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紅旗渠精神 永不斷流的長河

2013/7/19 14:45:28 點擊數: 【字體: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半個世紀前,林縣人民唱著這支歌,鑿成了讓世界震驚的紅旗渠。

  如今,山還是那座峰巒疊嶂的山,波瀾壯闊的人海戰已然隱去,但轟鳴的機械聲、歌聲、號子聲,又在太行山此起彼伏。不見了當年父輩住山崖、吃樹葉的身影,但現代化的機械施工又在巍峨的太行山四面開花。

  一條“水長城”的呼喚

  10月27日,天空藍得像水洗過一樣。

  林州市合澗鎮小屯村保豐水庫施工現場上,一輛輛裝載機轟鳴著軋過古老的紅土緩慢地爬坡,將混凝土漿一次次載到庫幫上。忙碌的民工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年輕的面龐沐浴著陽光。

  干涸了40多年的水庫,將迎來珍貴的紅旗渠水。

  “沒想到水庫還能重修!”72歲的老黨員孫拴堂站在工地上,目睹裝載機遠去。“是啊,和我們當年修紅旗渠時不一樣啦,再不用住山崖、吃野菜,身背肩挑,一錘一釬地干啦……”王維山在兒子的陪同下,和以前修渠的老伙伴們一起,追憶著當年修紅旗渠時的情景。“哈哈,當然了,3年的工期,過去是上千人的活兒,現在20個民工,要在3個月時間完工,啥概念!”王相增陪著父輩們在工地上巡視,一邊應對著父親的話,一邊囑咐施工人員,“這回庫底用灰土夯實,上面鋪土工布,再鋪一層河沙,庫壁用鋼筋混凝土打好……”

  “水庫原是俺村20世紀70年代修成的,誰知蓄滿水后僅過了一夜,就只剩下一庫底水了,滲漏嚴重,后來就再也沒用,老百姓都叫它‘傷心庫’。”正在干活的孫新章老人說。數十年來,村民們都期盼能讓水庫發揮效益,讓紅旗渠水流進斗渠、毛渠,流進干涸的土地中。

  而今,林州市“珍愛生命線 重修紅旗渠”水利建設三年大會戰的啟動,為小屯村村民圓夢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滾涌不息的紅旗渠水是林州農業的血脈,養育著百萬太行兒女。然而到了今天,這條“母親渠”老了!紅旗渠建成運行近50年,水源日益緊張,引水量急劇下降,部分渠段、庫塘損毀,滲漏嚴重,下游退化到“守著渠道種旱田”的地步。

  為此,林州市委、市政府發起了重修“水長城”的戰役。

  7月23日上午,該市在城郊鄉桑園村的紅旗渠畔舉行啟動儀式。曾經帶領林縣人民修筑紅旗渠的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從北京發來賀信,并專門托人向重修紅旗渠工程捐款1萬元。當年修建紅旗渠的勞模任羊成、李改云、張買江、郭秋英各捐款1000元。與會的各級領導、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紛紛慷慨解囊。

  當天,林州市共收到各界人士捐款1100多萬元。

  小屯村重修保豐水庫的王相增捐款200萬元。

  “不管我身在何方,我記得自己的根扎在家鄉這片熱土上。”現在山西省長治市搞建筑的王相增告訴記者,“我的父親當年修紅旗渠,我要繼承父輩的志愿,讓保豐水庫重新發揮作用,讓鄉親們能用紅旗渠水澆地。”

  在合澗鎮劉家洼村,在任村鎮桑耳莊村北山坡上,在東崗鎮羅匡村……到處紅旗招展,一派繁忙的景象。林州人民準備在3年時間里拿出9.7億元,以當年在太行山上修建“水長城”的勁頭重修紅旗渠。

  “重修紅旗渠是一筆‘賠本’買賣。”像當年修建紅旗渠一樣,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

  “只算經濟賬,他們說得不錯。”林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軍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誠地說。第一產業在林州市經濟總量中僅占到4.5%,而種植農業在這4.5%中又只占小頭。重修紅旗渠,要花近10億元。有人對此質疑:值嗎?

