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中原民俗文化的縮影——洛陽民俗博物館

2012/4/9 10:55:04 點擊數: 【字體:

 
    洛陽民俗博物館是河南省最大的民俗專題性博物館,是在清代古建筑群“潞澤會館”的基礎上組建的,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市十佳旅游景點、國家AAA級旅游景點。本館以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為主旨,開館至今,已接待中外游客60多萬人次,為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豐富城鄉(xiāng)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乃至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潞澤會館

       
    洛陽民俗博物館位于清代古建筑群潞澤會館內,潞澤會館原名關帝廟,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為山西潞安府(今長治)、澤州府(今晉城)居洛商賈捐資所建,是晉商文化的產物,占地面積15750平方米,建筑面積5250平方米,民國時期更名為潞澤會館。現存舞樓、鐘鼓樓、東西穿房、東西廊房、大殿、后殿、東西配殿等建筑。整個古建群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在建筑設計和營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技術之大成,是中原地區(qū)清代建筑的杰出典范。裝飾考究,雕琢精美,蘊涵深邃,堪稱中原地區(qū)雕刻藝術中的一朵奇葩。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辟為洛陽民俗博物館,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舞樓
      
    舞樓又稱懸鑒樓,龍鳳花脊,琉璃剪邊,額枋上嵌有“八仙”、“牡丹”等透雕。東西穿房與之相接,與鐘鼓樓連為一體,遠望象一座幽幽古堡,狀貌巍峨,森嚴高峻。舞臺坐南向北,舞樓正中瓜柱鐫刻一聯云“人為鑒即古為鑒,且往觀乎?鼓盡神兼舞盡神,必有以也。”以古例今,當是喻世名言。該舞樓是全國第三、全省最大的古戲樓。                                

    大殿 
      
    信俗廳為重檐歇山式建筑,丹楹繡枋,飛檐翼然,琉璃蓋頂,神獸鎮(zhèn)脊,“大圓寶鏡”門匾為慈禧太后御筆手書。檐角嵌有“四大短人”,俗稱“走盡人”,傳為龐涓、韓信、周瑜、羅成。檐下有人物、動物、花卉透雕,雕刻之美,堪稱中原地區(qū)清代乾隆早期建筑木雕的代表,其中“漁樵耕讀”木雕更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前檐四根沖天柱拔地而起,柱礎為整石雕成,主要雕造麒麟、群猊等神化動物,有的蹬肢瞠目,有的昂首長吼,形體肥圓生動,象是流動著血液一樣。 

    刺繡廳
     
    在刺繡廳里可以欣賞到大家閨秀和鄉(xiāng)村繡女的女紅之美。在眾多的繡品中,以云肩的針法最為多樣,有平針、打子、齊套、羽毛、盤針、散套等針法。繡品不僅細膩工巧,其設色搭配及紋樣于忌色之間,以平針法繡出的溫色紋樣作為過渡,暖色薄施,使之與貼花部分濃淡相宜,既遵循美術設色原理,又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有宋代“閨閣繡”的遺韻。荷包、扇袋、腰包、煙盒、腰鏡等,既是實用之物,又是美的點綴,繡鞋、繡帽、五毒肚兜、三寸繡鞋(平跟、半高跟、內高跟)等繡品,則從不同側面反映出舊時的衣著習俗,繡品所繡圖案主要有以下幾類:(一)以臨摹自然之景的花、果為內容:如象征人格的梅花、象征長壽的壽桃等;(二)以敘述社會世態(tài)的故事情節(jié)為內容:如“一身榮耀錦衣歸,數典祭慈效古賢”的“狀元祭塔”、“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牛郎織女”等。這些動物、花果、故事性圖案,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淳樸氣質,蘊涵著洛陽人民生活中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信俗廳
     
    信俗廳正中,有長方形佛龕一座,上懸慈禧太后親書的“慈航普渡”匾額,龕前置以供桌和乾隆年間的“焚香爐”。龕中陳列明代干漆夾紵工藝制作的“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東為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西為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通體貼金,背光繁華,是難得的佛教藝術珍品。廳門右側為明代的“金絲楠木塔”,塔分3層8面,有304龕,每龕一佛。佛塔重檐斗拱,瓦檁欄額,均為雕刻而成。在東西兩壁,以卷軸形式陳列豫西地區(qū)民間信仰的佛、道教六十位神靈,有總管三界十方的“玉皇大帝”,總領天界人間的“王母娘娘”,商賈們供奉的文財神“趙公明元帥”、主宰人間功名壽夭的“福”、“祿”、“壽”三星等道教諸神,有佛教中的“十八羅漢”,有知名度最高、人情味兒最濃的“八仙”和儒釋道并尊的關羽等。民間藝術家通過凝練的概括,巧妙的安排,把人們熟知的故事濃縮成一幅幅世俗畫面,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觀念。

    婚俗廳
       
    清代婚俗廳向人們展示的是封建社會末期洛陽地區(qū)中產階級家庭結婚拜堂的場面和洞房的陳設。婚俗廳分鼓樂場面、拜堂、洞房三部分。廳堂正中,喜字高懸,婚聯彩幛,屏列左右。下方,形象各異、表情生動傳神的民間樂師正操琴鈸、捧笙作吶,歡快的迎親樂曲繞梁盈耳。拜堂內塑像13尊:莊重老成的儐相,斜掛佩紅,主持典禮;新郎風流儒雅,矜持中頗含書卷之氣;新娘鳳冠霞帔,秀眸含羞;伴娘花枝招展,小心輕攙;齔齒頑童牽母親衣袂欲上前戲鬧新人,其他男女賓客或咬耳竊語,或含笑靜觀,整個場面喜氣盈盈,妙趣橫生。
       
