20歲那年,他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鄭州鐵路局文化宮后,一想起舊社會的“包辦婚姻”給婦女帶來的災(zāi)難就憤憤不平。與此同時,那一首首童年時學會的民間歌謠仍讓他難以忘懷,加上便利的工作條件,連德林萌發(fā)了搜集民間歌謠的想法。

  搜集借助職業(yè)優(yōu)勢搞“兼職”

  對于40歲以上的人來說,看露天電影曾是人生中一種美好的回憶。對于喜歡看電影的孩子們來說,電影放映員無疑是他們那個年代最羨慕的職業(yè)。

  連德林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鄭州鐵路局文化宮后,干的就是電影放映員工作。他常年奔波在鄭州鐵路局所轄的站段,東至商丘,西到三門峽,北上安陽,南下漯河,把一部部電影帶給在基層工作的鐵路職工們觀看。

  “我們一般是乘火車上午趕到某一個站段,而放電影又是在晚上,有的時候還要連放好幾個晚上,然后再到下一個站段去。自從有了搜集民間歌謠的想法后,我就利用這空余的時間,到附近的農(nóng)村轉(zhuǎn)上一轉(zhuǎn),聽路邊的說書人說上一段書,看當?shù)氐膽虬嘧映獞颍瑔柾嫠5暮⒆觽兌贾滥男└柚{。”連德林說,他有時是步行走街串巷,有時是借輛自行車跑得更遠一些,每搜集到一首歌謠,就如獲至寶,不但要記錄下來,還要背得滾瓜爛熟。“有時趁電影還沒有開演,我會把學到的歌謠教給等待看電影的孩子們,由他們在當?shù)貍鞒?rdquo;

  “火車頭,冒白煙,鐵路兩邊栽線桿。電線桿,鐵絲擰,上邊掛著白瓷瓶。白瓷瓶,口朝下,北京南京打電話。北京打,南京聽,東洋來了鬼子兵。鬼子兵,犯中華,逢村燒房見人殺。三光政策真兇殘,咱們奮起保中原。中原人,不可欺,明里暗里打游擊。游擊戰(zhàn),麻雀戰(zhàn),日本鬼子要完蛋。趕快收復(fù)山河土,歡慶勝利‘八·一五’。”

  這首歌謠連德林給起了個名字,叫《歡慶勝利“八·一五”》,是他當年在滎陽車站放電影時從一群孩子口中學會的,因為那個年代放映抗戰(zhàn)題材的電影比較多,比如《平原游擊隊》、《地雷戰(zhàn)》、《鐵道游擊隊》等,他有一段時間就特別留心抗戰(zhàn)歌謠,先后搜集了《抗戰(zhàn)人兒美名傳》:石榴花,滿地紅,一勸我郎去當兵,當兵為的打鬼子,保衛(wèi)家鄉(xiāng)老百姓……《鬼子漢奸齊完蛋》:鬼子逼咱上前線,咱們攜手走在前,走到半路齊下手,先殺帶路翻譯官。《鬼子魂嚇掉》:一過隴海道,鬼子魂嚇掉。吃飯怕腸爛,喝水有尿臊。

  就這樣,連德林在鐵路沿線把一首首民間歌謠收入囊中,直到多年后從鐵路部門退休。

  收獲50年來搜集歌謠千余首

  采訪中,記者從熟悉連德林的人中了解到,他是一位閑不住的老人,除了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一幅幅剪紙作品并把剪紙藝術(shù)傳授給更多的人外,他樂此不疲的仍是搜集中原的歌謠。

  在連德林的家里,記者看到了4大本志書,分別是《鄭州鐵路局工人文化宮史志》、《十八里河村志》、《十八里河鎮(zhèn)志》、《南五里堡村志》。他告訴記者,退休之前因單位領(lǐng)導(dǎo)知道他愛寫文章,也經(jīng)常在報刊上發(fā)表,就讓他承擔編纂《鄭州鐵路局工人文化宮史志》。退休后,他老家的村里想編村志又找到了他,接著是鎮(zhèn)上和鄰近的南五里堡村。這些編纂工作無疑又給他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使他搜集到了更多的歌謠,結(jié)識了一批民間歌謠的傳播者。

  “十八里河鎮(zhèn)十里鋪村的魏湘云出生于1916年,我在1999年編鎮(zhèn)志的時候曾采訪過她,雖說當時都是80多歲的人了,仍口齒伶俐,對過去所學的歌謠能一字一段地從頭說到尾,村上人聽她哼曲兒是一種美的享受,像《十二對紗燈》、《十二月戲小唱》,就是她的代表歌謠。”連德林說著,哼起了魏湘云教他的《十二月戲小唱》:正月唱個正月正,白馬銀鈴小羅成;一十二歲騎戰(zhàn)馬,夜打登州救秦瓊。二月唱個龍?zhí)ь^,七狼八虎闖幽州;楊家出力保大宋,老將舍子尸難收……歌謠唱的多是我國古代的大英雄,如關(guān)云長、薛平貴、伍子胥等。

  在編纂《南五里堡村志》時,連德林又接觸到87歲的李秀英老人,她不但是能剪花樣會刺繡的高手,還能說唱許多民間歌謠和故事,其中,有歌謠《紡棉歌》、《彈花歌》等,收入到村志中的《子孝母賢曲》就是她晚年常哼唱的一支勸世良言曲:八十老母進花園,老年觀花思少年;好花能有幾時開,人的年歲不等閑。兒見老母犯思念,慰勸母親心放寬;母在兒女盡孝心,身后之事備齊全……

  正是長期沉湎于編志之中,連德林積累的中原歌謠越來越多。他告訴記者,從目前他整理的情況來看,已有1000多首。

  對話古稀老人情系歌謠

  記者:連老師,民間歌謠和歌曲有何區(qū)別?

