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都是圣人,但孟子又說:“周公,古圣人也!”他認為周公更是圣人,這其中必有緣故。原來,周公在歷史上被稱為元圣。所謂元圣,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圣人,是比孔子、孟子還要早的圣人。
元圣周公,與河洛文化的淵源很深……
2008年3月26日,有人從北京給洛陽發來一份賀函。發件人是中國先秦歷史學泰斗、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收件人是洛陽周公研究會會長姬傳東。
李學勤先生在賀函中說:“西周初年的周公,是中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對周公事跡、思想及其影響的探討,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重大課題。”
周公為啥是學術界一直關注的歷史人物?姬傳東用四句話道出原因:周公是中國大一統版圖的奠基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締造者,是中華200多個姓氏的先祖,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歷史名人。
一
周公的父親名叫姬昌,就是我們常說的周文王。
史載周文王相貌魁偉,龍須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大家對這幾句描述,不必當真。根據讀史經驗,凡英雄人物出場,必有“相貌魁偉”、“虎背熊腰”這樣的好詞兒伺候著。這樣的形容詞能用到一千人的頭上,無非是說此人不同尋常,優于常人。
讀史不可拘泥,歷史從來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所以這里只需注意后兩句,一句是“身長十尺”,算算周文王的身高就行了——當時的1尺相當于現在的0.571尺,換算結果:周文王身高1.88米以上,這確實“優于常人”,放在今天,當個籃球運動員沒有問題。
再就是“胸有四乳”。這種記載可信,也不可信。當今醫生的解釋是:“人長四乳”完全有可能,此屬小小變異,不算什么大病。而且男子長四乳,不突出,不難看,就當多了兩顆青春痘,不會影響市容。
史官這樣寫,無非說周文王不是凡人罷了。古代史官寫帝王,必寫其有異相,用來區別普通人。譬如寫項羽是“重瞳”,寫劉備是“兩耳垂肩”,一個個都很神奇,非尋常之輩。
那么,周文王是怎樣成長起來的?
這還得從他的周部落說起。
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還在偏遠的西部,即今天的陜西、甘肅一帶活動。后因遭到戎、狄侵擾,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率族人遷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一帶)定居下來。
到了古公亶父的孫子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繼位時,周部落已經很強大。當時是商朝,天下由商紂王統治著,論身份紂王是君,周文王是臣,文王應服從紂王的領導。
但文王卻處處和紂王作對,比如紂王喜歡飲酒打獵,對人民濫施刑罰;文王卻禁止喝酒,不準貴族打獵糟蹋莊稼。這樣一來,很多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輔佐他,周部落就更加強大起來。這對商朝是威脅,有人向紂王打小報告,說周的勢力越來越大,遲早要奪取商的天下,應該提早對付。
紂王就利用文王進貢的機會,把他軟禁起來,關在羑里也就是今天的湯陰縣。文王就利用這7年(《史記綱目》記為3年)時間,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推演八卦為六十四卦,沒有浪費一點兒光陰。
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為了贖回父親,帶著美女、駿馬來獻紂王。他說:我那個老爸已經80多歲了,哪兒有反叛之心!你放了他吧,獲釋后他決不會反叛。傳說紂王為了考驗周文王,下令將伯邑考處以醢刑。所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醬。文王為不引起紂王懷疑,忍痛吃下了自己愛子的肉。
監視的人走后,文王把吃下的肉全吐了出來,唉!吐出來的肉塊變成了一個個小人兒,都成了文王的兒子!史傳“文王百子”,兒子竟是這樣造出來的。
這當然是傳說,是揭露紂王殘暴,褒揚文王隱忍的。文王被釋放之后,下決心要討伐紂王。他不斷擴大周國勢力范圍,把都城遷到岐山東面的豐,在豐地筑起城墻,命名都城為“豐邑”。這樣有利于聯合東方諸侯,推翻商朝。他積極網絡人才,吸納精通兵法的人,其中還包括他的眾多兒子!
二
“文王百子”,不過是極言文王兒子多而已,我們不能輕信。因為文王不可能有這么多的孩子,盡管他可以妻妾成群,但畢竟還要領兵打仗,若精力都用到生孩子上,別的事情怕就顧不上了。
不過,周文王生殖能力強,這倒是真實的。歷史記載“文王53歲生武王,54歲生周公”。你想,到了54歲還在生孩子,那么年輕時一定更厲害。現在姑且不論他有多少個兒子,單說他其中的一個妃子——周公的母親太姒,就為他生了10個兒子!
