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北邙上清宮,為中國道教史上首次命名"上清宮"的道教宮觀(唐杜光庭《歷代崇道記》),還是我國唐代東都第一座國家道教學院崇玄學所在地,是我國道教發展到鼎盛時期所創建的著名宮觀之一。成為道觀、宗廟和道教學府三位一體的宮殿園林式建筑群。
圣跡仙蹤翠云峰
上清宮在東周王城東北十二里,隋唐東都,金中京,元、明、清河南府(今洛陽市老城)北八里邙山翠云峰上,"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挾太行,跨函谷……山川絢麗,云日宣明"(《重建上清宮古跡碑記》。相傳春秋時陳國苦縣人老聃,在東周任柱下史(又稱征藏史)時,曾在此處棲息煉丹。上清宮南二里許的下清宮又名青牛觀,是老子煉丹時飼青牛之處,其西側的山谷叫"青牛峪"。后來,老子離開周朝,騎著青牛,過函谷西去傳道。據說,青牛馱著老子離開洛陽時,大吼三聲而去,后人管它叫'青牛吼峪",指的是從上清宮到下清宮這一帶嶺峪,為洛陽小八景之一。自老子肇始,邙山翠云峰已成為圣跡仙蹤、紫氣籠罩的非凡勝境。據記載,漢仙人帛和,曾慕名前來翠云峰修真傳道。帛和又名護,字仲理,東漢益州巴郡(今四川重慶市喜陵江北岸)人。曾到隆慮山(又名林慮山,今河南林縣西)學道,又到五終山煉神丹。后慕名到邙山翠云峰老子煉丹處修道。 帛和發展了老子學說,在洛陽創立了"帛家道",后從洛陽流傳到南方。帛和最后在翠云峰辭世,其墓在翠云峰東北。墓碑上寫著"真人帛君之表"。墓碑立于晉惠帝永寧二年(公元302年)。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對此曾作過考察,并記錄在他的《水經注》中。帛和之后,張道陵也曾慕名來這里修真東漢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沛國豐人,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二十五歲,以直言極諫科中之,拜江州令,謝官歸洛陽北邙山,修煉三年"(《漢天師世家》)。張道陵在翠云峰修身養性,修煉大道。他會通老子《道德經》旨義,奠定了他的道教理論。后離邙山到蜀郡鶴鳴山傳道,并創五斗米道,成為聞名于世的天師道的始祖。張道陵在鶴鳴山創五斗米道后,為了發展道眾,特立天下"二十四治"("治"為五斗米道的傳教點),將洛陽北邙山(翠云峰)列為"二十四治"之一的"邙山治"。說明張道陵對邙山的向往深慕之情。《云笈七簽》列邙山為"天下第七十福地",為真人魏伯陽修真處,更顯其鐘靈神秀,澤惠人世。
自李唐王朝與老聃聯宗系祖以來,東都邙山翠云峰的地位驟然大增,特置"老子鄉"以顯示其他望之崇高。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下詔洛州長史譙國公許力士,于邙山翠云峰建上清宮以鎮鬼。這是東都洛陽敕建上清宮之始。在建廟時,發掘到一方古石案,當時人判斷是漢仙人帛和的修真舊址,更引起唐宗的重視,廟建成后,下令設醮行祭。干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親自到亳州老君廟(今河南鹿邑縣東十里太清宮鄉老子故里)向老子致祭,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回朝后,遂下令改洛陽上清宮為太微宮,奉祀太上玄元皇帝。
唐代道教學者韋渠牟,在他所作道教音樂歌曲《步虛詞》中說:"那將人世戀,不去上清宮牟""上清宮"之名在唐代的影響是很深遠的。終玄宗一代,東都上清宮曾三次"敕建":第一次是在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唐玄宗對大臣們說:"我當年作藩王(臨淄王)時,在東都積善里東南隅有一所宅第,應該在這里建玄元廟。"第二次是在第二年(公元741年)正月,玄宗下詔在兩京和各州均建一所玄元皇帝廟,并設置崇玄學。第三次,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正月,玄宗又下詔在東京積善里舊邸建玄元廟(《舊唐書》)。玄宗仿其父睿宗,洛陽修業坊的宅第舍為景云觀的做法,也將自己在洛陽積善里的舊宅,一而再地下詔建玄元廟,可見玄宗對玄元廟的選址很重視。玄宗之所以把玄元廟建在他的舊邸,因為積善里在東都皇城端門之南、定鼎門街西第一街第一坊,他的舊邸,臨著大街,廟設于此,同皇宮隔洛水相望,更顯得聲望威重,這是玄宗的本意。但東都洛陽玄元廟,既沒有在玄宗舊邸創建,也沒有在城內另建它處,而終究是在邙山上清宮原處重建。看來,玄宗的二道詔文,只是空詔一道,沒有施行。玄宗時,重建后的上清宮仍坐北面南,正名曰玄元皇帝廟,簡稱玄元廟。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改名太微宮。其建筑規模與西京長安玄元廟(后改名太清宮)相同。