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古跡(八) 香泉寺
2013/7/22 8:44: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香泉寺坐落在衛輝市西北約20公里太行山東麓的霖落山山坳中。“香泉甘冽”為衛輝古八景之一,寺名就是因之而來。
該寺所在地傳說為戰國時魏安厘王的離宮——雪宮。香泉寺始建于隋大業5年(公元609年)。當時,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主持稠禪師游歷化緣到此,發現霖落山泉水甘甜清純,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氣撲面而至,就高興地說:“這里可以建寺院。”后來,這里就建起了寺院,并取名“香泉寺”。但因當時的寺院已蕩然無存。元代元 年間又臨山崖建造,重修香泉寺。
香泉寺規模宏大,殿臺樓閣、碑刻、坊塔、佛雕無所不有,蔚為壯觀。寺以山勢分隔,為東西二寺。西寺有稠禪師殿,殿前有神頭塔 (亦稱勝經塔 無頂塔),整塔用佛雕磚砌。說起神頭塔,民間流傳著一段美麗傳說:很早以前,眾多道士常在此塔前習武練功,小道士練功不久,自能騰空飛至塔腰。他們高興地說與師傅,師傅不信,從遠處細看,發現塔頂隱一大蟒,正在用力吸引練功的小道士,吸到塔腰,因已無力,才將其放下。師傅將真情說于小道士,小道士就拾來許多柴草放在塔下點燃,大蟒經不住大火卷尾而去,帶走了塔頂。可惜,這座塔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毀壞。塔的兩側有稠禪師石塔和千佛石閣(即千佛碑):石塔現存六級,殘高3米,塔四周各級每面雕佛像3尊,須彌座;閣高約3米,寬、厚約為1米,陰陽兩面均雕佛17行,每行10尊,刻工精湛,形象逼真。這是兩寺中一座比較完整的宗教藝術石刻建筑。
沿石徑東北行,梵宇臨空,便是東寺。一股清泉從東寺石隙中流出,穿巖越石,飛濺崖畔,瀉作瀑布。陡壁如削的山崖,以石徑作梯盤曲而上,一座面闊一間,高約4米的石坊枕崖而立,坊樓頂部圍繞有脊獸,額枋、斗拱、仰蓮等,此坊名曰“南天門”。石坊檐下刻“淑海香天”四個大字。坊柱上刻有“兩天既許分東土,南海當移住北方”的對聯。穿石坊拾級而上,可以看到東崖壁的華嚴洞,洞內刻佛,洞外刻經,現已剝落,但其殘處可見宋人題名。寺后有一方石筑水池,即為香泉之源。石崖上有明代潞簡王親書的“香泉”二字,字大如斗,清晰如初。其旁還有線刻麻姑像,線條流暢,行筆灑脫,衣帶當風欲飄風,傳說為唐代吳道子所畫。附近山崖有數十個小龕,龕內大都是宋雕佛像,僅有一較大龕內為7尊道教造像。山巔之上有玩胎、獅子巖等景點。登臨山巔舉目遠眺,如置于蓬萊仙境。
由于香泉寺歷史悠久,古色古香,環境優美,自古以來吸引了不少名人到此瀏覽,題詩留言。【原標題:新鄉古跡(八) 香泉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新鄉網 201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