周公的同母兄弟共有10人,這是有歷史依據的,他們分別是:老大伯邑考,上面已經提到,被商紂王殺了;老二姬發,即后來的周武王,滅商建周,功勛卓著;老三管叔姬鮮,武王克殷后,被封于管(今鄭州一帶),為“三監”之一,后參與武庚叛亂被殺;老四周公姬旦,輔助武王建立統一基業;老五蔡叔姬度,武王克殷后被封于蔡,后因參與叛亂被放逐;老六毛叔姬鄭,武王克殷后被封于毛(先在今陜西岐山、扶風一帶,后遷于今宜陽);老七成叔姬武,被封于郕(今山東寧陽東北);老八霍叔姬處,被封于霍(今山西霍縣一帶);老九康叔姬封,先被封于康,后被封于衛;老十姬季載,因被封于冉(今河南平輿縣一帶),故稱冉季載,或稱聃季載。
周公的異母兄弟更多,這里就不多說了。
周公的身材不是很高,有點兒其貌不揚,但這并不影響他成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位名人”之一。據說在周文王諸子中,周公以孝悌仁愛、多才多藝、多謀善斷而出眾。他天性聰慧,異于常人,而且為人處事謹慎謙恭,不驕不躁。
周公不滿周歲時,就對音樂有興趣。每當他哭鬧時,只要聽到母親彈琴,便會瞪著一雙好奇的眼睛出神,并伸出小手撥幾下琴弦,咧開小嘴甜甜地笑。
所以周公之秉性,正符合中國傳統文化溫文敦厚之特性,或者反過來說,正是因為周公的溫文敦厚,他制作的“周禮”才融入了溫文敦厚的傳統文化元素,使得后來的孔子入周問禮后,生發了儒學,造就了儒家文化。
三
但當時的商紂王還蒙在鼓里,不知道周部落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文化力量,周文王已集結了一群像周公、周武王、姜尚這樣的高級人才,他們都是商朝的掘墓人。荒淫自大的紂王仍一味地吃喝玩樂,大修宮殿園林,讓宮女在酒池肉林中裸體嬉戲,他哪知來自周地的危險,已在悄然逼近。
尤其是周部落大刀闊斧地進行軍政改革,積極團結諸侯,向中原進軍,先后攻克了須密、黎、耆、崇、濮等國,國勢日益強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周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大大超過了商王朝。
但歷史沒有把滅商的機會給文王,這個目標還沒實現,他就含恨病死了,享年近百歲,時間約為公元前1050年。他死后該誰接班呢?自然是在諸子之中,按長幼有序的原則選擇——老大為了營救他,早就被剁成了肉醬,自然無從談起。周公是老四,自然也輪不到。于是老二姬發就接了班,成為周國領袖,是為周武王。
武王接班之初,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是完成父親未竟的滅商大業。他繼續任用文王原班人馬執政,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這是表示子承父業、感恩受命的意思,從而贏得了人心。
武王即位后,凡事都與周公商量。他知道周公既是弟弟,又是可以信賴的左膀右臂,所以無論軍國大事,還是日常占卜,都來問周公。《史記》記載:“及武王即位,旦(周公) 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其間有3次重要對話,表明了武王不忘滅商計,周公盡到了兄弟情。
武王即位第一年,就秘密與周公議事,說:“我日夜想著滅商之事,如何才能得到諸侯的配合呢?”周公回答:“現在時機還不成熟,決定的因素在于德。第一,不要冒犯遠近諸侯;第二,不要失去已經和好的諸侯。”
武王即位第二年,擔心滅商的事情難做,又把周公召到跟前說:“我早晚都在戒備殷人和準備滅商,可不知道最好的辦法是什么,請你告訴我,我一定恭聽并去履行。”周公回答:“你順著道德謀事就行了,滅商的時機馬上就要到了。”
武王即位第三年,他又對周公說:“現在商紂王罪孽深重,人人都盼著滅商,我們眼下該怎么辦?”周公回答:“滅商的時機已經到來,準備實施吧!”但武王日夜謀慮,焦躁不安,已經有點兒神經質了。周公及時為他疏導,減輕壓力,成了武王的主心骨。
公元前1047年,已到了滅商的前夜。這年的四月初一,武王驚慌地召見周公,說:“我擔心滅商的計劃已經泄露了!怎么辦?”周公從容道:“慢慢說,怎么回事?”武王說:“我做了一個很不好的夢,夢到殷人了!他們驚嚇了我,我感到很慌亂。” 周公勸慰道:“只要懂得天、地、人三德,就找到可以依賴的法則了;只要使遠方的人親近和睦,就是我們進攻的資本了。”周公還說,只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不驕不躁,就會所向無敵。
武王向周公咨詢滅商的最好辦法,周公又給他講了一番道理。武王每次與之交談后,便更加有信心。到了最后,一套完整的滅商戰略,在周公的輔佐下形成了——軍事上,“統一兵器型號,官吏一律任能,箭鏃一律無聲”;經濟上,“向商賈施資,讓市場近民,使物價降低”;治安上,“道路不驅牛羊,使人皆居邑中,邊境不侵內地”。
當這一切都理順時,滅商的時機已經成熟,但周公認為還需要進行一次“彩排”。他決定在孟津搞一次諸侯大會盟,一來鼓舞士氣 ,二來試探一下——看商紂王意識到什么沒有,看諸侯對滅商的支持率有多高……【原標題:周公與周公思想(1):武王滅商計 周公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