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勝境上清宮—— 道家道教發源地
2012/4/10 9:29: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動聽的道教故事
洛陽北邙翠云峰上清宮,如果從傳說老子在此處煉丹、創立道家學說算起,已有2500多年;從中國道教“五斗米道”教祖張陵,在此處修道算起,已有1927年;從唐高宗敕建上清宮起到今年,恰好1342周年;從中國道教“全真道”教祖王重陽,在上清宮題詩宣道算起,已有837周年。可以說,洛陽上清宮所處的地方,是我國道家和道教的發源地,是我國道教史上屈指可數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載體的道教宮觀。她像一顆璀璨閃耀的明珠,鑲嵌在洛陽北邙山顛,曾引起不少歷代帝王、達官貴顯、有道之士、文人騷客,對其產生相當的興趣和仰慕之情,并駐足其處,留下一段段動聽感人的故事。
唐高宗敕建上清宮后,曾與皇后武則天等人一起駕臨上清宮,目睹了海市的出現,并請大臣們著書立說記其事;唐玄宗駕臨上清宮,親自撰書碑文,并將其變為皇家宗廟,還設立國家道教大學;那千古絕唱的“三圣”藝術——“塑圣”楊惠之的玄元皇帝雕像,“畫圣”吳道子的《老子化胡圖》與《五圣千官圖》,“詩圣”杜甫的《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都出現在上清宮;后唐莊宗、明宗也相繼駕臨上清宮,并將上清宮(太微宮)的位置放到太廟之上,所有國家大事,都要到這里祭奠祝禱,并以“太微宮使”作為幾任宰相的榮譽加銜; 宋太祖西幸洛陽,特祈晴上清宮;太宗十分仰慕上清宮,并按其原規模重建于東京汴梁城內,并曾多次駕臨觀賞; 宋真宗三次駕臨上清宮,對唐吳道子的大型壁畫《五圣千官圖》及當時武宗元的壁畫《三十六天帝像》,極其贊賞,每次都戀戀不舍,留下動情的佳話。 為了揭示上清宮這個深厚的文化謎底,我們試圖追根溯源,從大環境著眼,來探討它文化底蘊的來龍去脈,就會看到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了。優美宜人的環境
北邙山,在河南省西部,東西綿亙四百里,緊臨其北的,是一瀉東下的滔滔黃河;緊臨其南的,是縱貫西上的隴海鐵路。今洛陽城北的一段叫翠云山,向東,孟津老城南的一段叫錦屏山,再向東,偃師北的一段叫首陽山。
北邙山,東望虎牢關,西望函谷關,南瞰伊闕關,東南與嵩山、南與龍門山遙遙相望。北邙山南,有伊、洛、瀍、澗四條河流。其間,瀍、澗二河橫穿邙山,向東南流入洛河。南來而穿過龍門的伊河,向東北流,與蜿蜒西來的洛河,在夏朝的故都東邊交匯后稱伊洛河,向東北流入黃河。這一帶地域,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史稱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為我國十三朝建都之地。首陽山南的伊、洛河夾河地帶,為夏都斟鄩所在地;首陽山下的尸鄉溝,為商都西亳所在地。翠云山東南的瀍河兩岸,為西周成周的所在地;錦屏山南麓,為東漢(魏、晉、北魏)都城所在地;翠云山西南,為東周王城所在地;翠云山南麓,為隋、唐東都所在地。以上六大都城,東西排列,矗立于不足百里之地,有十三個朝代,都于城內,揭開中華史傳文化的第一頁。
原始宗教從這里興起
夏、商、周三代,有文字記載的宗教信仰是從這里開始的,我國最古的《尚書》都有記載。夏啟討伐有扈氏的“甘之戰”,就是打著“天命”的旗號,在國都斟鄩的“夏社”祭祀以后出發的。夏啟說:“有扈氏侮辱五行,放棄三正,天要剿絕他們的命。”最后,滅掉了有扈氏。“夏社”在夏都斟鄩已經出土。商湯滅夏桀,也是打著“天命”的旗號。湯說:“夏氏有罪,我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要討伐他。”最后,打敗了夏桀,建都于西亳。武王伐紂,載著文王的神主,號召八百諸侯會盟津,也是打著“天命”的旗號,武王說:“今殷王紂聽婦人的話,不治理家國,對百姓暴虐。現在,我姬發只有執行上天的命令,來討伐他。”最后,牧野一戰,打敗了紂王,建立了周朝。不久,派周、召二公,在瀍河兩岸,用占卜的方法,營建成周城,是為周朝的東都。
