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關廟 祈福圣地——洛陽關林
2012/4/6 17:57:4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我們今天游覽的這一處風景秀麗的景點就是在海內外關廟中地位獨尊的武圣陵寢——關林。它位于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畝,現存明清殿宇廊廡150余間。
根據陳壽《三國志·武帝記》“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意思是說,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到洛陽,孫權襲擊關羽,并擒殺關羽,將其首級傳與曹操。關羽字云長,東漢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東解梁常平里(今山西運城常平村),19歲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并跟隨劉備轉戰南北,為匡復漢室立下汗馬功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起襄陽戰役,斬龐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孫權棄信義背叛孫劉聯盟,出兵偷襲荊州,關羽功虧一簣,退走麥城,突圍時在當陽西北臨沮被孫權部將潘璋、呂蒙虜獲殺害,大義歸天。孫權恐劉備起兵尋仇,便將關羽首級連夜獻給當時在洛陽的曹操,企圖嫁禍于他。曹操識破孫權計謀,敬重關公忠義,刻沉香木續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于關林。“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
一直以來,關羽以他一生踐行的“忠義仁勇”的傳統美德和凸顯的人格魅力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歷史上先后有16位帝王為關羽諭旨加封,明萬歷十年關羽被加封為協天大帝,萬厲三十三年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協天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位至人極。民間更是把其尊崇為平安神、保護神和武財神。根據封建禮制,帝王墓稱為“陵”,王侯將相墓稱為冢”,百姓墓稱為“墳”,只有圣人墓稱之為“林”。清順治五年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從而使洛陽關林成為與山東曲阜文圣孔子之墓葬并肩而立的同稱為“林”之圣域。據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歷史。現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結構。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門為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筑的布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體現我國古建文化的傳統特點和“大一統”的思想意識。大家看,兀立于廣場南端的舞樓,俗稱戲樓,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是舊時百姓為關老爺獻戲的場所。如今每年秋季,洛陽市政府就在這里舉行“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屆時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的華人、宗親組織前來朝拜,既滿足了他們的祈愿,也溝通了同胞親情。舞樓建筑別具匠心,曾被日本建筑大師清水正夫稱之為“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奇葩”。
