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憑吊雁翎關

2012/4/24 17:07:00 點擊數: 【字體:

   
    今年清明前,4月1日到陜縣店子看連翹花,來回都經過雁翎關,來去匆匆,沒有停車;4月2日,到陜縣菜園鄉過村參加桃花節,末了,驅車前往雁翎關,登臨雁翎關最高峰,雁翎關的山川形勢盡入眼底,對雁翎關也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雖然雁翎關兩邊的山峰上,連翹花漫山遍野,黃澄澄一片,夾雜著粉紅的杏花,粉白的棠棣花,同行的幾個人沉浸在花的海洋,拍影留念。我呢,浮現腦海的是此關隘上演的歷史風云,悲壯而又血腥歷史強烈震撼著我的靈魂。這種震撼力,既來自它的雄險,也來自它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崤山無頭,秦嶺無尾”,豫西這句民諺,恰到好處地說明了崤山與秦嶺的綿密連接。巍巍崤山西接秦嶺,東連邙山,南合伏牛,北濱黃河,逶迤數百里,像一條橫亙在黃河岸邊的巍峨長龍,屏蔽著中原與關中的交流。這種自然的山河阻隔,在軍事家眼中恰好成為用兵卻敵的天然優勢。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先民從崤山峽谷中辟出了崤函古道。崤(崤山)函(函谷關)古道是西起長安、東至洛陽的古代官道在古陜州境內的總稱。出潼關,過函谷關、雁翎關、硤石關,一條古道悠悠不斷,多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在這條古道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這條古道上,群雄爭霸,戰車轔轔,白骨累累,血流成河。
      
    《左傳。蹇叔哭師》中,“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古道雄關在三門峽市湖濱區交口鄉分為南北二道。北崤古道基本上沿今310國道、隴海鐵路、連霍高速,鄭西客運專線的走向,崎嶇難行,是夏商周和秦漢的主要官道,武王伐紂、秦掃六合、項羽攻秦入關中、杜甫逃難的所經線路,杜甫的《三吏》來看,新安吏、石壕吏都寫于這條道上。其南陵,由三門峽湖濱區的交口向南,經菜園、店子、宮前,進入洛寧,沿洛河川而下,經宜陽,到達洛陽,這條道,是隋唐的主要官道。而位于這條官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雁翎關,則是分陜扼秦、襟帶兩京的險隘。
        
    雁翎關位于三門峽市東南18公里的陜縣菜園鄉與宮前鄉交界處。關口海拔851米,寬度約200米,最窄處約30米,關口東西均為陡坡,形勢頗險。據《水經注》記載有千崤、盤崤之稱。崤、雁二字聲同韻近,疑雁翎關本名崤陵關,因群眾訛傳,稱其為雁翎關。《水經注》還記載:此關為南崤要道,關內關外,峰巒迭嶂,關北響屏山為諸山之宗,又有上天梯、墜馬崖、絕命巖等名勝。不用目睹,光聞其名就足以使人心驚膽戰了。南崤道作為古代連接東西的主要官道,最遲也應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已開通。
        
    我們從從狀如馬鞍的關口,一路攀登,羊腸小道,十分難上,各種棗刺、連翹藤、棠棣樹遮住去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歷時一個多鐘頭,才登上響屏山峰頂。極目眺望,只見群山起伏,波涌浪疊,山上樹木或密或疏,奇花異草襯出山間特有的神韻,三(三門峽)洛(洛寧)公路,猶如玉帶,呈S型在山間盤旋。據說,風和日麗之時登臨峰頂,東望洛陽川朦朧如煙,西眺西岳華山依稀可見;洛河、黃河似玉帶纏繞南北;落霞晚照,輝映崤山諸峰,如波濤洶涌,極為壯觀。雖然,我們登臨時,也是艷陽高照,春和景明,可看到僅有幾十里而已,且蒼蒼茫茫的,不甚清楚。
      
    雁翎關同時發源了注入黃河的青龍澗河和流入洛河的永昌河。這種獨特的地形,使雁翎關那僅30米寬的隘口,成為兩條河谷之間的“咽喉”。當初,尚未完全擺脫原始生活狀態的古代先民,應該生活在富庶的黃河岸邊的臺地上。隨著人口的膨脹,當地的物產已不足以維持部族的溫飽。于是,他們開始沿著溫潤平坦的青龍澗河河谷,或采集,或狩獵,輾轉遷徙,逐水而居。終于有一天,他們發現這個隱蔽在莽林深處的大山的豁口,竟然能夠通往另一個河谷———崤函古道的南崤道就這樣開通了。對沒有測量儀器的上古人類而言,從崇山峻嶺中踩出一條連接兩地的道路,不知要經過多少年的探索和多少次的失敗。那時,崤山山脈的每一座峰巒都荊棘密布,古樹參天。在荒無人煙、猛獸出沒的大山深處尋覓踩踏出這條道路,不知有多少先民迷失榛莽或葬身虎口狼腹。在遠古時代,沒有鐵器,沒有火藥炸藥,更沒有開山的技術與設備,利用河川的平坦近捷辟出道路,是一種大智慧引導出來的杰作。 古時的道路大都沿河川而行,除受當時生產工具的限制無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古時人們外出大多靠步行,官家貴胄們的代步工具與運載車輛都是牛馬驢騾等牲畜,走在這樣的路上,碧水清澗能夠隨時潤澤路人及牲畜干渴的喉嚨。
      
    在雁翎關左邊的一片高阜處,有一座古冢,系夏后皋之墓,呈圓丘形,高約1.5米,周長約30米。墓旁生栗樹數棵,附近草木茂盛,云霧繚繞,山勢偉岸,益顯其莊嚴肅穆。夏后皋是夏代帝王孔甲之子,桀之祖父。豫西是夏代人民生活憩息的中心區域。據傳,夏后皋曾率眾與敵對部落轉戰途中,戰死后葬于此關。1956年至196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長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曾親臨這里考察。
        
    就連對景致極為挑剔的武則天、唐明皇也先后在關南、關北修建了兩座行宮。關北為繡嶺宮,關南所建的避暑行宮因百姓們在行宮前的土地上種植稼穡,還留下與此有關的太子溝、御花池等地。雁翎關的所在,為陜縣的宮前鄉,可能就指的是李唐王朝所建的行宮吧!
       
    雁翎關兩側,石崖高聳,灌木叢生。東西各有石坂數里,舊稱崤坂,很可惜,這些石坂路,在后來修公路時,都被破壞了,已經沒有了蹤影。
      
    由于當年比利時人修建隴海鐵路時,改走崤陵北道,使得310國道、連霍高速,鄭西客運專線,全沿北道修建;加之,行政區劃調整時,洛寧劃歸洛陽,更使得崤陵南道日漸蕭條。
     
    看到此,耳邊不由得響起了毛阿敏演唱的《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荒城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原標題:憑吊雁翎關)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一蓑煙雨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