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品味苦辣說臥龍崗

2013/7/16 18:05:09 點擊數: 【字體:


    改革開放以來,襄樊為打造4A旅游景區,不斷地建造與諸葛亮有關的景點;與之相反的是,諸葛亮真正的躬耕之地,卻抱殘守缺,在旅游景區建設上少見卓有成效的作為,而其周邊的環境卻日趨現代化,原來荒涼的臥龍崗上,現在已經成為繁華的鬧市區,絕然不像諸葛亮曾經耕作的地方。而襄樊卻因其原本偏僻的原因現在反而更像隱居躬耕的地方。襄樊的景致雖然偽假,但給人的山水休閑旅游是舒服的。

    襄樊政府一連串的“郵票門”“教科書門”“廣告門”以及“新三國門”的積極作為,令持南陽說者有種無奈,甚至表現出頹廢的態度。南陽當地居民如今一說到躬耕地的歸屬爭議問題,也大多搖手禁言,似乎有很多的苦衷難以訴說……

    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原大地,作為傳統中華文化繼承之核心區域,如何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之下,既能夠享有現代文明,又能夠保護并營建好民族的精神家園,正考驗著當地政府部門的理性和智慧。

    熟知南陽的朋友都知道,沿濱河路一直西走進入臥龍路(即南陽到鄧州、襄樊的312國道),過車站南路50米往西就是臥龍崗。崗坡東路北,就是諸葛亮曾經躬耕的地方;上了崗再往西經過南陽二環北京大道,崗坡西路北,就是筆者供職的南陽師范學院。諸葛居住崗坡東,師院居住崗坡西。一崗兩坡,天然毗鄰;諸葛又守著進城的關口,作為師院人,只要上街,每每都要瞻望其遺址,追思其人生,心中的自豪和敬仰自然是妙不可言的。至于陪同親朋好友進入諸葛亮庵游玩,那可說是每位師院人的必修課。但是一旦說到躬耕地的歸屬爭議問題,大多都搖手禁言,似乎有著很多的苦衷難以訴說。作為歷史學的教師,蝸居在臥龍崗20多年,又曾經對諸葛亮及其躬耕地作過專門的考察,筆者也有滿肚子的酸甜苦辣。

    苦 :見證文人世俗心理的臥龍崗

    說到臥龍崗,南陽人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不過坊間的“雅稱”是叫做“諸葛亮庵”。庵者,就是用黃背草或麥秸稈所建造成的簡陋棚子或者說房舍。南陽的鄉村農家常用來作為臨時守護莊稼的倉庫、休憩之地,如瓜庵、菜庵,就是指那些臨時搭建的守護瓜果、蔬菜的簡陋棚子。雖然簡陋,卻可以遮風擋雨;農家常常放上鍋灶碗勺,儼然就是一家居生活了,F今南陽市的地名中,南陽城東有茶庵,現在是南陽機場所在地;南陽城西的臥龍崗上有諸葛亮庵,相傳出仕之前的諸葛亮曾經在此過著非常簡樸的農耕生活。

    不過,臥龍崗在南陽城的西南,我的家鄉在城東北的釣魚臺,隔城相望,方向正好相反。地域上還有關聯的就是白河。白河從我的家門前東面從北而南流過,到南陽城繞過一大灣,由東向西,碰到臥龍崗的龍頭則南下經新野注入漢水。從家鄉到城里15華里,這是從村西的烽火臺(現在的河南工業技術學院東南側)到魏公橋的距離。從臥龍崗到城里為3華里,這是從臥龍崗到小西關的距離。如果算上從魏公橋到小西關大約3華里的城市距離,那么,從家鄉到臥龍崗的距離當在20多華里之遙。這對于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鄉村的我來說,那應該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距離。所以,童年的我沒有也不可能到過臥龍崗,但是常常從愛說“古經”的爺爺所講到的岳飛抗金夜駐南陽,草書出師表,知道了臥龍崗。沒想到大學畢業被分到南陽師范學院工作的時候,學校的新校址剛巧搬遷到崗西坡,與諸葛亮為鄰居了。

    2005年,機緣巧合的是結識了在臥龍崗內供職的張曉剛先生。其時,南陽市舉辦世界名商祭拜諸葛亮的大型儀式活動,承蒙時任南陽師院副院長陳江風先生的厚愛,讓我參與主持了此次活動的師院專場“諸葛亮論壇”,同時就邀請了張曉剛等六位先生作了主題發言。不久之后,我又以臥龍文化書院的名義特邀張先生作了“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的由來”的學術報告。和張先生的結識,不僅使我對于南陽和襄樊關于諸葛亮躬耕地論爭的討論有了深入的了解,更主要的是,使我們在嗣后南陽文化界的學術活動中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深談的機會。同時,也通過張先生,先后結識了白萬獻、李陳廣、郝玉建、逵富太、沙超、牛天偉、張卓遠等南陽文化名人,并成為忘年的朋友,為南陽地方文化經濟發展有了較多的交流和共識。

