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紅旗渠精神 永不斷流的長河(2)

2013/7/19 14:45:28 點擊數: 【字體:


 

  這位59歲的女黨支部書記黝黑的臉龐上,寫滿了倔犟和自信。

  一樣的林州女子,不一樣的精彩人生。21年前,沿著村頭那條小徑,一個16歲的少女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背著母親打好的行李卷,走出家門,走向茫不可知的未來。21年后,這個姚村鎮大柳灘村的女子成為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公司開到了上海,資產上千萬元。在林州市最繁華的地段,有個廣場名叫梅平廣場。這個女子就叫石梅平。

  脾氣倔,心眼直。年少時,秋收季節收玉米,她單身推著小推車,摔在溝坎里。爬起來,連土都不拍,梗著脖子繼續推。連摔7次,7次都咬著牙爬起來,不叫一聲疼,不掉一滴淚!

  父親修過8年紅旗渠,雖然落下了風濕性關節炎,但是家庭重擔沒撂下。石梅平繼承了父親的倔脾氣和吃苦精神。蓋房、砸坯、砌墻、種地,男人能干的活兒她都能干。

  農家女孩賺錢的門路少,她靠趕集一分一分掙。

  林州市536個村莊的廟會日期都記在她的小本本上,逢會必趕,騎著自行車,馱著批發來的衣服,不分晝夜。一次,石梅平趕完合澗廟會連家也顧不上回,就頂著冷風跑了30多公里趕到東崗鎮東冶村,占下自己的攤位,已是第二天凌晨3時。一群姐妹在路邊點燃了撿來的柴草,圍著火堆在街上取暖,閃閃的火焰照亮了石梅平的淚花。石梅平的腳上磨出了幾個血泡,鞋襪粘連在一起,血肉模糊。

  創業過程中,石梅平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委屈,她不記得了。但是,她記得,實在受不了了,就登上山頂,或者上到紅旗渠上放開嗓子大喊一陣,或者坐下來哭一陣。哭罷了,她問自己:“還有比父輩修渠更難的事嗎?”

  回到喧鬧的城市,穿梭于競爭的商海,她展示給人們的是燦爛的笑容。

  26歲那年,石梅平有了一家服裝專賣店。31歲,這個倔女子擁有一家百貨商場,員工300余人。去年,這個林州女子投資上千萬元,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公司。

  “咱走出困境還要幫幫別人。”石梅平先后兩次向汶川地震災區捐贈價值11萬元的物資。這兩年的重陽節,她都回家給村里每一位老人送一套衣服。今年,她向留守兒童較多的原康鎮北大荒小學捐款50萬元,向林州市慈善總會捐款2萬元,她旗下的300多名員工全部加入了慈善義工隊。

  今年7月,石梅平帶領300多名員工徒步走紅旗渠。她說:“看看我們的父輩們是怎么干的,想想我們干了什么?”

  她的員工都會唱四首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敢教日月換新天》、《推車歌》。

  “當我老了的時候,我會告訴后代,不要指望我給你們留下多少財富,但我要給你們留下一種精神。”石梅平說。

  采訪結束時,這位女子端坐在古箏后,信手拂弦,給記者唱起當年趕集時最愛唱的一段豫劇:“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

  一群人的奉獻情懷

  “林州,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俠骨柔腸……慈善,是紅旗渠水,在千家萬戶,在田間地頭,在山中林間,汩汩流淌……”

  在今年2月20日的慈善頒獎晚會上,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動情地朗誦他即興而寫的詩。

  晚會后,有人對鄭中華說,你感動了很多人。他說,是林州人感動了他,是紅旗渠傳人的慈善胸懷感動了他。

  鄭中華感動:當年修建紅旗渠,有81位干部和民工獻出了生命。在7月13日的林州市“珍愛生命線,重修紅旗渠”三年水利大會戰動員大會上,他倡導與會干部為獻身的英雄默哀。