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信仰活動,在古籍《尚書》中均有明確記載,所以,《春秋左氏傳》總結說:“國家的大事有兩件:就是祭祀和戰爭。”可見,在邙山南麓建國的夏商周三代,宗教祭祀已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體。道家學說從這里誕生
西周經歷了三百多年,到幽王時期,犬戎亂國,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洛陽,建都王城,是為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擔任周王城征藏室的史官是陳國苦縣人老子,姓李,名耳,他以超人的智慧,哲人的眼光,科學家的胸懷,著作了一部以他的名字為書名的《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共有五千字。史稱“五千文”。上篇說的是“道”,講的是自然規律的大道理,進一步說明了人們順其自然的好處和違背自然的壞處;下篇說的是“德”,講的是人類社會應該具有的德行,揭示了社會上的假德行,泛濫成災的惡果。總之,《老子》的內容是指導人們認識自然,順從自然,適應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因為,它講的是大道的道理,又是一家之言,所以,人們把它稱為“道家”或“道家學說”。它的內容涉及到健身養生,治家安邦。
老子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開中國個人著書的先河,《老子》是我國開天辟地第一部哲學著作,對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春秋時,已在各諸候國流傳;戰國時,與新出現的黃帝學說結合在一起,形成黃老道家學派;西漢時,在秦末大亂的基礎上,建立的漢政權,運用黃老道家學說來治國,起到了穩定社會恢復和發展經濟的作用,這就是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
道教從這里發源
到了東漢,中元元年(56年),光武帝在洛陽“宣布圖讖于天下”。也就是說,向天下宣布要用神學觀點來解釋人們的文化生活。一時間,在邙山腳下的洛陽城內外,籠罩著濃重的宗教神學氣氛,很快就蔓延到全國。這一做法,無疑是醞釀著產生中國道教的氣候與土壤。于是,具有宗教信仰的“黃老道”,就在東漢的宮廷出現了。 漢明帝(58—75年在位)時,“永平求法”,浮屠傳入洛陽,朝廷內外,與黃老一并作為信仰祭祀。明帝下詔表彰其弟劉英說:“楚王能學習黃老學說的微言奧義,又崇尚浮屠的仁慈,能齋戒三個月,發誓跟神結伴。”楚王英在他的封國,大搞佛老宗教結社活動,以至影響到全國。大約在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就在這朝廷內外一片崇尚宗教信仰的情況下,江州令張陵堅決辭去令職,到北邙山翠云峰修道。漢章帝(76—88年)建初五年(80年),朝廷用神學學說解釋五經的白虎觀會議后,下詔征張陵為經學博士,張陵借口說自己有病堅決不接受。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皇帝剛剛即位,聽說張陵修道有成,用三品官的大印和綬帶及駟車馬等,下詔任張陵做太傅,并封冀縣侯。皇帝三次下詔,而張陵硬是不接受。到了永元四年(92年),為不再進一步受到干擾,張陵毅然決然打點行裝,離開北邙山翠云峰,南下傳道。不久,到蜀地鶴鳴山創建了五斗米道,開中國道教的先河。漢順帝(126—144年)時,山東瑯琊人宮崇到洛陽,向朝廷獻上他的老師干吉的170卷《太平青領書》(又叫《太平經》),朝廷認為不合時宜,收藏了起來。