    在2005年的“世界名商拜祭諸葛亮·諸葛亮論壇”上,我曾經作了一個很簡短的學術報告。我認為,諸葛亮作為傳統文化的智慧代表,在歷史上主要有兩點可圈可點:一是在禮治社會中能夠不逾越禮制的規范,致死忠誠于蜀漢的先主、后主;二是在群雄逐鹿中能夠為先主劉備尋求到新的突破點,不與中原諸雄相爭,另外開辟西南不被諸雄所關注的區域作為發展的基地,將先進的中原文化帶給了西南少數民族,從而加強了民族交流和融合。前者是謂“信”,后者是謂“智”。忠信和智慧,這正是傳統文化中所最為講究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操守。也許很多的學者業已注意到諸葛亮的這兩點貢獻,但是作為一次面向社會的學術報告,這樣通俗明白地評價諸葛亮,使大家對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自我感覺還是做得很到位的。實話說,我對諸葛亮并沒有什么深的研究,但是作為一場大型、面對廣大市民階層的學術報告,簡單地談談諸葛亮的歷史貢獻,不僅是學者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演講者的明智選擇。

    論壇結束之后,確實引得眾多朋友的贊美。但此次演講還有一個被很多朋友忽視的、卻讓我苦不堪言的細節:我從報告席上走下來,場內聽眾掌聲剛剛落下,一位比較要好的朋友當著眾人就指責我:“你所講的大家都知道!”言外之意,我應該講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之后我回味這句責難,心里一直想著,哪些東西是別人不知道的?我還真的不知道。再后來,有人撰寫書稿,批評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彼時,我才恍然大悟,感情這位領導想聽的就是這樣的話吧。倘真如此,對于還算有點學術素養的我來說,這話還真的說不出口。

    在與張曉剛先生接觸和聊天中,以及閱讀有關南陽、襄樊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的論文中,我對新時期以來的討論越來越有所了解,而心中的困惑和苦楚也越來越多。在我看來,南陽、襄樊之間的爭論,根據學者的論析,其焦點問題主要是三個:

    第一,東漢末期南陽和襄樊的政治關系問題;

    第二,論爭雙方的資料及其真偽問題;

    第三,東漢末年南陽是否是被曹操所占據的所謂“敵占區”問題。

    關于這三個問題如何看,見仁見智,百家爭鳴,各執一詞,本是學術研究的特性,原也無可厚非。問題在于,曾經有那么段時間,全國秦漢魏晉史學的研究者,尤其是那些曾經被科學主義和史料學派所熏染的資深學者,如譚其驤、方詩銘、何茲全、繆越、黎虎等,竟然眾口一詞,率爾結論說,襄樊曾經隸屬南陽郡。當面對史書所記載的,襄樊所屬的南郡,與南陽郡的分界是漢水的事實時,竟然“大膽設想”,說漢水可能改道。又不顧文獻資料所記載的襄樊有諸葛亮“故居”“故宅”等與南陽的“躬耕地”完全不同的話語,也不顧就是這些記載已經晚于諸葛亮半個世紀之后的情況,就草率地指出,文獻資料一以貫之說躬耕地在襄樊。在討論中,還有的學者用現代觀念衡量古代,將南陽定位為被曹操所占領的“敵占區”,襄樊是劉表控制的非敵占區,等等。

    現在這些曾經參與討論的老學者大多已經謝世了。我們不該來指責他們學術研究中的這點“白璧微瑕”。那代飽經風霜的學者,在經歷了“文革”的冷遇挫折之后,在經濟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代中突然受到社會的關注和仰賴,從而展現自己的學術價值,他們的那份熱情和激情,那份“士為知己者死”的執著,我們給予了百分之百的理解。由此,也增加了我們對于知識和知識分子的敬愛和憂思:學術如何為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如何處理史學的求真職責與現實的利益訴求之間的關系?思慮至此,我想,不是我一個人,而是所有有良知和責任心的學者,可能心中都充滿著苦澀。

