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3日,正是非典肆虐之時,一位中國“著名農民”,也是一位“傳奇農民”--河南省新鄉市劉莊村原黨支部書記史來賀,在這一天走了。史來賀去世后,劉莊村村民們專門為他建立了紀念館和網上靈堂。記者注意到,河南一位網友這么留言:“您走了七年了,在這七年里咱莊變化很大,您親自設計的新村別墅,全村人都已經住進去了。現在村里的人更加幸福了,全村老少最遺憾的就是您沒有住進來,有的老人甚至還想著您還在北京開會,等您回家呢。”
劉莊村地處太行南麓黃河故道,母親河幾次轉身,給這塊1.5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了4條3米多深、縱橫交錯的荒溝和750多塊高低不平的荒地。
解放前劉莊村是方圓十里最窮的村,有一年曾餓死60多口人。“方圓十里鄉,最窮數劉莊。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糧。逃荒把飯要,忍痛賣兒郎。”
就是在這么一片土地上,史來賀帶領劉莊人因地制宜艱苦創業50多年,使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將劉莊村變成了“紅色億元村”、“中原首富”村,聞名全國。
21歲小伙擔大任,開辟劉莊農牧業新天地
1952年,時年21歲的史來賀當上了劉莊村黨支部書記。一上任,他就遇到了大難題。那年秋天,連降大雨,晾曬著的小麥發霉生芽,田里的棉花被浸泡而死。眼看收成無望,很多村民準備外出逃荒。史來賀和村里的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領著大家搞生產自救,他們一面改水排澇搶種蘿卜、蔓菁,一面建起了磚瓦窯、粉坊、豆腐坊等作坊,還到離村10多公里的黃河灘割草,就這樣,短短半年時間,村里人分了四次紅,不僅解決了生活問題,過年的時候,每家還分了白面,吃上了餃子。
史來賀的努力換來了村民的擁戴。他也有條不紊地開始了治窮富村大計。
從1953年開始,隨著新中國治理黃河水利工程的進度和步伐,史來賀帶領劉莊人用車推、用肩挑、用手抬,用了整整20年,投工40萬個,動土200多萬立方米,硬是把“鹽堿洼”、“蛤蟆窩”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劉莊成立了由干部、技術員和老農組成的“三結合科研小組”,重點研究棉花如何高產穩產。他和請來的技術員帶著小鍋在棉花試驗田里一住就是8年,總結出一套植棉經驗,使皮棉平均畝產達到56公斤,這是當時全國平均產量的3倍。
如今,劉莊的農業生產已全部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和科學種田,19個人管理著1050畝耕地,糧食畝產穩定在1000公斤以上。
種糧種棉解決了劉莊人的溫飽,但持續增產的潛力有限。如何讓群眾盡快富起來成了史來賀要著力破解的難題。琢磨來琢磨去,史來賀選擇了最適宜劉莊發展的畜牧業。那時候,村里的家底還不厚實,史來賀花90元從新鄉市買回3頭瘦弱的小奶牛。牛牽回來時,村里人開玩笑說:“老史,你買的是啥呀?老鼠和狗都能銜走。”史來賀說:“走著瞧吧!有苗不愁長,沒苗不用想。”
史來賀的努力沒有白費,三頭小奶牛不僅活下來了,還帶了收益。乘勝追擊,他又派人到新疆買回了27匹母馬。經過精心繁育,由3頭小奶牛起家的小畜牧場發展成為擁有上千頭牲畜的大畜牧場,成為劉莊發展商品經濟的突破口。
村里的蘋果園有個3間屋大的草庵,他常召集黨員在草庵開會或說說心里話。一次,在草庵召開的支委擴大會上,老史堅定地說:“要讓鄉親們從內心感到社會主義好,就是要讓群眾感到能過上好日子。我是鐵了心的,要豁出命來改變貧窮面貌。”
“大躍進”時,全國各地都在爭相大放小麥“高產衛星”,要求挖地三尺,每畝上糞100車、下種150公斤,實現畝產小麥7.5萬公斤。工作組住在劉莊,三天兩頭催。實在頂不住,史來賀就搞了3畝地進行試驗, 其他仍按原計劃種植。結果,3畝“衛星田”平均畝產僅130公斤,去掉種子所剩無幾。
