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白馬寺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墳冢,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東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這兩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在清涼臺上還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們寄托著中國佛門弟子對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涼臺
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清康熙年間,寺內住持和尚如誘曾作詩贊美道:“香臺寶閣碧玲瓏,花雨長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磬落空蒙。”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臺,具有古代東方建筑的鮮明特色。毗盧閣重檐歇山,飛翼挑角,蔚為壯觀,配殿、僧房等附屬建筑,布局整齊,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蒼蒼,金桂沉靜,環境清幽。相傳原為漢明帝劉莊幼時避暑和讀書的處所,后來改為天竺高僧下榻和譯經之處。
齊云塔
白馬寺[2]山門東側,有一座玲瓏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這就是有名的齊云塔。齊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25米。它造型別致,在古塔中獨具特色,不可多得。齊云塔前身為白馬寺的釋迦如來舍利塔,現在的齊云塔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為洛陽現存最早的古建筑。
白馬寺中種有許多石榴樹。白馬寺的石榴漢魏時曾譽滿京師。石榴原產于安息(今伊朗),在漢代同佛經、佛像一起傳入中國,并最多在洛陽、長安落戶。當時人們贊美石榴,把它作為中外人民交往的標志,石榴的身價倍增,白馬寺的石榴,亦有“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的說法。白馬寺作為我國第一古剎,在中國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天王殿
系元代建筑,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回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后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于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于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并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里。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大佛殿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長22.6米,寬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輪常轉”各四個字。殿的中央供奉著三尊塑像: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摩訶迦葉,右為阿難。這三尊像構成了“釋迦靈山會說法像”。這取材于一個佛教禪宗典故。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面對眾弟子,閉口不說一字,只是手拈鮮花,面帶微笑。眾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訶迦葉發出了會心的微笑。釋迦牟尼見此,就說:“我有正眼法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樣,摩訶迦葉就成了這“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傳人,中國佛教禪宗也奉摩訶迦葉為西土第一祖師。白馬寺大佛殿的“釋迦靈山會說法像”就是根據此傳說塑造而成的。三尊旁邊,還有手拿經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賢兩位菩薩。釋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觀音菩薩像。殿內還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鐘,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飾盤龍花紋,刻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并附詩一首:“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馬天邊去,急催東方玉兔升。”據傳此口鐘與當時洛陽城內鐘樓上的大鐘遙相呼應,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誦經,撞鐘報時,洛陽城內的鐘聲也跟著響起來,因此,白馬寺鐘聲被列為當時洛陽八景之一。從此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被人們大眾所接受,成了慈悲和快樂的化身。
大雄殿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懸山式建筑“大雄殿”。它長22.8米,寬14.2米。殿前有一月臺,是寺院內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頂改為懸山頂,面積有所縮小。殿內貼金雕花的大佛龕內塑的是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前,站著韋馱、韋力兩位護法天將的塑像,執持法器。兩側排列十八尊神態各異、眉目俊朗的羅漢塑像。這十八羅漢都是用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裱裹,然后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這種“脫胎漆”工藝叫夾苧干漆工藝,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背后殿壁上還排列整齊地刻鏤著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為一般寺院所罕見。長14米,進深10.7米。為雙層殿基,是寺內最小建筑。殿內供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立像,左邊為持凈瓶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握摩尼寶珠的是大勢至菩薩,均為清代泥塑。
毗盧閣
是白馬寺內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涼臺上,系一組庭院式建筑。清涼臺原是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后為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長43米,寬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盧殿為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筑,長15.8米,寬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歷代都曾重修。閣內正中有一座磚臺座,設一木龕,龕內供奉一尊毗盧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賢,這一佛兩菩薩,在佛教中合稱“華嚴三圣”。
毗盧閣外兩側有兩座配殿,即攝摩騰與竺法蘭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紀念。今山門東西兩側尚有二僧之墓。
白馬寺東南有一座齊云塔,為方形密檐式磚塔。塔邊長7.8米,通高35米,13層。每層南邊開一拱門,可以登臨眺望。舊與清涼臺、騰蘭墓、斷文碑、夜半鐘、焚經臺合稱“白馬寺六景”。千百年來,民間流傳兩句諺語:“洛陽有座齊云塔,離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級木結構佛塔, 高500尺。
寺南還有兩座夯筑高土臺,臺上立著一塊“東漢釋道焚經臺”字樣的通碑,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經臺。這個焚經臺記述了佛教徒與中國方士之間的一場角逐,以佛教取勝而告終,漢朝佛教由此興盛。
“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筆下的白馬寺。今天這座著名古剎仍名揚海內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腳下。
白馬寺現任方丈是釋印樂法師,白馬寺于2005年11月1日舉行方丈升座慶典法會,釋印樂法師榮膺白馬寺方丈,結束了白馬寺方丈8年缺位的歷史。(原標題:白馬寺主體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