分立于大門兩側的為洛陽地區現存最大的一對明代漢白玉石獅,雕刻簡括,赳赳而踞。八字墻上“忠義仁勇”四字,概括了關羽一生忠君、義友、仁愛、勇武的傳統美德。關林大門為五開間三門道硬山式建筑,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門板上排列的81顆金色門釘為帝王禮制,顯示了關羽身后崇高的封建地位。門前原有兩根旗桿,為信眾還愿時所立。儀門前這對重達三千余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400余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五開間三門道的儀門是明代關林的大門,“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當時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的場所。而門額上的“威揚六合”匾,則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筆,十分珍貴。“六合”指東、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關羽的聲威、神勇揚于天地之間。在儀門東西次間與盡間的五花隔墻上,各鑲嵌刻石一方。東側為岳飛畫“關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將岳飛因緬懷關羽的英勇忠義而作。畫像上關羽橫刀立馬,威風凜凜,后世所畫的關羽騎馬造像多以此為藍本。西側的“關帝詩竹”,為關羽親手所繪。寬54、高120.5厘米。畫面上有兩桿竹子,一桿枝葉飄飛,宛如狂風襲竹,一桿枝葉低垂,又似驟雨落葉,所以又叫“風雨竹”。
這幅竹畫的全部竹葉點綴成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圍關羽于下坯土山,關羽為保皇嫂安全向曹操提出降漢不降曹等三個條件,曹操重其勇武,給予了很高禮遇。然而關羽義不負心,仍然心系劉備,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后便封金掛印與皇嫂離開曹營。臨行,繪修竹一幅贈與曹操。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請曹公原諒我未能當面向您辭別,謹以這幅丹青表達謝意。雖然只有幾片淡淡的竹葉,但曹公待我的真情不會因時間推移而淡忘。以竹葉寓情,襯托出關公參天大義。所以曹操說:“事君不忘本,義士也”。關帝詩竹既沒有多余的筆畫,也沒有多余的竹葉,是一幅字畫雙讀的傳世之物。連接儀門和啟圣殿的石獅甬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六年增設石獅甬柱。青磚鋪地,石板裙邊。甬柱頂雕刻大小石獅104尊,百獅百態。大獅正襟而踞,或與幼獅嬉戲,姿態安祥,給人以親切感;小獅神態各異,有的緣背戲鬧,有的爭球斗彩,有的腹下搔癢,全然沒有廟堂的拘謹,恰如一幅幅其樂融融的合歡存照。石獅圓潤生動,毫無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54根甬柱刊刻著捐助者的名字或商號,石柱的四周雕刻四枚銅錢,寓意四方來財之意。其深刻含義就是捐助者希望關老爺庇護自己的商號生意興隆達三江,財源廣進通四海。從中也說明至少在清代初期,關公已被民間尊崇為武財神。甬道兩側各立一攀龍望柱,整石雕成,柱身虬龍盤繞,爪捧火珠,柱頂踞一“望獸”。望柱是上古時期誹謗木的濫觴。
古時君王為獲得臣民對朝政的建議,就在殿外置一木柱,以記錄臣民的諫言,所以稱誹謗木。誹謗一詞的原意是發表意見,與現在無中生有、造謠惑眾之義大相徑庭。明清時期把祭祀關公列入國家祭禮大典,洛陽關林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由朝廷派人專司承祀的廟宇,明代就設有專祀承禮的生員。康熙五十八年,加封關公洛陽后裔五十二代孫關霨為五經博士,世襲承祀林墓,雍正三年加封關公五十八代孫關文榜世襲五經博士,承祀解州關帝廟,雍正十年,加封關公五十二代孫關朝泰為五經博士,世襲承祀當陽關陵廟。甬通東西兩側分別座落著鐘樓和鼓樓,為十字脊歇山重檐高臺樓閣式建筑。丹楹繡桷,輪煥燦然。中國的寺廟里,多有鐘鼓樓。因為關羽被佛教奉為“伽藍”神,所以按“晨鐘暮鼓”配置。如今,暮鼓已不存,只有明朝太監胡濱捐鑄的晨鐘還懸掛在鐘樓上。鐘樓西壁鑲嵌著清代“關圣帝君警世文”,作者李顯基模擬關公之口,對社會上不忠之人、不孝之子進行了善意地規勸和警告。焚香爐位于甬道兩旁,東西各一。