為一座輝煌壯觀的宮殿式園林建筑群,雄踞于邙山翠云峰之顛。玄元廟主體大殿,為大十二開間,中有四根絞龍柱頂天立地。殿基高敞,莊嚴肅穆。歇山斗拱,飛檐重迭,碧瓦覆頂,風箏檐掛。大殿前后門,各有兩列石階,均可登級而上,進入殿內。 玄元廟山門上額書"瓊華"二字,東門上額書"九靈",西門上額書"三清"。 宮之東側建有御齋院,西側建有公卿齋院,供道士迎賓、住宿之用。"宮垣之內,松林連接,以象仙居。"大殿后洞府深邃,洞府之上建有高聳入云的齋壇。 "瓊華"門外,兩邊矗立著聳天銅柱,一氣通天,華光四射,甚為雄壯。 玄元廟落成之后,玄宗立即下詔享玄元皇帝于新廟,并命有關官署定玄元皇帝告享時所奏樂。玄宗審查批示了太常寺卿所奏降神用的《混成之樂》和送神用的《太乙之樂》。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九月,詔天下兩京玄元廟,改為"太上玄元皇帝宮",簡稱玄元宮。玄宗為使道教信仰制度化,為培養高級道教人材,把道教典籍列入大唐高等教育的教材。開元"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兩京(玄元廟)各置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中子》,每年準明經例考試"。天寶元年二月丙申,"崇玄學置博士助教各一員,學生一百人"。二年正月丙辰,"兩京崇玄學改為崇玄館,博士為學士,助教為直學士"。還置大學士一人,以宰相為之,統領兩京玄元宮及道院事。
不久,又改崇玄學為通學,博士曰道德博士。通玄學師生的待遇與國子學(國立大學)相同。從天寶二年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僅東都邙山玄元宮的崇玄學,為唐帝國培養了一千三百名高級人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奉詔繕寫了大內所藏道藏《三洞瓊綱》五千七百卷,分別藏東西京太清、太微宮及各州紫極宮,并令誦持《舊唐書》)。他們為保存和傳播道教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了使大唐帝國皇帝的列祖列宗直接與"大圣祖"同受太微宮薦獻之享,玄宗在天寶八年六月,對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和睿宗五個皇帝封為"大圣皇帝"。在"大圣皇帝"稱號之前依次加謚號為"神堯"、"文武"、"天皇"、"孝和"和"玄貞"之名,時稱為"五圣"。接著,命內供奉吳道子將"五圣"真容繪在太微宮大殿正壁上。這座道教宮觀嚴然成為一所皇家宗廟了。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玄宗下詔"自今后,每親告獻,太清、太微宮改為朝獻,有司行事為薦獻"。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又下詔(太清、太微兩宮)"每歲四時及臘修廟獻之禮"。兩京道宮,由于皇帝的重視,在國家生活中占據有一定的地位。東都太微宮雖位在北邙,山路坎坷崎嶇,但由于它的地位隆崇,所以依照常規,齋醮祭獻,奉祀不衰。玄宗之后,這座道觀,宗廟二位一體的太微宮(上清宮),仍然起著支配唐王朝宗教、宗廟活動的作用。盡管在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分司東都官庫部員外郎李渤上奏說:"太微宮神主,請附于太廟"(《舊唐書》)。
但沒有付出實施,主要原因是國家經濟不支,無力修復已被安史之亂破壞的中宗(公元705-710年)創建的宗廟,只好暫時置于太微宮。所以,到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中書、門下省上奏:"太微宮新造小屋藏神主"。到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太常寺博士鄭路大膽上奏:"東都太微宮神主二十座,奏請瘞(埋藏)于宮空閑之地"。從此,東都太微宮成為名副其實的道教宮觀。老子這位被奉為唐王朝福祚神明的權威性哲人,在唐王朝兩個多世紀的宗教崇祀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幾乎成了皇帝唯一的精神支柱。武宗會昌末年,盡管宦官可以左右著皇帝,朝臣可以請奏埋神主,而老子的偶像崇拜仍一如既往,朝祭不衰。所以,東都太微宮不論國家形勢怎么樣變化,無論道佛二教因朝廷的好否時升時沉,也無論安史叛亂、偽燕都洛,即或是黃巢率起義軍取道東都、西攻長安,這座道教宮觀都被安安全全地保存了下來。由于東都太微宮,在唐王朝的政治生活和宗教文化傳播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對后代朝廷的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作用。