    說句實在話,諸葛亮作為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躬耕地無論南陽或襄樊,對于現代人來說,除了多一個游山玩水的景致之外,有什么關系呢?而且,自從1989年的“郵票門”事件之后,襄樊方面可以說是新招迭出,如通過學術會議爭得學者支持的“會議門”,篡改中學語文教材的“教科書門”,通過在央視做廣告的“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的“廣告門”,電視連續劇不斷違背歷史真實的“新三國門”,最近又在炒作的襄樊學院設置新專業的“孔明學院門”和改變地名襄樊為襄陽的“地名門”,等等,不斷持續地變著花樣的宣傳;同時還在襄樊旅游景點的開發上,圍繞著南陽諸葛亮庵的景致全面地模仿建造,據說,最近正在建造臥龍崗;而去過襄樊參觀的人,與南陽諸葛亮庵相比,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襄樊的景致雖然偽假,但給人的山水休閑旅游是舒服的。總之,襄樊方面在做的,就是企圖在當代各個階層、群體中造成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樊的印象。持南陽說的同仁們在談及這一問題時,也大都表現了無奈,有的朋友甚至表現出了頹廢的態度。

    問題在于,諸葛亮躬耕地之論爭,不僅僅是兩地旅游景點的開發問題,而是涉及到歷史文化的繼承問題,它屬于政治學和法學范疇的“文化權”問題,也屬于宗教學和心理學中的“精神家園”問題。說到文化權,記得2006年在河南省舉辦的國際神話學研討會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白庚勝先生在大會的主題發言中指出,文化權的實質就是政治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主權;文化權包含繼承權、祭祀權、紀念權和觀賞旅游權,如果一個地區喪失了其中的某些權力,那就是喪失了政治權和主權。白先生的發言可謂是鞭辟入里,精彩之至。針對當代全國各地乃至于國際上爭搶傳統文化主權事宜中那些后知后覺或不知不覺者,可謂是一聲棒喝。說到精神家園,它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最根本的價值理念或信仰歸宿,是基于共同物質生活之上的、經過漫長的歷史體驗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精神家園的動態表現是生生不息的傳人,即蕓蕓眾生的風俗道德及其知識分子,其固態表現則是文化典籍、宗教祭祀的場所和名勝古跡;精神家園的維護和修繕,需要的是文化典籍傳承中知識分子的良知、宗教祭祀中禮法儀式的規范以及名勝古跡參觀游覽中精神信仰的皈依和熏陶。就此而言,南陽和襄樊屬于一衣帶水的緊鄰,又是炎黃子孫、楚文化的傳承地,所以有關諸葛亮躬耕地之爭,不能用白庚勝先生的文化權就是主權的政治學觀點來理解,但是可以用文化權就是精神家園的宗教信仰角度來說明。顯然,強行將諸葛亮的“躬耕于南陽”說成是襄樊,不僅有悖于知識分子的良知,更有悖于精神家園營建的儀式規范和信仰皈依。毋庸贅言,這將展示的是一個有違于歷史真實的虛構。如果置身其中,其發展的前景又有幾何?出于文化發展大勢的憂思,幽然即可品嘗到那份微微的苦澀。

    辣:正在“毀尸滅跡”的臥龍崗

    顧名思義,臥龍崗是因為諸葛亮躬耕生活過的地方,因其成名,所以就順其名號而稱之。從地貌說,臥龍崗北起紫山,南抵白河。紫山位于南陽城西北30華里,海拔320米,山勢南坡陡峻,北坡有泉涌出,積水成湖,曰:麒麟湖。從紫山衍生出一崗,直至白河;更巧的是,白河自東而西流來,與崗的南坡相接時,突然南下,變成自北而南,到新野新店與唐河相匯,注入漢水。若從風水看,龍處于(紫)山而飲于(白)水,顯然是風水寶地。傳說,明朝皇帝看出這是一個將要生龍之地,擔心至極。于是就在風水先生指點下,從紫山經城區到白河,開鑿了運河,名曰“梅溪河”,算是將紫山和臥龍崗的龍脈斷了。這是余話,擱置不提。在臥龍崗西,大約10華里左右,還有一條崗,與臥龍崗幾乎平行,兩崗之間,有條小河,被南陽人稱為“十二里河”。不用說,這是到南陽城區的距離。南陽作為盤地地貌,土崗雖然不高,但是十分顯豁。所以,明朝之前,有“隆中”之稱,即所謂平地中隆然而起之地也。明朝時,為平衡南陽和襄樊在諸葛亮祭祀中的矛盾,于是將“隆中”之名賜給襄樊,南陽的諸葛亮庵所在地則仍然被稱為臥龍崗。

