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婚俗廳
清代婚俗廳向人們展示的是封建社會末期洛陽地區(qū)中產階級家庭結婚拜堂的場面和洞房的陳設。婚俗廳分鼓樂場面、拜堂、洞房三部分。廳堂正中,喜字高懸,婚聯彩幛,屏列左右。下方,形象各異、表情生動傳神的民間樂師正操琴鈸、捧笙作吶,歡快的迎親樂曲繞梁盈耳。拜堂內塑像13尊:莊重老成的儐相,斜掛佩紅,主持典禮;新郎風流儒雅,矜持中頗含書卷之氣;新娘鳳冠霞帔,秀眸含羞;伴娘花枝招展,小心輕攙;齔齒頑童牽母親衣袂欲上前戲鬧新人,其他男女賓客或咬耳竊語,或含笑靜觀,整個場面喜氣盈盈,妙趣橫生。
在拜堂的天地桌上還可以看到五種用具:“斗、尺、秤、杼和銅鏡”。這些既是生活用具,又有象征意義:其中銅鏡是圓的,代表天,斗是方的,代表地,是說新郎新娘是天造地就的良緣,斗、尺、秤、杼則含有“稱心如意”和“豐衣足食”的意思。
婚俗廳洞房的陳設頗為講究:入門的多寶閣上置放著古玩和線裝古籍,室內擺設有古香古色的桌幾、透雕玲瓏的花架、裝飾高雅的畫屏、制作精巧的化妝盒,、針法細膩的簾櫳和描金繪彩的屋床,以及臥榻上的香枕鴛被,都會引起人們對舊時洞房花燭的聯翩浮想。
民間藝術廳
民間藝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充滿鄉(xiāng)野之趣、原始之味、原始之美的有形文化。民間藝術廳內展示的作為情侶信物或室內點綴的剪紙,在尺幅方寸之間,領略它或拙樸或雅致,或粗放或婉約的藝術風采,可謂剪紙中的上品。“福”、“祿”、“壽”、“蘇武牧羊”等根雕作品,順應樹根自然,略施游刃,雖經斧鑿,恰似天成。木雕“黃河永固”,采用平遠全貌式構圖,“彎腰弓背的纖夫,飄忽于谷底浪尖的舟楫,孤立于黃河中央的殿堂建筑,以寫實加象征手法臨摹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浩浩氣勢,再現了黃河這一享譽千載的自然景觀,謀篇之嚴謹,立意之高遠,技藝之精湛,堪稱木雕藝術品中的上乘之作,玉石、羽毛雕刻品無不給人以立體、優(yōu)美、抒情的美感。雕刻者以具有生命力的刻刀,極有分寸的把握了人物的形態(tài)和動感,給人留下永恒的美的瞬間。
皮影廳
“三尺生綃作戲臺,全憑十指現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一詩所描述的就是皮影戲,皮影戲又稱“影子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皮影藝術是一門集民間舞蹈、藝術、美術及民間戲曲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所展出的皮影有純色、彩色兩種,有7寸、9寸、11寸影人,質地多為牛皮、驢皮、羊皮。如今皮影這一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帶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榮登大雅之堂,它以生動逼真的表現手法、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深受中外游客的喜愛。
特色展品——匾額
在洛陽民俗博物館眾多的文物和展品中,匾額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示于廳堂、室內。該館征集的1230余塊匾額數量位居全國博物館同類藏品首位。匾額作為具有鮮明頌揚取向的傳統(tǒng)文化事象,是懸掛在門楣、堂室、樓閣及亭園等處的高雅藝術精品,被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展匾額跨越清代、民國二個歷史時期,內容多為倫理道德、賀壽祝福、旌表節(jié)烈、弘揚家學等,是研究古代官爵制度、鄉(xiāng)里沿革、人物事件、風物民情、書法雕刻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其中,有頌揚高尚醫(yī)德和高超醫(yī)術的,如“杏林春茂”;有記錄或反映重要史實的,如“淑德壽征”匾,為清代馬德順夫人閻氏大壽時,鄉(xiāng)鄰所贈。馬德順是清朝重臣左宗棠麾下大將,是鎮(zhèn)壓甘肅回民起義的劊子手,最后被起義軍砍了頭。清朝皇帝為他塑一“金首”,與尸體厚葬于偃師老家。夫貴妻榮,其夫人閻氏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此匾有補史作用;如“祥啟文明”匾,為洪憲元年的匾額,它是袁世凱稱帝八十三天期間,洛陽民間社團為其所立,希望袁世凱能夠開啟文明之路造福桑梓。此匾烙印著袁世凱復辟帝制,倒退歷史的丑惡一幕,也表達了鄉(xiāng)人對袁世凱的善良愿望。具有特殊政治意義,尤為珍貴;有豫西著名書法家高福堂所書寫的“慈愛”、“閫范”等匾額;有國民黨高級將領張鈁書寫的“四德兼?zhèn)?rdquo;匾。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在全國也不多見。所展匾額邊飾雕刻精美,技藝高超,寓意豐富,堪稱書法、雕刻藝術寶庫中的精品。
洛陽民俗文化廟會
洛陽民俗博物館還于每年的4月14日至25日,舉辦一年一度的洛陽民俗文化廟會。洛陽民俗文化廟會是以大型民間文藝活動為內容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每年,館里都精心組織來自全市各縣區(qū)的民間藝術團體和社火團隊到這里演出,并有選擇地邀請外省市較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團體來此交流演出。廟會所演出的節(jié)目,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處處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氣息。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至今,洛陽民俗文化廟會已成功舉辦了16屆,它在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豐富城鄉(xiāng)群眾文化生活和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原標題:中原民俗文化的縮影——洛陽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