  鄭中華感動:在民間,還有很多因修渠而傷殘的民工,他們默默地生活著,不居功不自傲,無欲無求。
 
    去年6月13日,林州市慈善總會、民政局和紅旗渠灌區管理局經過調查統計后,計劃邀請40位紅旗渠傷殘民工到慈善總會,向他們發放慰問金。

  這些功臣們來了,但是,那是怎樣的情景啊!他們中,有的斷腿,坐著輪椅讓家人推著過來,有的斷了一條胳膊,有的眼睛失明,有的面部有被炸傷后留下的疤痕。

  有一位老太太留著和她年齡不相稱的劉海,遮住了一半臉。不經意間,工作人員發現,老人劉海遮住的眼睛是瞎的。原來,老人的那只眼睛在修渠時被炸瞎了。

  熱心慈善的建筑經理萬福生擔任“慈善大使”,眼含熱淚為每一位傷殘民工發放了5000元慰問金,并深深地向他們鞠躬致敬。

  邀請的是40名傷殘民工,但是有的老人因病沒來,其中就有原康鎮柏尖溝村的趙崇明老人。

  趙崇明79歲,20多歲時修紅旗渠的配套工程弓上水庫時,被炸瞎了雙眼,后來終生未娶,生活由侄兒和侄媳婦照顧。發放慰問金那天,老人正在林州市人民醫院住院。林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慈善總會會長翟建周帶著慰問金趕到醫院看望老人。

  老人幾近垂危,翟建周囑咐醫務人員要照顧好老人。

  3天后,老人與世長辭。

  “慈善大使”萬福生也是一個讓人感動的人。

  萬福生在采桑鎮秦家坡村出生時,他的父親萬榮魁正在紅旗渠工地勞動。度過那段崢嶸歲月后,父親又憑借在紅旗渠上練就的手藝外出搞建筑,稍有了點積蓄,就捐款20萬元建設村西的采桑二中。

  父親病故后,萬福生秉承父親的奉獻精神,捐款35萬元建設了村小學。

  這兩件事都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他們父子開創了林州個人捐資助學之先河,村民都覺得他們父子兩代的貢獻已經夠大了。可是,這才僅僅是個開端。

  萬福生捐資20余萬元,建設了村委會辦公大樓,捐資60余萬元為村里修路、打井。

  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以來,他先后出資20余萬元,連續5年為全村群眾辦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他先后3次為慈善事業捐款達110萬元,并定向捐資50萬元為村里建設了文化大院。

  ……

  “我不認識你,可早聽說過你,今天我就是專門趕來,想看看福生這樣的好心人!”今年4月7日,林州市慈善總會在秦家坡村給萬福生贈送“慈善家”牌匾,來自東溝村的老人付二妞拉著萬福生的手,激動地說。

  在林州,“萬福生”三個字,是好人的標志,是善良的化身。

  “一河詩賦唱九州,潤澤閻浮八千里。”這句詩說的是2500年前就出現在《詩經》中的秀美淇河,如今,淇河依然秀美,依然緩緩地流過林州市南部。

  水生靈氣,生在淇河邊的郝合興頭腦靈活,事業興旺。水更生樂于奉獻的慈善之心,10多年來,郝合興已為村里、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800余萬元。

  郝合興是五龍鎮嶺南村的黨支部書記,他的捐款來源于他在山西沁水縣的建筑企業,更來源于他的慈善之心和慷慨之氣。

  走進嶺南村,村民就會扳著指頭給你數郝合興的一樁樁義舉:

  10多年來,他給村里、村里學校、村里老人捐款、打機井、獻愛心超過300萬元;去年,向林州市慈善總會捐款80萬元。

  紅旗渠的干渠、支渠延伸不到嶺南村,紅旗渠的水流不到嶺南村,但是,郝合興的父輩修過紅旗渠,父輩們修渠時相濡以沫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

  他對兒子說:“你們自力更生吧,我的錢不是給你們留的。”

  在林州,說起慈善,還得說說翟建周這個人。

  年輕時,翟建周曾經到紅旗渠配套工程桃園水庫推車、挑擔、背石頭,飽嘗過勞累、饑餓的滋味。他是從基層上來的干部,現在是林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兼慈善總會會長。

  去年秋,他嗓子患病做了手術,醫生囑咐恢復期少說話。可是,一到慈善救助現場,他就把不住門,雅言俗語汩汩滔滔從他的肺腑流出來,放羊的、拿筆的,誰聽了誰覺得在理,誰聽了誰動真情。

  慈善大院是林州市慈善總會辦公的地方,但是,在林州百姓的心目中是“圣地”。

  林州市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唐興順說,林州市慈善總會自2010年4月1日成立以來,圍繞實施“安老、撫孤、濟困、助醫、助教”五項工程,把握關鍵節點,選準重點弱勢群體,先后開展了數十次救助活動,共發放救助金及物資共計1598.85萬元,75017人受益。目前,林州市慈善總會收到社會各界人士捐款5160.55萬元,義工隊伍發展到5168人。

  有外地慈善總會到林州市,想學點兒辦慈善事業的經驗,問:為什么林州市的慈善事業這么紅紅火火?