明代,關林每年要舉行春秋祭,清代改為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一年三祭,禮三跪九叩,樂六奏,舞八俏,祭品使用太牢,祭祀在月臺之上拜殿之下進行,隆重而熱烈。為了防止廟宇著火,保證殿堂安全,就在月臺下建焚香爐兩座,可見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識。值得一提的是焚帛爐后壁上的大型復合圖案磚雕,刻有“福從天降”“歲寒三友”、“喜梅登枝”等,這種集多種民俗吉祥圖案為一體的大型磚雕,在中原地區甚為鮮見。關林焚帛爐的設置在全國關廟中是僅有的。洛陽關林的翠柏自古被譽為“洛陽八小景”之一,在大殿前月臺兩側就有自然生成的兩株奇柏,西為龍首柏,東為鳳尾柏。龍首柏因柏樹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龍首而得名。長長的龍頭,犀利的雙角,大張的龍嘴,還有無數細小枝條形成龍須,龍頭和頸部都已枯干無葉,而樹身其它部位則枝繁葉茂。站在樹下往上看,恰似一條巨龍在綠樹叢中俯視人間。鳳尾柏樹根裸露,成扇面形,環紋極密,似鳳凰尾巴。相傳民國時期,五教共舉關公為第十六任玉皇大帝——玄靈高上帝。因此在臺灣及東南亞地區道教中也稱其為玄靈高玉帝。每年祭祀關羽的時候,天上的龍,地上的鳳便聚集拜殿前,棲于古柏之上共同祭拜,久之,這兩株古柏分別生出了龍首和鳳尾,形成了“龍鳳呈祥”的奇觀,自然造化,妙趣天成。如今,人們在龍首、鳳尾樹下拈香燃帛,傾訴“望子成龍”或“盼女成鳳”的祈愿。月臺之上,前為開敞的拜殿,后為宏闊的大殿,兩者相連,渾然一體,巍峨壯觀。拜殿為五開間卷棚式建筑,為祭祀關羽時百官僚屬謁拜之場所,又稱為“啟圣殿”。到拜殿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國著名的楹聯撰寫大師,我國現任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書寫的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 的楹聯。形象地說命了關公逝后,三教同尊,天人共敬的崇高地位。拜殿內還懸掛有乾隆十五年巡幸中州時御書的“聲靈于鑠”匾和“翌漢表神功龍門并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的對聯。皇帝御筆保存至今,十分珍貴。
清代皇帝對關羽十分推崇,把關羽作為與漢民族情感融合的中介,有這樣一則故事:傳說天上的神仙望見關公在南天門,問他:“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在瑤池設宴酬三界諸神,你怎么還不動身?”關羽說:“我今天要參加皇太極登基大典,中原將有新的萬乘之主一統乾坤。”說明清時期關羽在民間有十分廣大的信奉人群,關羽忠君的號召力是滿族統治者所不能忽視的。拜殿西壁石刻記載了光緒二十七年九月,慈禧皇太后、光緒皇帝因八國聯軍侵掠北京,移駕太原,繞道長安,駕幸關林之事。目睹關林舊狀,慈禧發帑銀2000兩,囑河南知府文悌等修葺關林。關林現在保存如此完整,得益于慈禧光緒的整飭維修之功。在光緒修葺關林石刻邊,立有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此刀高3.50米,重82斤。在青龍偃月刀旁有一面鼓,洛陽自古就有“擊鼓求福”的風俗。此鼓即為洛陽人白燕飛將關林廟鼓擊破后重又捐贈之吉祥之物,白氏以己之名稱謂“白來福”。日后十里八鄉香客信徒便稱其為“來福鼓”。與“青龍偃月刀”相對應的是刻有“關圣帝君之寶”的玉璽。此為洛陽一廠商在關林許愿靈驗后還愿時特別進獻的。它是由整塊玉石雕鑿而成,重達三千余斤,為世界關帝玉璽之最。關林大殿又稱正殿,借天溝與拜殿相連,是關林最大、木刻最集中的殿宇,它位于關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為尊的建筑意圖。大殿門上的“氣壯嵩高”匾,書體端莊,大氣磅礴,為慈禧太后親題。在大殿門板上分別雕刻“桃園結義”、“水淹七軍”、“三顧茅廬”、“單刀赴會”等12幅關公故事,如此多幅反映關羽生平的木雕在其它關廟中甚為少見。