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牡丹使者
牡丹文化是中國古老文化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中國牡丹也伴隨中國文化早在公元8世紀傳入日本。到了18世紀傳入英國,種在邱園,以后又從上海引去30多個品種。以后,法國傳教士把野生在我國云南的黃牡丹、紫牡丹先后引去法國。到了1936年,英國又引去了我國西藏野生的大花黃牡丹。美國也于19世紀從我國甘肅南部卓尼得到了紫斑牡丹。就這樣,英法、美和日本利用中國原產的這些野生種與栽培種進行種間反復雜交,先后培育出了各自國家的牡丹品種系列。現今美國已有400多種,法國與日本也皆在200種以上。這些品種或雜交系列,考其根源均來自中國。有人常說“在近代月季花的生命中,流著中國月季的一半血液”、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在當今世界上所有牡丹的機體中,全部流淌著中國牡丹的血液。
2、牡丹的譜類紀實
牡丹為中國傳統名花,歷代文人為之作譜、立傳記事的專著和傳記不下二三十種。以牡丹為題材的神話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其中有深遠影響的有北宋時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南宋時陸游的《天彭牡丹譜》;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薛鳳翔的《毫州牡丹史》以及《牡丹八書》;到了清代,還有陳子的《花鏡》、汪灝撰的《廣群芳譜》,以及吳其著《植物名實圖考》等等,這些論著都是中國牡丹花史中最輝煌的文化財富,它積累了育種、栽培以及應用方面的豐富經驗;同時也記載了中國牡丹的起源、發展以及人力可以“奪天功”的信念和事實。其中有關培育新品種方面的事例,還被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他寫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所引用。
3、牡丹的詩詞書畫
自然界里感人的事物很多,其中“花”是主要的一種,何況牡丹又是“國色天香,秀韻多姿”,所以歷代詩人、畫家、藝術家都鐘情于牡丹,以牡丹為題材的詩詞書畫廣為流傳。以牡丹命名產品、商標以及各種生活用具上的牡丹裝飾圖案更是不勝枚舉。歷來吟牡丹、畫牡丹、唱牡丹的作品最多。在楊茂蘭主編的《歷代詠牡丹詩詞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金元27首,明代37首,清代67首,共計419首,作者共203人。其內容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牡丹對當時社會引起的風情和愛好。
以牡丹為題材的畫家,遠在南北朝時代(550-577)就有楊子華畫牡丹的記載,到了唐代,畫牡丹的畫家就多了。據董首《廣川畫跋》記載:唐代畫家“邊鸞所畫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潤澤。”五代南唐時(923-936年)徐熙畫的《牡丹圖》用筆清秀,意趣生動,堪稱一絕。到了明代,徐渭用潑墨法畫牡丹,潑辣豪放,是一創舉。清代惲壽平畫牡丹,潤秀清雅,自成一體。到了近代,著名畫家王雪濤曾畫了大量的牡丹畫,幅幅神態各異,生機勃勃。繪畫大師齊白石畫的牡丹畫,用筆簡練,常中是聊聊數筆,卻生機盎然。大畫家關山月說:“中國一因作畫之前要求全面掌握對象的內在規律,如畫牡丹,要把牡丹與芍藥不同的地方找出來,分辨出它特有的特征來。要對它的生長規律、組織結構等自然屬性有充分的了解。這就是通常所謂的要懂“畫理”。
以牡丹為圖案裝飾的瓷器古今皆有。如宋代燒制的“牡丹梅花瓶”,明代的“牡丹雙鶴盤”,以及清代的“雄雞牡丹瓶”和近代瓷都景德鎮生產的“牡丹孔雀鳳凰盤”、“青花牡丹孔雀盤”、“青花牡丹鳳凰盤”、“青龍牡丹唐草盤”、“剔紅牡丹孔雀盤”,以及燒制成的各種生活用品,也是珍貴的藝術品。置于室內案頭幾上,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欣賞它的豐姿秀色,國色天香,圖個吉祥如意。
4、牡丹的民俗愛好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的風谷習慣雖有不同,但對牡丹的愛好卻是一致的,種牡丹、欣賞牡丹、唱牡丹、牡丹花會已成為各自的風俗民情。如湖北、貴州的土家族,云南的白族,以及甘肅、青海、寧夏少數民族家中庭院內,都種不同數量的牡丹花,少者三五株,多者上百株,用來象征吉祥富貴。其他如甘肅隴西的浪山觀牡丹,云南大理的“趕山”觀牡丹,安徽巢湖的朝拜神牡丹,甘肅臨夏回族的“花兒”唱牡丹,以及洛陽、菏澤、北京、杭州、四川彭縣、安徽鈾陵各地舉辦的牡丹花會和燈會,皆具有豐富的民間特色。
“花兒”是流行于青海、寧夏一帶的民歌,在浩如煙海的傳統民歌詞曲中,牡丹是美的化身、愛的象征。人們把聚集歌唱“花兒會”季節叫做“牡丹月”或“浪牡丹會”。“花兒”曲牌中有《白牡丹令》、《綠牡丹令》、《十朵牡丹九朵開》等等,許多歌詞皆以花喻人,語言真摯,生動感人。如“四月里,四月八,牡丹開花刺底下,想要不摘愛惜她,想要折去刺兒扎。我早起害怕霜殺下,我晚上害怕羊糟踏,買個蒲籃扣一下,看她開花不開花”。其他如河南民歌《編花籃》,當代電影《紅牡丹》插曲《牡丹之歌》,都是熱情歌頌牡丹的。
我國各地也非常重視運用牡丹圖案和繪畫來裝飾建筑物、寺院、名勝古跡和居室住處。如云南大理的“木雕”福奸惠安的“石雕”,甘肅臨夏的“磚雕”,以及江西景德鎮的“瓷雕”,無不飄溢著牡丹的芳香,既有實用性,又有欣賞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5、牡丹與歌曲