所以到唐末,太微宮成為至高無上的榮譽官銜:"太微宮使"。雖為虛名桂冠,但還只有宰相配兼呢。哀帝時(公元905-907年),同平章事(宰相)柳粲和裴樞,曾先后棄兼太微宮使。這個做法,始自宰相柳粲。自農民起義軍的叛徒朱全忠投降唐朝以后,他擁兵自重,后來尾大不掉,挾唐昭帝遷都洛陽。朝廷對洛陽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之時,還把太微宮列入特殊擬建項目。下列四則奏章均錄自《舊唐書・哀帝紀》: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四月癸卯,太清宮使柳粲奏:修上清宮畢,請改為太清宮。從之。"五月己巳,太清宮使柳粲奏:近敕改易宮殿門名,竊以玄元皇帝廟,西京曰太清宮,東京曰太微宮。其太清宮請復為太微宮,臣便給入官階。從之。"六月辛卯,太微宮使柳粲奏:前使裴樞充宮使日,權奏請玄元觀為太清宮,又別奏東京弘道宮為太清宮,至今未有制置。伏以今年十月九日陛下親事南*;,先謁圣祖廟,弘道觀既未修葺,玄元觀又在北山,若車駕出城,禮非便穩。今欲只留北邙山老君廟(今下清宮)一所,其玄元觀請拆入都城,于清化坊內建置太微宮,以備車駕行事。從之"(六月)丙午,全忠奏:得宰相柳粲記事,欲拆北邙山玄元觀移入都內,于清化坊取舊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宮,準備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緣延資庫鹽鐵并無物力,令臣商量者。臣己牒判六軍諸衛張全義指揮工作訖。優詔嘉之。這四則奏章,已清楚地說明太微宮的政治地位何等重要!在當時國家形勢極不安定的情況下,可以說權臣們無暇顧及這件事,表面文章竟然大作特作,就連朱全忠都很重視遷建太微宮,可以想見這座道觀成了國家政治安定的標志,無怪乎宰臣接連上奏,要求拆遷重建。事實上,在短短的四個月中,要想完竣上下浩大的拆建工程,是不可能的。再加上一個重要因素是"延資庫鹽鐵并無物力"。盡管權臣朱全忠"牒判六軍諸衛張全義指揮工作",終于是兩奏空文,付于紙上,而太微宮依然矗立在北邙翠云峰上。
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全忠篡唐稱帝,國號梁,建都東京汴梁,稱洛陽為西都。因朱全忠崇佛抑道,五月下詔"廢雍州(長安)太清宮,改西都(洛陽)太微宮、亳州(今南鹿邑縣)太清宮皆為觀,諸州紫極宮皆為老君廟",并"詔廢道錄司,存僧錄司"(《舊五代史・梁書》)。后唐莊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莊宗移都洛陽,即恢復太微宮之名。后曾一度改太微宮為太清宮,并恢復晚唐"太清宮使"之榮銜。本年,行臺左丞相豆盧革,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太清宮使。不久,又改太清宮為太微宮。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宰相馮道充太微宮使。末帝應順元年(公元934年),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的李愚,加特進、充太微宮使。末帝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宰相盧文紀兼太微宮使(《舊五代史・唐書》)。
后唐的四位宰相,充任太微宮使榮銜,足見洛陽太微宮,在后唐一代政治地位之高了。擬定太微宮每年五薦獻的崇禮。從禮儀上講,高出太廟、郊壇之上,就連朝廷皇帝、皇后去世上謚號,也要首先派朝官到邙山告太微宮,其次才是太廟。后唐用太微宮的宗教、宗廟的儀禮,來安全社會、穩定民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宋太祖、太宗兄弟,生于洛陽夾馬營,早年對太微宮的情況,是十分了解的。太祖時又改稱上清宮。有一次,宋太祖駕幸西京洛陽,遇到了陰雨天,特派隨駕官冒雨到上清宮告廟祈晴。宋太宗十分仰慕上清宮,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特下詔于東京汴梁城宋門里仿建洛陽上清宮。天下名山建有"上清宮"的道觀就是從此時開始的。宋真宗和唐玄宗一樣極力崇拜道教,把道教推到國教地位,使我國道教又一次發展到鼎盛期。他于景德元年(公元1004-1008年)曾三次駕幸上清宮,是因為誠羨哲人老子的至道大德和上清宮的建筑、繪畫及雕刻等藝術。宋徽宗也十分崇信道教,這位歷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曾下詔在太學設《道德經》、《莊子》博士的同時,又將洛陽上清宮收歸中央秘書省領轄(《宋史》)。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發動了大規模的宋金中原大戰,洛陽上清宮受到了相當嚴重的影響。經歷了四個半世紀的道教宮觀,因唐宋兩代推崇道教,中原的道教文化,通過洛陽上清宮發揮了輻射作用。在中國道教史上,有如此多功能的道教宮觀,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金代,定洛陽為中京。由于戰爭的破壞,洛陽城已龜縮到隋唐東都皇城、宮城和東外郭城的一角,估計城池的面積不足隋唐時洛陽城的二十五分之一。但昔日的政治風韻、經濟流勢、文化遺音似乎仍回蕩在小小的洛陽城上空。凡赴任官吏,來往商人,傳道名士,路經洛陽的,無不駐足憑吊,感慨系之。洛陽在金代統治中原后,流傳的是河南汲縣人蕭抱珍創立的"太乙數"。