  “我們覺得值!”王軍斬釘截鐵地說。重修紅旗渠,惠及占林州人口70%的農民,是工業反哺農業,是切實關注民生。“每年經濟總量多少、稅收多少,多數農民感受不到。修好紅旗渠,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旱田變成米糧川,澆一畝地用紅旗渠水比用機井水澆少花幾十元錢,這就是民生。”

  今年,林州市財政投資2億元,建設了比安陽市區供暖面積還大的集中供暖管網,其中一億元還是借來的。“兩個億變成管道埋在地下,領導看不見,記者看不見,但是百姓感受到了溫暖。”這就是林州市領導的想法。

  “我們林州人脾氣倔,認準目標,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王軍說,這是他理解的紅旗渠精神的一部分。

  兩位老人的紅旗渠情結

  紅旗渠盤踞在太行山上,中國地圖為此多了一條代表水的綠線。

  望穿秋水地盼,撕心裂肺地等;崖畔上夾著雪花的小北風,百丈深淵上晃蕩著的身影,轟然爆響的土炮,那一聲聲喜悅夾雜著酸楚的吶喊,“來水了,來水了……”總在夢中閃回。

  10月26日下午,83歲的任羊成來到紅旗渠三干渠一支渠施工現場。灰色中山裝,花白的頭發梳得一絲不茍,在微雨寒風中輕輕顫抖。再粗心的人,也能辨識出老人的喜悅。不僅是盛滿眼睛的笑意,還有從內心溢出的感動,微微顫抖的雙手。“又修紅旗渠了,林州市領導體恤民意,為百姓辦實事,辦了一件大好事。”老人說。

  不久前,任羊成的照片被印到郵政賀卡上。這位老人的影像,和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一起留在紅旗渠的記憶中。這位老人的一生,和這條大渠糾葛在一起。這個蒼老的身影,出現在峭壁上晃蕩著的大繩上,出現在紅旗渠通水萬眾歡呼的現場,出現在護渠人的行列中,出現在重修紅旗渠的捐款現場。

  任羊成的一生,注定和紅旗渠不可分割。

  “渠道被破壞了,庫里沒水了,有人甚至占用渠道蓋房……”去年8月,任羊成已經82歲了。他找到10多個老頭兒,有的當過縣委領導,有的是當年修建紅旗渠的勞模,有的是退休干部。大伙兒一合計,決定在林州市開展一次大調查,對全市渠道、水庫的毀損情況進行盤點。今年后半年,任羊成的生活節奏不一樣了。年齡大了,出遠門少了,待在家里的時間多了。而他待在家里還有一個這樣的目的,每天晚上他都可以看到林州電視臺的《林州新聞》節目。因為《林州新聞》里幾乎每天都有重修紅旗渠的報道,他不出門就可以知道進展情況。

  “珍愛生命線,重修紅旗渠!”這不僅僅是一群老人的心聲,是林州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的呼聲,是時代呼喚紅旗渠精神的需求,更是林州市委、市政府的共識,今年已化成林州干部群眾實實在在、轟轟烈烈的行動。

  比任羊成小5歲的申滿倉也是一個倔老頭兒。老人枯瘦、禿頂、白眉,皺紋里寫滿滄桑。20世紀50年代,他本來在北京市第六建筑公司工作,1962年卻返回家鄉參加修筑紅旗渠的大會戰,從此留在家鄉。

  如今,對于老人來說,獨立投資為鄉親們修建2000多米的管道(渠),把紅旗渠一干渠的水引到田地里,這不亞于一場戰爭。

  10月27日,城郊鄉王家廟村唱大戲,連山上魏家莊村的老人都下來看戲,而申滿倉匆匆吃完午飯,卻逆著人流趕往魏家莊村西的施工現場。他愛看戲,這次卻忍痛割愛了。

  采訪中,記者不經意間發現他脖頸上掛著一條紅頭繩。申滿倉說,今年7月,他覺得心口疼,到醫院住了4天,醫生說是冠心病。老伴兒怕他有閃失,就裝了一瓶速效救心丸,用紅頭繩掛到了他的脖子上。

  不能快走,不能劇烈活動。可一到工地,醫生的囑咐全忘了。“管道間的土不能這樣搗!”78歲的老人一邊吼一邊跳下深溝,從民工手中接過木棍,“咚咚咚”地示范起來。“管道接口閉合不嚴,準漏水!要質量不要數量!”申滿倉一把抄起鐵鍬鏟土,指揮工人返工。幾十年來,申滿倉一直在建筑隊主管施工,主持過無數工程,見多識廣。