  連德林:能譜成曲可以唱的一般稱為歌曲,不能譜成曲只說不唱的叫歌謠或哼曲兒。

  記者:民間歌謠又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是怎么傳唱下來的?

  連德林:有的是根據(jù)說書的、唱戲的內(nèi)容加工而成,有的是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歌謠的傳播者應(yīng)首推婦女和兒童。舊時,農(nóng)村婦女大都利用織布、紡棉花、做針線活的機會,圍坐在一起,你說一個,她哼一個,互相學習,回家后再教給孩子們,就傳唱開來。

  記者:歌謠是不是都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或者說因某件事而引發(fā)?

  連德林:對,時代背景都很強的,拿我們熟知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的“包田到戶”政策來說,我們村的村民是這樣編的:責任田,增了產(chǎn),家里三年三大變。一年不愁吃和穿,二年余糧又存錢。三年家里添彩電,真是吃了定心丸。

  還有不少歌謠的背景都有一個故事,比如在鄭州地區(qū)流傳很廣的《陀螺歌》,咱鄭州人都把陀螺叫“地溜”,因為玩時它是在地上旋轉(zhuǎn)的,這項體育運動就出自古代的宮廷。相傳,古代有一個被立為太子的少年,在太監(jiān)的呵護下,整天在皇宮內(nèi)嬉戲玩耍。太子玩膩了宮內(nèi)所有的玩具后,就糾纏太監(jiān)找新的玩。一次,太監(jiān)正為太子的事為難,正巧御膳房里扔出一個糠蘿卜的下半截,糠蘿卜在地上打了幾個旋。太監(jiān)正在氣頭上,見狀又用腳踢了一下,蘿卜在遠處立著又轉(zhuǎn)好幾圈。太監(jiān)眼前一亮,回過神來拿著半截蘿卜,又用刀稍加削飾,就引著太子踢著玩。開始用腳踢時轉(zhuǎn)的時間短,太子玩得不過癮,又改為用布條擰成鞭子抽打。蘿卜很快玩壞了,太監(jiān)就按此形狀用木棍刻了一個木頭的。后來,這種游戲就傳到了民間,成為一種久玩不衰的兒童游戲,并被孩子們編成了歌謠:“地溜圓,地溜轉(zhuǎn),鞭他溜,打著玩。你也玩,我也玩,一玩玩到金鑾殿。金鑾殿,坐朝廷,咱跟朝廷稱弟兄……”充分體現(xiàn)了天真活潑、浪漫幽默的兒童心理。

  記者:你搜集的中原歌謠主要包括哪些內(nèi)容?

  連德林:那就太豐富了,有傳統(tǒng)歌謠,也有現(xiàn)代歌謠,但以傳統(tǒng)居多,有訣術(shù)歌,比如“椿樹椿樹你為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來做架梁,我長高來穿衣裳”;有節(jié)令歌:“……六月小暑連大暑,農(nóng)夫鋤禾日當午,汗水點點入田地,當知粒粒皆辛苦”;有禮俗歌:“此花富貴庭院栽,八洞神仙下凡來,十八羅漢來敬酒,麻姑獻壽來瑤臺”,是給老人生日時唱的;有祭祀歌:“頂簸箕,披蓑衣,叫龍王,下大雨,下透雨,眾人祭,再給你唱三天戲”;有婦女受苦歌:“童養(yǎng)媳,真是慘,不叫吃來不叫穿,一天婆婆打三遍,不準哭來不準喊”;有兒童歌謠,又分游戲兒歌,像《陀螺歌》、《跳繩歌》,還有教誨兒歌:“正月迎春花兒開,二月紅杏出墻來……十一月水仙案頭擺,十二月臘梅雪中香”,通過這首《十二月花歌》讓兒童知道了很多花的知識。

  另外,還包括敘事歌、剪紙歌、雜歌等。雜歌就更多了,多是一些很有趣的事兒,比如對老鼠的描述就有不少:“油一缸,豆一筐,老鼠聞著豆油香……腳一滑,身也晃,撲通一聲掉進缸”;“小老鼠,真可氣,偷嘴吃,咬家具,吃了俺的米面面,咬壞俺的嶄新衣”。

  記者:有沒有關(guān)于愛情的歌謠?

  連德林:我搜集的各類歌謠中,情歌的數(shù)量最多,我把它們分為表達互相愛慕歌、離別相思歌、對愛情忠貞不移歌和新愛情歌。“晚上做夢喜悠悠,夢見情哥接俺走;五更雞叫驚夢破,眼淚流濕花枕頭”。“天上下雨又打雷,一日望郎多少回,路邊石頭望成人,負心男兒幾時歸”……

  記者:時代在進步,這些歌謠還能傳唱下去嗎?

  連德林:歌謠是一種文化,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其含義雖不算深奧,卻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時代心聲,不光表現(xiàn)了真善美的審視尺度,還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像《十二月花歌》,過去的孩子都知道每個月有什么花,但你問現(xiàn)在的孩子,能說出來的就太少了!而現(xiàn)在的孩子因為沒有人教,根本就不會傳統(tǒng)兒歌。這也就是我為什么要把搜集的中原歌謠整理出來的原因,也是鄭州市文化部門準備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原因。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2007-07-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