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與洛陽歷史文化
2013/7/4 10:36: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龍門石窟與洛陽歷史文化
北魏遷都洛陽初期,龍門古陽洞的供養人像還有少數身穿褲褶式胡服的,太和改制以后,胡服在龍門便銷聲匿跡,為中原的褒衣博帶式服裝所代替。北魏詔改元姓后,宗室遂廢拓跋舊姓而姓元,古陽洞題記所載與史書吻合。
佛教
大抵北魏龍門造像多有題記,從龍門造像題記中可以窺見,北魏時龍門多造彌勒和手作禪定印的釋迦像。我們知道,南北朝是承魏晉以來五胡十六國長期大動亂的時代,在戰火頻繁的苦難歷史條件下,宗教利用人們渴望“彌勒下生”來解救他們的不幸和痛苦的愿望來安慰他們,麻醉他們,使他們忍受在現實中所遭遇到的各種痛苦。因此在龍門廣造彌勒和禪定的釋迦像。這些造像大都神情沉思冥想,眼簾俯視,垂憫下界,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精神,揭示了人民痛苦的存在意識和求生意志的迫切愿望,是具有時代特征的造像題材和形式的體現,這可以說是通過非現實的宗教題材反映了現實生活。彌勒和禪定的釋迦像不僅在龍門大量出現,而且在洛陽附近的澠池鴻慶寺、宜陽虎頭寺、嵩縣鋪溝、偃師水泉、鞏縣等北魏晚期的石窟多有雕造。這不但說明北魏時洛陽一帶主要信仰的是佛教的釋迦牟尼和彌勒,而且為研究北魏時期洛陽佛教的宗派發展和社會信仰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龍門造像記中,還提到了北朝(包括東西魏、北齊)洛陽一帶的大量寺院。如大統寺、中明寺、景隆寺、寶方寺、靈巖寺、報德寺、龍花寺、妙音寺、仙和寺、乾靈寺、石窟寺,其中的大統寺、報德寺和龍花寺可能為《洛陽伽藍記》中的洛陽京城的寺院。這些寺院多數為史書所不載,為研究北魏時期洛陽寺院的分布和興廢盛衰提供了歷史證明。
北魏龍門造像記還反映出當時民間盛行的佛教組織――“義邑”。這種組織是以建造佛像和奉佛為目的的信仰團體,龍門有關北魏“義邑”的資料較多,為研究當時洛陽地方民間的佛教組織提供了具體的歷史資料。
藝術
石窟藝術:北魏遷都洛陽后,在北魏統治階段的倡導扶持下,我國北方廣大地區興起了一個開窟造像的熱潮。在我國內地石窟中,以龍門石窟的開鑿為最早。這時龍門石窟普遍出現了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呈現出劃時代的特征和風格。至此,中國石窟藝術在造像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石窟藝術的東方風格開始形成,出現了中原化的佛教形象。這種新的藝術風格普遍出現和形成于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原諸石窟,所以稱其為中原風格。這種藝術風格上的變化,顯然是孝文帝改制推行先進的漢化政策,吸收借鑒東晉南朝和中原漢化的結果。因此,我們說龍門石窟藝術是北魏遷都洛陽之際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縱貫東西,融匯南北,是北方鮮卑族文化與中原和南朝以漢族文化為主的相融合,外來的佛教藝術與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相融合的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一般的時代風格。中原風格不僅可以從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中看到,而且從洛陽出土的北魏永寧寺塔基殘造像、北魏陵墓神道石刻人、元邵墓出土的陶俑、洛陽出土的北魏畫像石棺、流落海外的寧懋石室和孝子畫像石均能見到。“寬袍大袖”、“秀骨清像”的中原風格一經形成,便以洛陽為中心向外傳播影響,在北魏后期風靡全國,成為南北統一的時代風格。
音樂
北魏時洛陽社會繁榮,音樂在王室、貴族、王侯驕奢淫逸的生活中占著重要的地位。他們家中大都豢養大批歌舞會女,少者數十,多者數千,大都能歌善舞。北魏當時的音樂盛況已為我們今日所不能再見,唯獨龍門石窟給我們留下了當時洛陽音樂的寶貴資料,為今日研究北魏洛陽的音樂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形象。從龍門伎樂人和會樂天所執的樂器來看,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洛陽的音樂情況。北朝龍門石窟現存樂器有十四種,其中以笛、笙、排很簫、雞婁鼓、箏、阮、銅鈸等樂器為多,說明這些樂器在當時社會上已普遍流行。北朝流行的樂器共十四種,其中傳統樂器八種,其余六種為新傳入的樂器。當時最為流行的樂器有七種,其中民族樂器五種,其余兩種為新輸入的域外樂器。這個情況說明了北朝雖然輸入了不少的新樂器,但在社會上和專業樂隊里仍然是以民族樂器為主,這可能與北朝以來,新樂器雖已傳入,但尚未完全融合有關。【原標題:龍門石窟與洛陽歷史文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佛教導航 200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