漢桓帝(147—167年)是一個信仰迷,是個黃老道徒,他在延熹八年(165年)的正月、十一月,兩次派遣中常侍到苦縣祭老子。到了第二年,山東一個讀書人襄楷,到洛陽又向朝廷獻上《太平青領書》。朝廷認為是荒誕不經的書,又收藏了起來。漢靈帝(168—189年)即位后,他翻看到《太平青領書》,讀后認為是本好書,于是就把這本書用朝廷的名義,宣布流傳天下。后來,有個黃老道徒叫張角的農民大漢子,就首先讀到《太平經》。他還成立了太平道,組織了太平軍,串通了洛陽宮廷,發動了黃巾大起義。
我們從以上歷史情況可以看到,洛陽的神學氣氛,加速了黃老學說演變為黃老道信仰的過程,更進一步促成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建立。這對北邙山翠云峰這個最適宜隱居修煉的小環境來說,就可想而知了。張陵在這里修煉將近二十年,難怪他一離開這里,到鶴鳴山就創立五斗米道,其醞釀的時間,是相當的長呀!后來,帛和在這里創立帛家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名揚天下的墓葬地。北邙山,是天下有名的墓葬區。邙山又叫邙阜,是一道土嶺。據記載,自從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城陽王劉祉死后,被葬于都城北邙山之后,帝王侯將相死了,就蜂擁一般葬到這里,于是就成了達官貴顯的墓葬區。這里有東漢、西晉、北魏皇帝的陵墓。除西晉的陵墓沒有封土外,東漢的陵墓更顯得無比壯觀。當時流傳的《驅車上東門》一詩說: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上東門”,是漢洛陽城三個東門的最北門。“郭北墓”,是洛陽城北邙山上的墳墓。 “白楊松柏”,是墳墓上的標志樹,便于子孫辨認祭祀。據說,天子的墳栽松樹,諸侯的墳栽柏樹,大夫的墳栽楊樹,讀書人的墳栽榆樹,這就形成了社會風俗。“廣路”,指墓道。達官貴顯的墓前有廣闊的道路,又稱“神道”。這首詩寫的是在洛陽的游客,看到北邙墳墓后的一種感想。
古語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洛陽人說“北邙山沒有臥牛之地”。就是說,埋葬墳墓之多。漢代的墓葬,因為有墳土堆,還栽有樹,也就成了盜墓者的掘墓標志,所以,到西晉武帝以后,埋葬就不起墳堆不栽樹,埋葬的墳墓處,不知具體地方,遂成為千古之謎。北魏以后的墳墓,又開始封土堆又栽樹。除了漢墓外,魏、晉、北魏、隋、唐等朝代的墓葬及出土的墓志之多,為天下之冠。今“洛陽古墓博物館”和“千唐志齋”等文博單位所存的墓葬文物,都與北邙有關,遂演變成為一種墓葬文化。
洛陽東關有個“寄骨寺”,專門方便外地人暫時寄存親朋好友人骨殖的地方。外地人的殖骨運到洛陽后,還得有個聯系買墓地、看墓穴、打墓坑、刻墓志、下葬和立墓碑的過程,所以,厚道的洛陽人,才有這個樂善好施的舉動,反倒助長了這種厚葬北邙的社會風氣。
道教圣地話北邙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寫的《洞天福地》一文,就寫有:第七十福地,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境,魏真人曾在此處修道。
又記載,天下二十四治的下八治中的第八治是北邙山治,在東都洛陽縣,左邊是梁水,古代仙人務成子在此得道。大黃河向東流,泉水向南流。
唐代道士杜光庭編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靈化二十四》中說:北邙化,五行屬土,季節屬秋分,天上應的是軫宿星,也應甲午年生的人。具體地點在東都洛陽城北邙山上。仙人務成子、帛和、王子晉、呂恭、呂文起等在這里修煉成為仙人。唐高宗龍朔二年春天,曾在洛陽上清宮出現仙人老君飄然下凡的“海市”。宋代道士李思聰集《洞淵集》卷四說:天下名山七十二福地:第六十四福地是北邙山,在洛陽縣境。 (原標題:北邙勝境上清宮—— 道家道教發源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南無拳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