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家牡丹園“園中古八景”簡介
洛陽國家牡丹園所在區(qū)域為洛陽牡丹的原生地,是隋朝西苑、唐朝神都園、北宋的董氏西園舊址。明朝中期,此區(qū)域為劉健家族的宅居之地。崇禎年間,洛陽名士李獻廷購得此地,擴大規(guī)模,建李氏花園,成為清朝、民國時期洛陽最大的牡丹園。建國后,這里改名為郊區(qū)苗圃牡丹品種園。1992年,建立國家級牡丹基因庫。2003年3月,國家林業(yè)管理局批準為洛陽國家牡丹園,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花卉類主題公園。
據李獻廷的《鳳鳴閣文集》和李梁的《鳳鳴閣文集續(xù)錄》等文獻記載,李家花園有“園中八景”,又稱“李園八景”。分別是:第一春工、凝碧飛香、石生芙蓉、劉公遺墨、碧篁繞翠、三秀涵雅、鳳鳴寶花、鳳閣刻石。1944年5月日軍進攻洛陽,日本飛機對洛陽城內外進行狂轟爛炸,李家花園遭到嚴重破壞,“園中八景”遭到了摧殘。近年來,洛陽國家牡丹園對“園中古八景”逐步修復。其中,第一春工、凝碧飛香、鳳鳴寶花三個景點已完整恢復,F在,將對鳳閣刻石景點進行復原。對八景之中,無法復原的將在其遺址立碑紀念。
一、第一春工
“第一春工”,乃明清李家花園八景之首。明朝崇禎年間,洛陽名士李獻廷集天下牡丹名品于一區(qū),請神筆王鐸刻石題銘,王鐸飛筆書寫“第一春工”四字。其詞出自宋代詞人元絳的“露國色仙姿,品流第一,春工成就”之語,意思是春季有造化萬物之工,而此處牡丹乃獨占第一。今在其原址復原其景區(qū),集五十六種、九千九百九十九棵珍品牡丹于一處,象征百花同根、九州一堂、巍巍中華、福澤無疆。
二、凝碧飛香
“凝碧飛香”,為明清李家花園第二景。此景區(qū)包括凝碧池和飛香亭。凝碧池為隋朝時所建,飛香亭為武則天時所建。明朝崇禎年間,李獻廷重新修繕此景區(qū),命名為“凝碧飛香”,成為李家花園的“園中八景”第二景。
“凝碧飛香”景區(qū)是唐玄宗時的著名宮廷樂師雷海青就義之地。
據《明皇雜錄補遺》記載,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攻陷洛陽、長安,建立偽燕政權,以洛陽為都。他將兩京梨園弟子都集中到洛陽,雷海青也在其中。安祿山在西苑凝碧池舉行大宴,命梨園弟子奏曲作樂。
衛(wèi)軍查得樂工中人,多半帶著淚痕,有一人執(zhí)著琵琶,卻俯首大慟,便將他抓至席前,聽安祿山發(fā)落。祿山張目道:“朕在此開太平盛宴,你這樂工,敢無故啼哭,真正可惡!”那樂工竟抗聲道:“安祿山!你本是失機邊將,罪應斬首,幸蒙圣恩赦宥,拜將封王,你不思報效朝廷,反敢稱兵作亂,屠戮神京,逼遷圣駕,眼見得惡貫滿盈,不日就遭天戮了。還說甚么太平盛宴?”說罷,將手中的琵琶,擲將過去。當被祿山親軍一格,砰然落地。那樂工向西再哭,已被那衛(wèi)軍縛住,用刀亂砍,霎時間血肉模糊,肢體解散。原來此人就是雷海青。
詩人王維已降安祿山,當時在座,目睹了時雷海青死難,很是感動,賦一首七絕:“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安史之亂平定后,唐肅宗贈封死難大臣,其中就有樂師雷海青。
三、石生芙蓉
“石生芙蓉”為北宋董氏西園遺物。董氏西園為北宋私家園林。此園有東西兩堂,西堂被竹木環(huán)繞遮蓋,堂中有石芙蓉(即太湖石)一塊,流水從石頭隙縫中涌出。該堂四面軒窗一旦全部打開,顯得格外敞亮。所以,即使在盛夏季節(jié)也見不到炎炎烈日,清風吹來格外涼快。
明朝崇禎年間,董氏西園的東西兩堂皆廢,僅留此石,李獻廷請王鐸題詠此石,王鐸取唐代詩人錢起的“幽石生芙蓉,百花慚美色。遠笑越溪女,聞芳不可識”之詩句,命名此景為“石生芙蓉”。為“園中八景”第三景。
四、劉公遺墨
劉公,即明代宰相劉健。國家牡丹園所在區(qū)域是劉健故居所在地,今園區(qū)北院中的一棵牡丹為劉健故居遺物。
劉健(1432-1526年),字希賢,明河南府洛陽縣人。本是出生在富商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其師薛瑄告訴他:“后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動天地之神。”