  翟建周答:“當年修紅旗渠時,一個民工省下來的一個紅薯面窩頭兒都要分成四份給工友吃。共患難,同甘苦。”

  百萬太行兒女的錚錚誓言

  “現在,假如說需要,林州人還能再修一條紅旗渠嗎?”

  外地游客到林州旅游,看了紅旗渠,無限感慨一番,會向導游提出這樣的問題。

  提這個問題,有的游客只是隨口開個玩笑,找個說話的由頭;有的游客就想聽到認真的答案。言外之意,老一代修渠人下山后,享福的后代還有父輩的干勁嗎?還能創造出祖輩的業績嗎?這個問題,林州人也捫心自問。

  山里人不善用華麗的語言表達,他們以堅硬得像石頭一樣的行動回答。

  “重修紅旗渠”的號角吹響,林州2046平方公里再度展現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場面。從車水馬龍的洹河沿岸到漁舟蕩漾的淇河之濱,從一腳踏三省的牛嶺山村馬刨泉,到雞鳴聞三市交界處的占元村秦王垴夕照,從石大溝村干部的會議到小屯村父子兩代人的義舉,隨處可見紅旗獵獵招展,隨時可聞錘釬鏗鏘回響。

  “村里修渠道缺錢,澆地困難,我捐出一年的工資!”10月26日,在合澗鎮劉家洼村,駐村干部趙云峰將2萬元錢給了村里。

  趙云峰35歲,戴一副眼鏡,文質彬彬,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并不寬裕,有人問他:“圖啥?”

  趙云峰說:“小時候我也跑遠路挑過水,現在我不能再讓劉家洼村村民受苦,我年輕,錢還可以再掙。”

  在橫水鎮楊伯山屯村,駐村干部王國軍正奔波在水庫工地上,他是林州市交通局的工程師,在村里水利、道路建設中大顯身手。村里哪項工程遇到了難題都喊“王工”去處理。

  深秋時節,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的河口橋頭,一個鐵塔一樣的漢子跑過來,他的雙腳砸在路上,山好像在顫。

  他叫付富林,今年49歲,是紅旗渠河口管理所的所長。他在北京當了5年兵,1986年復員后,一直堅守在河口管理所,成為一名鐵桿護渠人。河口管理所管轄從紅旗渠源頭到河口掛在懸崖峭壁上的20多公里長的總干渠。

  天并不算冷,付富林上身卻穿了一件皮棉衣。他說:“山上冷,漳河河道里也有溜溝風。”他提了一個布兜,記者問他里面裝的是什么。他掏出來一把鋼卷尺,原來他正帶人維修紅旗渠。

  介紹罷河口管理所的情況,他又匆匆地跑去,“咚咚咚”的腳步震得山響。

  10月28日,林州市第二實驗小學的校園內,鮮艷的國旗高高飄揚,教室里書聲瑯瑯。記者走進去,發現這個學校的少先大隊叫“紅旗渠少先大隊”,學生的課桌上可見學校自編的鄉土教材《紅旗渠》,樓上有紅旗渠精神展覽室,學生們說,修紅旗渠的老爺爺任羊成是他們的校外輔導員。去年,紅旗渠少先大隊還沿紅旗渠開展了紅旗渠補源工程調查。

  這些人都是紅旗渠的傳人。林州土生土長的散文作家唐興順說:“紅旗渠精神流淌在林州人的血液里,長在林州人的骨子里。”

  半個世紀前,一個個血肉之軀,一雙雙百折不屈的手臂向著上帝造物時就造成了這樣的太行紅巖撞擊,撞擊,再撞擊,奏出了一支生命向自然求自由的壯麗頌歌,表現出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主動出擊和有效作為。

  “精神立市!”在新一屆林州領導班子確定的發展戰略中,作為傳家寶的紅旗渠精神被放在了第一位。其發展戰略是:精神立市,工業強市,和諧興市。百萬太行兒女誓言錚錚——

  把血肉砌進堅石之間,

  用生命鑄就精神家園。

  長渠如歌,高山是碑,

  讓我們再次鐫刻豪邁誓言。

  紅旗不倒,精神不泯,

  奮斗不止,恒心不變,

  林州當做時代潮頭的航船,

  破浪揚帆!【原標題:紅旗渠精神 永不斷流的長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安陽日報 2011-01-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