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四月,在陜西戶縣劉蔣村傳道的王重陽,啟行到山東傳道。五月,過洛陽時,曾北上邙山上清宮瞻仰圣跡,興致昂然,特作《題上清宮壁》詩一首:
丘譚王風捉馬劉,昆崳頂上打玉球。
你還般在寰海內,贏得三千八百籌。
這是一首預言詩。預示他到山東要"捉"到弟子"丘譚馬劉"。題詩后,王重陽即離開上清宮,以乞討的方式前赴山東。二年后,王重陽在山東度了七個弟子,即帶領其中四個弟子,在返回關中途中,于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在開封去世,享年五十八歲。王重陽弟子劉長生與譚長真一同到洛陽,各住一廟,修真傳道。譚長真住洛陽南朝元宮(即今西霞宮),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羽化于此,享年六十二歲。創全真道南無派劉長生住洛陽北土地廟,四年后,又遷住洛陽城東北的云溪洞。創全真道隨山派。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夏,王重陽唯一的女弟子,原馬丹陽妻、清凈散人孫不二,西入函谷關,祭奠祖師王重陽后,東返洛陽,住城東北二里的鳳仙姑洞。金大定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羽化于此,享年六十三歲。創全真道清凈派王重陽的另一弟子邱長春,據考也因慕名洛陽上清宮,到過洛陽,并在洛陽嵩山傳過道。又據元代梁宜的《嵩陽崇福宮修建碑》(今存)所載,邱長春的大弟子喬靜虛于公元1242年住持崇福宮,喬傳弟子周志謹,周傳弟子羅道全。還有邱長春的另一弟子宋德方的弟子秦志安也曾在嵩山少室傳道。
洛陽北邙上清宮,歷太微宮、玄元皇帝廟(簡稱玄元廟》、太上玄元皇帝宮(簡稱玄元宮)、玄元觀等名稱。北宋以來,又稱"上清宮",是一座宮殿式園林建筑群,具有道觀、學府、宗廟特點。在我國建筑史上,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而尤為可觀的是名傳千古的"四絕"藝術了。
1."塑圣"楊惠之的石雕
玄元廟于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玄宗下詔享玄元皇帝老子于新廟。所謂新廟,實是在上清宮原址的重建。玄元皇帝不是木牌位,而一尊太白山石雕像,頭戴冕旒,身著袞袍,壯嚴肅穆。這尊雕像是雕塑大師楊惠之雕刻的。左邊配雕的石像有文宣王孔子,還有道教四位真人:莊子、文子、列子和庚桑子;右邊配雕的石像有玄宗自己和宰相李林甫,這些配像都是朱衣朝服,形如真人,栩栩如生。楊惠之是開元時期著名的雕塑家,在我國雕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雕刻技術而論,僅次于東晉雕塑家、畫家戴逵,曾著有《塑訣》一書傳世。
2."畫圣"吳道子的繪畫
玄元廟竣工后,玄宗即詔內供奉吳道子在宮壁上繪出《老子化胡經》故事。這是一組幻想連環畫,吳道子運用《老子化胡經》文字資料,發揮想象,濡染筆墨,生動逼真地把道教教主老子,教化佛徒的經歷躍然壁上,起到了道教為道佛之祖的宣傳作用。玄宗于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對高祖及其以下五個帝王,封為"大圣皇帝"之后,即下詔內供奉吳道子,將"五圣"真容畫在玄元廟大殿正壁上,將文武千官儀列左右,更以錦秀河山作為背襯,這就是名垂畫史的《五圣千官圖》。玄元廟吳道子之兩幅大型壁畫,當時就有人評價說"丹青絕妙,古今無比"(唐・康駢《劇談錄》)
3."詩圣"杜甫的詩
玄元廟吳道子的《五圣千官圖》繪成之后,一時轟動洛陽城,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大詩人杜甫于天寶八年冬至這一天,也慕名登臨游賞,一時詩興大發,寫了一首長詩《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 (原標題:洛陽上清宮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