    在拜堂的天地桌上還可以看到五種用具:“斗、尺、秤、杼和銅鏡”。這些既是生活用具,又有象征意義:其中銅鏡是圓的,代表天,斗是方的,代表地,是說新郎新娘是天造地就的良緣,斗、尺、秤、杼則含有“稱心如意”和“豐衣足食”的意思。         

    婚俗廳洞房的陳設頗為講究:入門的多寶閣上置放著古玩和線裝古籍,室內擺設有古香古色的桌幾、透雕玲瓏的花架、裝飾高雅的畫屏、制作精巧的化妝盒,、針法細膩的簾櫳和描金繪彩的屋床,以及臥榻上的香枕鴛被,都會引起人們對舊時洞房花燭的聯翩浮想。 

    民間藝術廳
        
    民間藝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充滿鄉(xiāng)野之趣、原始之味、原始之美的有形文化。民間藝術廳內展示的作為情侶信物或室內點綴的剪紙,在尺幅方寸之間,領略它或拙樸或雅致,或粗放或婉約的藝術風采,可謂剪紙中的上品。“福”、“祿”、“壽”、“蘇武牧羊”等根雕作品,順應樹根自然,略施游刃,雖經斧鑿,恰似天成。木雕“黃河永固”,采用平遠全貌式構圖,“彎腰弓背的纖夫,飄忽于谷底浪尖的舟楫,孤立于黃河中央的殿堂建筑,以寫實加象征手法臨摹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浩浩氣勢,再現了黃河這一享譽千載的自然景觀,謀篇之嚴謹,立意之高遠,技藝之精湛,堪稱木雕藝術品中的上乘之作,玉石、羽毛雕刻品無不給人以立體、優(yōu)美、抒情的美感。雕刻者以具有生命力的刻刀,極有分寸的把握了人物的形態(tài)和動感,給人留下永恒的美的瞬間。 

    皮影廳
     
     “三尺生綃作戲臺,全憑十指現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一詩所描述的就是皮影戲,皮影戲又稱“影子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皮影藝術是一門集民間舞蹈、藝術、美術及民間戲曲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所展出的皮影有純色、彩色兩種,有7寸、9寸、11寸影人,質地多為牛皮、驢皮、羊皮。如今皮影這一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帶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榮登大雅之堂,它以生動逼真的表現手法、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深受中外游客的喜愛。 

    特色展品——匾額
         
    在洛陽民俗博物館眾多的文物和展品中,匾額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示于廳堂、室內。該館征集的1230余塊匾額數量位居全國博物館同類藏品首位。匾額作為具有鮮明頌揚取向的傳統(tǒng)文化事象,是懸掛在門楣、堂室、樓閣及亭園等處的高雅藝術精品,被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展匾額跨越清代、民國二個歷史時期,內容多為倫理道德、賀壽祝福、旌表節(jié)烈、弘揚家學等,是研究古代官爵制度、鄉(xiāng)里沿革、人物事件、風物民情、書法雕刻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其中,有頌揚高尚醫(yī)德和高超醫(yī)術的,如“杏林春茂”;有記錄或反映重要史實的,如“淑德壽征”匾,為清代馬德順夫人閻氏大壽時,鄉(xiāng)鄰所贈。馬德順是清朝重臣左宗棠麾下大將,是鎮(zhèn)壓甘肅回民起義的劊子手,最后被起義軍砍了頭。清朝皇帝為他塑一“金首”,與尸體厚葬于偃師老家。夫貴妻榮,其夫人閻氏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此匾有補史作用;如“祥啟文明”匾,為洪憲元年的匾額,它是袁世凱稱帝八十三天期間,洛陽民間社團為其所立,希望袁世凱能夠開啟文明之路造福桑梓。此匾烙印著袁世凱復辟帝制,倒退歷史的丑惡一幕,也表達了鄉(xiāng)人對袁世凱的善良愿望。具有特殊政治意義,尤為珍貴;有豫西著名書法家高福堂所書寫的“慈愛”、“閫范”等匾額;有國民黨高級將領張鈁書寫的“四德兼?zhèn)?rdquo;匾。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在全國也不多見。所展匾額邊飾雕刻精美,技藝高超,寓意豐富,堪稱書法、雕刻藝術寶庫中的精品。                              

    洛陽民俗文化廟會 
       
    洛陽民俗博物館還于每年的4月14日至25日,舉辦一年一度的洛陽民俗文化廟會。洛陽民俗文化廟會是以大型民間文藝活動為內容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每年,館里都精心組織來自全市各縣區(qū)的民間藝術團體和社火團隊到這里演出,并有選擇地邀請外省市較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團體來此交流演出。廟會所演出的節(jié)目,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處處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氣息。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至今,洛陽民俗文化廟會已成功舉辦了16屆,它在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豐富城鄉(xiāng)群眾文化生活和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原標題:中原民俗文化的縮影——洛陽民俗博物館)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