大殿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原塑像民國時期被毀,現有塑像五尊,正中為“關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關公頭戴12冕旒,身著龍袍,手持七星笏版,是國內唯一面部貼金的關羽帝王坐像和國內最大的室內座像,同時也是道家尊稱的主司士人官祿、佑科舉的文衡帝君之像。在坐像右側有一面令旗,上書“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十四字,為萬厲三十三年崇信道教的明神宗朱翊鈞為關公敕封的道教和儒教的尊號。
在他身側分別立有王甫、廖化,關平、周倉。在得知關羽的死訊后王甫墜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把這五尊塑像塑在一起,也為忠義的代表與化身。大殿的東西墻上各繪一幅壁畫,均長12.5米,高3米。壁畫在主體內容上描繪了關帝率眾仙應百姓所求,到各地降妖除魔的神話傳說,體現了關帝有求必應和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因此,古人一般祈求仕途通達、金榜題名、消災去難,在此進行。大殿背面是一尊關羽夜讀《春秋》的高浮雕,其儒將風范與正面的帝王之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穿過大殿,我們馬上就要到關林二殿了。在此我們會看到一塊說明牌,講述了關公作為財神在洛陽地區顯靈的傳說:道光初年,洛陽潘村村民毛存仁準備到外地做生意,臨行到關林上香,祈求關公保佑其貿易成功,并許愿靈驗后在關林大門前豎旗桿頌揚。豈料來年果然生意興隆,天遂人愿。毛存仁便到關林來還愿,于大門前豎旗桿一對,并刻石銘記。如今旗桿已不在,旗墩卻保存了下來。時至今日,民間仍保留著商鋪開業要到關林拜謁,在神像前焚香禱祝的習俗。關林二殿,又稱財神殿,是關林現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殿門裙板上浮雕龍鳳、牡丹、麒麟等,額坊彩繪八仙及“斬顏良”、“誅文丑”、“殺秦琪”等12幅關羽故事,展示關羽萬人無敵的神勇歷史。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佛龕內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為招財童子,持稱者為利市童子。二殿東西墻上的壁畫,展現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并供奉的各路財神。大量吉祥圖案的應用,表達了古今民眾求吉聚財、希望生活平安、貿易紅火的傳統觀念。財神殿東西兩側的配殿為“五虎殿”和“娘娘殿”,均建于明代,為關林最早的殿宇之一。“五虎殿”供奉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五虎上將,“娘娘殿”供奉關羽夫人胡氏、女兒虎女和兒子關興。提起這位胡氏,在民間久負盛名,她被人們奉為“百病娘娘”,洛陽百姓祭祀她以求子嗣。春秋殿為關林最后一座殿宇,也稱為寢殿,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殿前兩株古柏造型奇特,為旋生柏和結義柏。旋生柏因其干枝螺旋式生長,故有關公在此乘氣升天降妖伏魔的神話傳說。在明代,關羽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一旦人間有妖魔作祟,信眾們便會祈求關公下凡降妖除魔,之后關羽便會乘一團仙氣旋轉升天,久而久之這團仙氣就形成了這株旋生柏。結義柏干分三枝,大小相若,故稱“結義柏”。相傳劉備、張飛死后魂歸洛陽,與當年誓同生死的金蘭兄弟關羽聚首關林。時有黑袍怪棲于石林山,晝伏夜出,無惡不作。玉皇大帝遂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統領四方諸神,劉備、張飛也鼎力相助,搗毀了黑袍怪的巢穴,但因周倉的粗心大意使黑袍怪得以逃脫。為了徹底鏟除黑蛇精,確保洛陽一方平安,關公與劉備、張飛三兄弟,多方搜尋,弄清了這個化身“黑袍怪”的妖魔原為一條黑蛇精。端午節時,關公化身民間,讓家家戶戶準備雄黃酒,并為各家用磚、石點化成豬、牛等家畜,用酒浸泡后置于禽畜圈舍。夜深后,黑蛇精摸下山來。當看到一頭肉滿膘肥的大公豬,便一口將豬吞下。