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藍田:泥土有情人更癡
2013/6/25 16:11: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尋訪泥塑藝人王藍田,真是不容易!記者坐車從鄭州到鶴壁,全程兩百多公里。甫一見面,很熱情地上前打招呼,卻發現83歲的王藍田耳朵已經有些背了,孫子在他耳邊大聲說話他才有反應。但令記者叫絕的是,他的雙手還是那樣的靈巧。一團黃泥,一根細竿,不到5分鐘,一只猴子就躍上了馬背。猴子右爪執馬耳,左爪輕撫下頜,神態趾高氣揚,那匹駿馬則四蹄張開,仰天長嘶,似有騰空之勢。王藍田大聲說:“這就叫‘馬上封侯’!”瞧他那神態,似乎比喝了佳釀還興奮。
從五六歲開始學捏“泥咕咕”
“吃楊屺屯一口飯,會捏咕咕哨;喝楊屺屯一口水,會捏咕咕狗”,這句流傳在鶴壁市浚縣楊屺屯村的民諺,生動地描繪了當地民間藝人制作“泥咕咕”的悠久歷史。如今,王藍田是楊屺屯村在世最老的“泥咕咕”傳人了。
據村里人說,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李密曾率領瓦崗軍在此與隋軍大戰,當地老百姓掩埋將士的遺體,并捏些泥人泥馬作為陪葬物。后來,每當想起這次大戰,后人便捏一些騎馬打仗的兵將以寄托哀思。泥人上面都有兩個用竹棍扎出的小孔,孩子們玩耍時可以當哨子吹。“咕咕咕”的哨聲伴著孩子們的笑聲響遍村莊和田野,“泥咕咕”由此得名。
王藍田從五六歲開始就跟家里的老人學捏“泥咕咕”。他的作品形象生動,夸張簡潔,神采畢現,人物、動物千姿百態,在粗獷中凸顯著一種靈氣。
老百姓喜歡就要傳承下去
“泥咕咕”的傳承并非一帆風順。王藍田的兒子王學鋒清晰地記得當年的艱難。他回憶說:“文化大革命時把這稱為‘四舊’,我們只能偷著捏。捏的小玩具就賣給收破爛的,換幾個錢。捏的大的就趁半夜偷偷用地排車拉到鶴壁去趕廟會,到了半路被人攔住,要砸碎這些‘泥咕咕’,我們就挑選最精巧的送給他們,讓他們給小孩玩,這才得以放行。”
盡管日子艱難,但廟會上群眾對“泥咕咕”的熱愛讓他們爺倆很是滿足。車子剛到,就被熱情的人們團團圍住,最后不得不排長隊來買。“一車‘泥咕咕’不到兩個小時就賣完了,那時起我覺得一輩子有這手藝值!”王藍田說,是當地老百姓對這泥玩意的喜歡堅定了他要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的決心。
“泥咕咕”真正顯現出藝術價值還是在1986年。那年,經人介紹,一位日本朋友看中了王藍田的作品,要成批購買。王藍田本以為每件1元錢就很不錯了,想不到對方卻出價20元,這一批就賣了近2000元。此后,王藍田的“泥咕咕”一炮打響,作品在北京、上海等地供不應求,多件作品還被大英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收藏。
祖傳手藝后繼有人
現在的楊屺屯村,捏“泥咕咕”的人越來越少了。“外出打工一天能掙30多塊,捏‘泥咕咕’平均下來一天也就掙20塊左右。”王藍田的大孫子王宏瑞說,要創作一件作品,從取土、捏制、烘干、窯燒到上色,最快也要三四天。因為每人的特色不同,真要流水線生產是不可能的。
可是,王藍田不管這些,還是對“泥咕咕”有著一種融入身心的癡迷,并不斷創新。祖輩傳下來的有50多個品種,他已經發展到了100多個,顏色也由原來的黑白色調為主變成了七彩斑斕,更受現代人喜歡。令他更高興的是,兒子和兩個孫子的創作水平都已經讓他感到后繼有人。“祖傳手藝不會失傳,我相信他們比我強!”望著創作臺前神情專注的兒孫,王藍田很是欣慰。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網(2005年0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