于是他終日抄書習文。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墻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后院散心。只見后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于是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來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薛瑄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劉健果真中了舉人。天順四年(1461年)考取進士。弘治四年(1491年)任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弘治十一年(1498年),劉健為少傅兼太子太傅、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代徐溥為內閣首輔(宰相)后,竭力盡智,勤于政事。劉健和李東陽共同輔政,出現了明朝中期相對繁榮和穩(wěn)定的局面。嘉靖五年(1526年)劉健卒,時年94歲。他臨終遺表數千言,勸諫嘉靖皇帝正身、勸學、親賢、遠佞,可見其忠心耿耿。朝廷詔贈其為太師,謚“文靖”。有《劉文靖公奏議》等傳世。國學大師章太炎稱其為中國歷史上六大儒相之一。
劉健幼年習字之牡丹年年花開,并有淡淡墨痕。劉健去世百年后,其故居歸李獻廷所有,建李家花園,命名此株牡丹為“劉公遺墨”。此牡丹留傳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
五、新篁繞翠
在鳳鳴崗之北,是翠竹、綠柳構成的“碧篁繞翠”景區(qū)。這些竹子翡翠墨綠,繁茂豐盛。這些柳樹,郁郁蔥蔥,枝條隨風起舞,使人領略到一種“深林人不知,彈琴復長嘯”的藝術境界。每當春夏時節(jié),漫步在“碧篁繞翠”,便可以嗅到涼爽、溫馨和濕潤的空氣,聽到各種各樣的小鳥鳴唱。“碧篁繞翠”由明代洛陽大儒、李家花園創(chuàng)始人李獻廷的創(chuàng)始人邢紹美命名,是明清洛陽名士行吟之所。
六、三秀涵雅
“三秀”,靈芝草的別名。靈芝一年開花三次,故又稱三秀。靈芝是祥瑞、長壽、人才的象征。清順治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早晨,李家花園忽然生出一枝靈芝,眾人稱奇,李獻廷說,今日必有貴人光臨。當天晚上,洛陽舉子董篤行、張彥衍、李光胤進京趕考前拜訪李獻廷,李公道:“今靈芝呈祥,三位必然高中。”并各贈路資百兩。三人進京后,果然皆中進士。三人衣錦還鄉(xiāng),共贈李獻廷“三秀涵雅”匾額,于是,李獻廷在李家花園建三秀閣,以紀念此事。此閣成為洛陽讀書人相會之所。
七、鳳鳴寶花
“鳳鳴寶花”是明清李家花園八景中的第七景。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初三日午時,李家花園牡丹盛開,有鳳凰駐足于園中,與群鳥合鳴,此乃祥瑞之兆。鳳凰特征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年屆九十的李家花園創(chuàng)始人李獻廷乃大會群賢,以示慶賀,命名鳳凰駐足之處為鳳鳴崗。并請洛陽雕塑大師索執(zhí)信先生據此創(chuàng)作了大型雕塑“鳳鳴寶花圖”,立于鳳鳴崗之巔,成為花園八景之一。民國時期,此雕塑被盜。今由索執(zhí)信的十世傳人索望先生采鳳凰山之石按傳世圖樣復原此雕塑,恢復了這一著名景觀。愿鳳凰常至,寶花常開,千秋萬代,永享太平。
八、鳳閣刻石
“鳳閣刻石”是是明清李家花園八景中的第八景。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初三日午時,李家花園牡丹盛開,有鳳凰駐足于園中,與群鳥合鳴,此乃祥瑞之兆。年屆九十的李獻廷乃大會群賢,以示慶賀,命名鳳凰駐足之處為鳳鳴崗。并請洛陽雕塑大師索執(zhí)信據此創(chuàng)作了大型雕塑“鳳鳴寶花圖”,立于鳳鳴崗之巔,在其側建鳳鳴閣,將當時洛陽名士的詩作摹刻于閣中,這就是鳳閣刻石。但是,這個景區(qū)在1944年5月被日本飛機炸毀。(原標題:[花會聚焦]國家牡丹園“園中古八景”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