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晉顯陵—— 一個“兒皇帝”的墓
2012/6/18 11:18:0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宜陽縣城西北12.5公里處的石陵村西,隨風起舞的麥浪中,坐落著一座直徑和高各約10米、坐北朝南的覆斗形墓冢。巨大的墓冢之上芳草萋萋,看不出一絲有人供奉的痕跡,它就是晉高祖石敬瑭之墓,即后晉顯陵,石陵村也因此得名。據縣志記載,陵園東原有“邱靈寺”,是石敬瑭靈輦停放之處,后為護園人住所,寺內建筑多已改建,1965年尚存巨碑一通,是宋景德年間所立,現已不復存在。
如今,這座帝王陵墓已顯得破敗不堪,沒有絲毫皇陵氣勢,但經歷千年的滄桑之后,從其殘留的墓冢規模和縣志關于“邱靈寺”的記載中,讓我們想象出后晉顯陵昔日宏偉的同時,也勾起了對那段恥辱歷史的記憶。后晉顯陵于2000年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昔日宏大皇帝陵
今朝唯留一墓冢
晉高祖者,就是五代時后晉皇帝石敬瑭,史書上稱其為至文彰武明德(死后謚號)孝皇帝。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皇帝,其陵墓規模自然也非比尋常。
據宜陽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喬文博介紹,后晉顯陵墓底圍長原有100米、高20米,由于周圍地勢的提高和當地農民的農業生產,使墓冢日漸縮小為如今的規模。墓冢前曾有刻立于清雍正二年九月的石碑一通,上書“晉高祖墓冢”5個大字,并有神道和石像生(石人石獸)9對,但現都已蕩然無存。
宜陽縣真正的帝王陵寢屈指可數,而這位“至文彰武明德”皇帝,在宜陽,甚至在石陵都很少被人提起。在各地紛紛借名人之名大搞旅游開發的今天,似乎從未有人動過開發后晉顯陵的念頭。石敬瑭之陵墓經歷千余年的歷史洗禮之后,今日唯見黃土一堆。
“當年知用誰籌謀”
割地稀世留罵名
石敬瑭為了稱帝,以自稱兒子、割送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為條件,在契丹的幫助下,于公元936年11月滅后唐,建后晉,定都洛陽。石敬瑭割地、稱兒皇帝的做法被世人唾棄至今,清人呂法令在其詩《石家陵》中寫道:五季紛紛事已休,石家陵寢尚千秋。當年知用誰籌謀,輕割燕云十六州。
清人呂法令在其詩《石家陵》中寫道“知用誰籌謀”,確實有個為石敬瑭出壞主意的人。《資治通鑒》后晉紀一載:掌書記洛陽桑維翰曰:“公明宗之愛婿,今主上以反逆見待,此非首謝可免,但力為自全之計。契丹主素與明宗約為兄弟,今部落近在云、應,公誠能屈節事之,萬一有急,朝呼夕至,何患無成。”石敬瑭原為后唐明宗的愛將和女婿,閔帝即位后聞知石敬瑭陰謀自立,欲興兵討伐,石敬瑭下屬桑維翰說了上面一番話。
石敬瑭采納了桑維翰的主意,并請其草表“稱臣于契丹主,且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對這種割地稱臣、屈節事人的做法,其部將都押牙劉知遠曾據理力諫:“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田土,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石敬瑭的部將劉知遠的說法頗有見地,指出‘以父事之’和割地的無窮禍患,然而石敬瑭一心想換取契丹‘傾國赴援’,早日稱帝,最終采納了桑維翰的投降主張,以父之禮稱臣納貢,并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喬文博說,割地稀世的決策說到底還是石敬瑭自己定的。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之下,石敬瑭亂中奪權、為過皇帝癮無恥稱帝的手段和割地帶來的災難,遭到后世唾罵。
石敬瑭雖說是沙陀人,但其發跡之地在河東(今太原),建都之地在洛陽、開封,陵寢之地在宜陽,人們一向把他看做中原王朝的國君,他卻向契丹稱兒稱臣,因此,他在歷史上留下罵名是必然的。
稱兒稱孫未長久
一舉禍亂數百年
石敬瑭向契丹稱兒稱臣、割讓燕云十六州后,本以為能得到契丹的支持,使自己的王朝長久立世,殊不知,他的如意算盤終究未能如愿。
燕云十六州在今山西、河北一帶,地處長城之內,經漢族人長期經營,農耕發達,物產豐富,且“千里之間,地平如砥,步騎之便,較然可知”。契丹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不但經濟上“益富饒矣”,并且有了供騎兵縱橫馳騁的根據地。契丹人打開中原的北大門后,更加垂涎中原的良田沃野。喬文博說,石敬瑭公元942年死后,其侄石重貴即位,次年,契丹主耶律德光便以石重貴報喪時稱“孫”不稱“臣”,領兵南下,一舉滅晉。
從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開始,五代到北宋的數百年間,圍繞十六州的收復與反收復,中原及北方人民經歷了不計其數的戰亂和浩劫,而石敬瑭就是直接造成這些戰亂和浩劫的千古罪人。 (原標題:后晉顯陵—— 一個“兒皇帝”的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日報 201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