 “上午我才從林州市回來,協調從干渠接口的事兒。”申滿倉的想法是,從紅旗渠干渠上開一個口,接上他的管道,把水送到村民田間地頭。為此,他讓在太原承包建筑工程的兒子拿出20萬元,在地下鋪一條長1800米的管道暗渠,連接上250米的明渠,修成后就能澆地,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村西撂荒了35年的水庫,將來哪一天修好了,就能用這管道引水。”申滿倉帶著記者看路邊一個250米長、40米寬的巨大深坑。庫幫上,紅石頭、黑石頭、青石頭排成隊,密密麻麻擠在一起。寬闊的庫底里長著半米高的草木,挨挨擠擠。

  “水是天大的事!”申滿倉是附近3個村的看水人。為了水,群眾經常吵鬧,糾紛不時發生。“前10年,我就有一個夢想:從紅旗渠接一條管道,不滲水,家家戶戶都能澆到水。” 申滿倉說。今年7月,這位古稀老人捐款20萬元,開始了這項工程。

  67歲的張根生負責現場施工,不計報酬。這些工人比在外面打工每天少掙30元錢,但沒人吭聲。申滿倉的一言一行,讓鄉親們十分感動。提起大伙兒的支持和關注,老人眼中蓄滿了淚花。他每天到工地當監工,一絲不茍。從管道掩埋溝的深度,到橋梁承重加寬的具體細節,事無巨細,老人都要操心。

  “說好接口的事,11月底一定要通水。”申滿倉充滿自信地說。說完,他就抓起一把䦆頭,下到溝里掩埋管道。記者注意到,他右手大拇指的指甲都是黑的。

  干活兒的婦女程秀花說:“那是他前幾天在工地跟我們抬石頭時砸傷的。他天天泡在工地。”

  紅軍長征那年,申滿倉出生;日本投降,他上完了3年學;修建紅旗渠時,他放棄在北京建筑公司的工作,返鄉建渠,直至如今。

  兩個女人的創業操守

  紅旗渠水養育的女子性情似水,意志如鋼。

  郭變花是東姚鎮石大溝村的黨支部書記,這個村只有162名村民。她有一個夢想:把這個偏僻山村變成游客心中的“桃花源”。

  山高、溝深、石頭多,村莊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叫愚公洞。愚公洞沒修通前,村民賣頭豬,需要兩條大漢用扁擔抬上山嶺,再一步步抬到山下。

  郭變花原是林州市化肥廠職工,下海后和丈夫承包工程。“1994年,我和丈夫在山西省沁水縣水電站承包工程,突然接到一紙電報:家有急事,速回。”郭變花回憶。她風風火火回到東姚鎮,見到了鎮領導。“辦公室都沒讓我進,主管組織的副書記驅車把我送回石大溝,我就成了村委會代主任。1996年,我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郭變花說。

  村委會連喇叭、擴音器都沒有,下通知全靠吼。給村民開證明的信紙也沒有,她找來村會計一問,賬上只有1.2元現金,而外債竟有4萬多元。郭變花從家拿出1000元,置辦了基本的辦公設施。一個女人當村里“一把手”,有些人不服氣,給電工生氣,給郭變花出難題。“我不認輸。當幾天村干部就走,我怕人笑話。”郭變花當了4個月臨時電工,打開了工作局面。

  村里缺水,郭變花墊資4萬多元,好言相勸,“逼著”村民打水窖。目前,一戶村民攤上3個水窖。她又籌資20余萬元,打了1眼機井,實現了旱澇用水雙保險。

  修路是石大溝人祖祖輩輩的夢想。郭變花拿出自己的10萬元養老金,又積極爭取資金40多萬元,修通了6公里長、4米寬的水泥路。“道路修通時,村民自發買肉、買酒,上路慰問修路民工。當晚,焰火在村頭的夜空綻放。”郭變花說。

  “沒想到這輩子還能走上水泥路啊!”那一天,89歲的劉秋保老人喜滋滋地在水泥路上走了幾公里。

  全村幾十戶人家分別居住在東西兩坡,中間隔著一條大溝。郭變花發動村民建起了街心橋。隨后,他們又蓋了新學校和村委會辦公房。靠山吃山,郭變花還帶領村民發展多種經濟,使農業、林業、養殖業、加工業四業并進,增加了農民收入。

  眼下,郭變花盯上了附近風景如畫的盤石頭水庫。“這碧波蕩漾的水使我們村的大山有了靈氣,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

  獵獵山風吹老了容顏,吹不老那顆赤誠的心。

  “這滿山的樹木我不砍一棵,其他人也不能砍,這樣,石大溝將來才有看頭,才有建成生態旅游區的資本,才能帶動老百姓致富。這也是我的夢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安陽日報 2011-01-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