在我國眾多的古老民歌和現代歌曲中,以“牡丹為素材的不乏其作。這些牡丹歌曲(民歌)委婉、清新、優美,聽其歌使人煥發出對生活的熱愛,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在我國最古老的《詩經》中就有以牡丹、芍藥為愛情信物的歌詞:“贈之于芍藥。”這芍藥不單指芍藥,亦指牡丹。因為牡丹初無名,最初統稱“芍藥”。
唐代歌唱牡丹的詩詞很多,其中以李白為楊貴妃填寫的新詞《清平調》三首為最佳。其唱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這種將音樂與詩結合而成為歌唱的形式,已達到了較為完美的地步。
在中外文化史上享有盛名的宋詞,是在晚唐、五代曲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的文人、官僚無不以填唱詞曲為風雅、高尚之舉,而以牡丹題材填詞在社會上更是風靡一時,被人廣為流傳。
在近代和現代的許多民歌中,以青海、甘肅一帶的“花兒”和河南民歌《編花藍》最為流行。河南民歌《編花藍》通過優美的曲調將一群上山采牡丹姑娘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聽其歌,似到了風光迷人的田園山鄉。歌中唱道:“編、編、編花藍,編個花藍上南山,南山開遍了紅牡丹,朵朵花兒開得艷”。
在甘肅省臨夏一帶洽談會的傳統民歌“花兒”也極有特色。“花兒”是一種流傳民間的口頭演唱形式,它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揉和在一起,表現人們對故鄉的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論聽還是唱,表演者、觀眾均如癡如狂。其中有首歌唱道:“四月里,四月八,牡丹開者刺底下,想要不摘愛惜她,想要折去刺兒扎。我早起害怕霜殺下,我晚上害怕羊糟蹋,買個蒲籃扣一下,看她開花不開花”。
現代歌曲贊美牡丹的也不少,其中流傳最廣的當推電影《紅牡丹》插曲《牡丹之歌》。歌曲贊頌了牡丹的品格,敘述了牡丹的經歷,經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
6、牡丹之最
最早記載牡丹的著作是《神農本草經》(公元2世紀)
最早栽種牡丹的皇家園林是洛陽“西苑”(公元6世紀)
最早的牡丹專著是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北宋)
最早以牡丹“甲天下”的古都是洛陽(唐末至宋代)
最早的牡丹專家是宋單父(唐)
最早的牡丹傳說是“武則天貶牡丹”(明)
最喜歡牡丹的皇后(帝)有三位:一是唐代的楊貴妃,二是唐代的武則天,三是清代的慈禧
花瓣最多的牡丹是“魏紫”(約六七百片)
花徑早小的牡丹是“野生黃牡丹”(直徑3-5厘米)
最綠的牡丹是“豆綠”(近與葉綠)
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深紫發黑)
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國旗紅)
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白里透光)
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粉里透藍)
最黃的牡丹是“野黃牡丹”(與金同色)
最奇特的牡丹是“嬌容三變”(花色可變化)
最相似牡丹的花卉是“芍藥”(與牡丹同屬)
最能以假亂真的“牡丹”是“荷包牡丹”(葉似牡丹而非牡丹)
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一朵花上兩種顏色)
現存最古老的牡丹品種是“枯枝牡丹”(宋代栽種至今)
最大的商品牡丹基地是山東菏澤(面積、數量、銷售量均居全國首位)
最大的觀賞牡丹勝地是河南洛陽(每年牡丹花會期間接待游客百萬人次以上)
最大的山間牡丹觀賞地是四川彭縣丹景山(一架山盡為牡丹)
最大的牡丹銷售地是廣東(包括港澳,每年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商品牡丹都銷售于此)
最早研究中國牡丹的外國人是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中論述了中國牡丹)
賦牡丹詩最多的古代詩人是韓琦(30余首)
最早畫牡丹的人是楊子華(北齊人)
中國最北的牡丹是哈爾濱牡丹
中國最南的牡丹是臺灣牡丹
中國最東的牡丹是牡丹江牡丹
中國最西的牡丹烏魯木齊牡丹
海拔最高的牡丹是西藏大花黃牡丹(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海拔最低的牡丹是福建霞浦牡丹(平均海拔在100-200米)
最耐澇的牡丹是寧國南極牡丹(在洪水中浸泡月余而安然無恙)
產藥量最高的牡丹是“鳳丹”
植株最高的牡丹是峨嵋山萬年寺內的一株牡丹(高3.1米)
冠幅最大的牡丹是隴西縣印刷廠的一株牡丹(冠幅4米有余)
最大的牡丹籽是大花黃牡丹的籽(最大直徑達1厘米,比一般牡丹籽大3-5倍)
葉最窄的牡丹是四川窄葉牡丹(似羅漢松葉)
最大的牡丹園是曹州牡丹園(占地千畝)
中國牡丹外銷最多的國家是日本
中國牡丹外銷最遠的國家是英國
中國牡丹最早對外傳播的路中絲綢之路
中國牡丹外傳的第一個國家是波斯
(原標題::牡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