這時,人們舉著火把和關公神牌高呼:“三界伏魔大帝在此,黑袍怪哪里逃”,黑蛇精見狀欲騰云而去,但怎么也飛不起來。一是因為雄黃酒勁發作,二是因為那頭“大肥豬”是關公點化的重達兩千余斤的石頭。關公用青龍偃月刀把黑蛇精斬殺在萬安山,變成了一道嶺,名為黑蛇嶺,以記劉、關、張降伏黑蛇精,保一方平安的功德。由于時代推移、語音變化,黑蛇嶺也就成了后世的“河石嶺”。降伏了黑蛇精之后劉、關、張也回到民眾供奉自己的神廟,履行保一方平安的職責。但由于兄弟三人手足情深,心靈感應,便在關林春秋殿前幻化成一株三枝相若的柏樹,象征劉、關、張金蘭之盟永世流芳,所以后人便稱之為“結義柏”。結義柏與旋生柏相對而生,頗有意趣。春秋殿前昂刻龍多達45個,橫九豎五的排列,體現了關羽在民眾心中的“九五之尊”。門額上方繪有“三英戰呂布”、“長沙戰黃忠”、“威鎮荊州”等關公故事和“東方朔盜桃”、“禹龍鎖蛟”等神話傳說。殿內的關公塑像身著甲胄,手持書卷,夜讀《春秋》,一派儒將風范,試問古今英豪:“誰似將軍文復武,戰袍不脫夜觀書”。
三殿所繪的壁畫構思新穎,畫面完整,首次采用了連環畫的繪畫形式,用不同的畫面串連起一個完整的關于關公神奇誕生、成長、行俠仗義的神話傳說。三殿后的關冢占地2600平方米,高出地面17米,氣勢恢弘。關冢前立有兩座石坊,前方的為明代欽差太監胡濱所立,上書有“漢壽亭侯墓”五字。“漢壽亭侯”是關羽生前曹操表呈漢獻帝為關羽的最高封爵。后面的石坊是清代三韓弟子高鎬所立,上書有“中央宛在”四字。“中央”指的是首級,“宛”為依然,“中央宛在”意為關羽的首級依然葬在這里,關羽忠義仁勇的精神仍然長存人們心中。從明清至民國時期,后人在石坊上的題聯多達二十余幅,多為頌揚關羽忠義仁勇精神和傾訴景仰心跡之作,真草隸篆書體咸備,文學性和藝術性均屬上乘。順治五年謚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帝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碑亭八卦攢尖歇山頂上列脊13條,亭蓋坡面覆綠色琉璃筒瓦,瓦頭雕龍,雄獅、寶瓶、仙人沿脊,這在清代亭式建筑中是少見的。碑亭結構十分復雜,拱昂上下連結,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座密檐式亭蓋。整座碑亭無一顆鐵釘,均為木榫構結,構筑奇巧,造型典麗,盡顯鬼斧神工之妙,雖歷經了300余年的風雨仍巍然屹立,充分顯示了民間藝術家驚人的創造力。亭內立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碑,碑陽屢有變化,碑陰刻有康熙五年董篤行撰寫的關羽生平事跡及封號建廟等情況。我們看到的這通碑文應是不早于道光八年磨石重刻的碑文:清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乾隆三十三年,謚封“靈佑”,廟碑已磨石重刻。嘉慶十八年追封“仁勇”,廟碑再次磨石重刻。道光八年謚封“威顯”,則應是此刻我們看到的這通碑文。通過這方敕封碑反映了歷代帝王對關羽至高無上的尊奉和對關林崇祀不斷的歷史,同時也證明了關林在海內外數千座關廟中的領袖廟宇地位。冢前的石墓門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額題“鐘靈處”。墓門兩側刻有“神游上苑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的對聯,表達了人們對關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門上留有兩個投幣用的小孔,左為祈求平安,右為求財。信眾們在此拜過關公之后將硬幣分別投入孔內,若聽到當啷之聲,意為心到神知,會得到關公的庇護。千百年來,關羽忠義仁勇的精神一直被中華民族所推崇,為了更好地宣傳關林,宏揚關公精神,傳播關公文化,我處自1994年起開始舉辦“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屆時,海內外各界的華人將會云集于此,舉行大型的仿古祭祀儀式共同祭拜關公。圣人的浩然正氣、百姓的虔誠之心定會讓您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原標題:千年關廟 祈福圣地——洛陽關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