    生活在臥龍崗20余年,最大的感覺就是南陽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原來荒涼的臥龍崗上,現在已經成為繁華的鬧市區了。去過襄樊參觀的朋友說襄樊如何如何山水秀麗,臥龍崗都市中心如何如何已經絕然不像諸葛亮曾經耕作的地方,雖然至今我沒有到過襄樊,但是我相信朋友們所說的話。我知道,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諸葛亮庵已經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地貌特征;而襄樊卻因其原本偏僻的原因現在反而最像隱居躬耕的地方了。我還想起,童年時爺爺說“古經”,曾經說諸葛亮有預言,多少年后,他所曾經躬耕之地,將會成為南陽城的中心。其實南陽民間,這個預言可以說是普遍流傳的。

    真實的諸葛亮有沒有這樣說過,我們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但是有一點卻是每一個南陽人所親歷目睹的:那就是臥龍崗越來越消失殆盡了。改革開放以來,襄樊為打造4A旅游景區,不斷地建造與諸葛亮有關的景點;與之相反的是,諸葛亮真正的躬耕之地,卻抱殘守缺,在旅游景區建設上少見卓有成效的作為,而其周邊的環境卻日趨現代化,臥龍崗幾乎被“毀尸滅跡”了。如果仔細數數,臥龍崗的環境被削減的主要元素,可以說主要有這樣幾件事情:

    “斬龍頸”。諸葛亮庵南墻是南陽通向鄧縣、襄樊的必經之路。因為崗坡原因,曾經的南墻下之路不僅狹窄,而且非常陡險,所以被有關部門所重視。鏟平路基,崗坡是平緩了,走起來也方便多了,但是,原有的崗坡風貌也被削弱了。后來有人就將之稱為“斬龍頸”,因為臥龍飲水的脖頸被斬殺了。

    “挖龍眼”。在與襄樊論爭中,曾經有一段時間,一些南陽文化人特別是管理階層的人,也迫于襄樊的壓力,認為諸葛亮庵不是其躬耕之地。更加過分地是,在諸葛亮庵內,為提升旅游品位,增加吸引力,不是根 據現有的人文資源而有效地開發利用,竟然人工開挖了所謂的“臥龍潭”。毀壞了原本崗坡的平緩耕地風貌。一些朋友談及于此,憤懣而痛苦地說,這是繼“斬龍頸”之遺續,是“挖龍眼”。

    “毀龍尸”。臥龍崗是從紫山南下而豁然隆起的土崗。南陽市政部門卻天才般地將這條崗脊(龍背)作為二環路給修建起來,并命名為“北京大道”。修建公路維系交通原本無可厚非,關鍵是要鏟平路基,崗脊(龍背)沒有了。又,即是諸葛亮庵周圍,最先豎起的是大河銅礦的20多層的高樓,接著是崗坡下的幾家房產商的幢幢高樓。由此,原來郁郁蒼蒼的崗坡風景,已經儼然消逝在現代化的建筑群中了。雖然有識之士建議在諸葛亮庵前豎立了牌坊,并立起塊雕繪“臥龍崗”字樣的巨石,但是,如果不走到門前,你是意識不到這就是諸葛亮庵的。幾乎可以說,臥龍崗已經被“毀尸滅跡”了。

    有一次我散步在臥龍崗下,走到三里橋(三顧橋)頭,望著林林總總的高樓大廈,心中突生一個念頭,如果在改革開放之初,南陽就以諸葛亮庵為核心,周圍3公里之內嚴禁建造高層房舍,在庵前建造一個巨大廣場;鼓勵轄區內的百姓搬遷出去,如果不愿搬出的必須按照統一的規格建造房舍;在廣場周邊設二層樓房的商鋪,在邊緣建成一座五星級的大酒店[1.49%],……,那么,現在的諸葛亮庵會是什么樣子呢?據說去年一年襄樊隆中的旅游收入達到1個億,那么,南陽的會不會更多一些呢?我不敢假設,歷史研究也不允許假設。我只知道,現在南陽市委市政府正在規劃的要建造“臥龍崗文化聚集區”的設想,已經是亡羊補牢的事宜,但其成本之高,代價之大,以及觀念之滯后,恐怕以現在南陽經濟發展的實力,在近期內估計是難以做到的。

    在這里,我們絕無意指責什么,也絕無意抱怨什么。因為我知道,以南陽這樣的人口大市,首先滿足目前人們的小康甚至溫飽生活,就已經不容易了。讓人口已經非常密集的人們在為一個只剩下精神的諸葛亮騰挪地方,確實不通情理。但更令我們憂思的是,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原大地,作為傳統中華文化繼承之核心區域,又豈止是一個諸葛亮庵呢?如何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之下,既能夠享有現代文明,又能夠保護并營建好民族的精神家園?就此而言,南陽和襄樊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似乎在驚醒著我們什么……【原標題:品味苦辣說臥龍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經濟視點報 2011-08-17 作者:鄭先興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