“文革”期間,有人到劉莊搞串聯。史來賀召開群眾大會宣布村里規定:“誰離開生產出外串聯不記工分、不發盤纏;貼大字報,集體一分錢不報銷。”那時最時髦的口號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史來賀說:“咱農民沒苗咋吃飯?誰要草就叫他吃草好了,咱要除草留苗。”史來賀領著全村男女老少頂著壓力搞生產,相繼建起了機械廠、食品廠、淀粉廠等。他對鄉親們說:“他們造他們的反,我們生我們的產。到年終分配,咱們分糧食,讓他們分‘路線’。”在史來賀的帶領下,劉莊逐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工養農的新格局,為劉莊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1978年,全國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史來賀對中央的這次“大動作”非常重視,他帶著老花鏡,逐字逐句地反復領會文件精神,最后得出結論:“大包干”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此時,劉莊大部分勞動力已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如果簡單的一分了之,對劉莊的發展不利。因此,史來賀沒有“隨大溜兒”。而是從本村實際出發,成立了劉莊農工商聯合社,實行了“綜合經營、專業生產、分級管理、獎懲聯產”的生產責任制。在一片爭議聲中,劉莊人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史來賀的決斷和劉莊人的選擇是正確的。
傳奇起步,劉莊不僅造出小喇叭,也生產出肌苷
劉莊工業的起步可謂傳奇。1974年,村里拖拉機上的喇叭壞了,到處買不到新的,兩名司機就試著自己修理,沒想到還真給修好了。史來賀聽說后,高興得不得了:“咱既然能修好喇叭,為啥不能造喇叭哩?”這些泥腿子們硬是鼓搗出叫得山響的喇叭,劉莊的小喇叭很快在大江南北吹響。從此,劉莊有了機械廠,有了第一批洗腳上田的“工人”。嘗到甜頭的史來賀帶領劉莊人又陸續建起了食品廠、造紙廠、淀粉廠等,不僅有效轉移了剩余勞動力,還多渠道拓寬了集體經濟增長點。
但是他們并不滿足于這些成績,史來賀和村黨支部成員又琢磨著向高科技進軍了。經過反復考察,史來賀等村支部班子決定引進高科技生物工程技術,建一座全國最大的生產肌苷的華星藥廠。“這高、精、尖項目,咱‘泥腿子’能搞成?”有人擔心“逮不住黃鼠狼,反惹一身臊”。史來賀為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與村里簽訂了“不對等”協議--協議規定,由史來賀負責籌集建廠資金,廠子贏利了,工廠和收益全部歸集體,要是辦砸了,全部損失由史來賀承擔。史來賀“賭”贏了,但是他把工廠及全部收入無償交給了村集體。
現在,華星制藥廠擁有職工數千人,管理工程技術人員500多人,占地面積6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6萬多平方米,固定資產數十億元。該廠還是國內最大的肌苷生產企業和全球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藥生產基地之一,他們生產的青霉素系列產品有80%以上出口。
在他的領導下,劉莊投巨資建起了高標準的學校,村里的娃娃不出村免費從幼兒園讀到高中,在劉莊務工人員的子女在劉莊上學,也一樣享受免費教育。誰家孩子考上大學,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都由村里承擔。劉莊還選派回村高中生到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進修,并邀請大專院校到村里辦班。同時村里還建起了科技大樓、衛星地面接收站和電視差轉臺,開辦了圖書館、閱覽室和青年民兵之家。在劉莊,還有幾項不成文的規定:高中沒畢業不安排工作;不是高中以上的媳婦不娶;新過門的媳婦,必須接受科技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
這個由14個姓氏、356戶人家組成的村莊,幾十年來,無宗族矛盾派別之爭,也沒有違法犯罪、超計劃生育、封建迷信等現象。在劉莊,文明行為蔚然成風,能讓你感受到濃厚的鄉風、古樸的民風。
群眾無小事 做“發展經濟是硬道理”踐行者
史來賀有個夢想,就是讓村民們都住上樓房。為此,他領著全村老少齊上陣, “白天種棉糧,晚上蓋樓房”。經過6年的艱苦努力,全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兩層小樓。
在劉莊村建設別墅式公寓樓時,樓前的臺階按照史來賀的要求前后修改了幾次,為方便老弱病殘出入,臺階旁增加了斜坡。史來賀對黨員干部講:“群眾的事沒小事。要時時處處想著群眾,工作上細心細心再細心,把群眾的事辦實、辦好。”
如今,看見拔地而起的別墅群,村民們就想起老書記:“第一次蓋新村樓房,老書記最后一批搬進去。這次蓋別墅,俺們想著說啥也得讓老書記先住進去,可還沒蓋好老書記就……”
“我們現在住的都是小洋樓,比城里人的別墅還好上很多呢!”劉莊的一位村民說:“現在,全村人已全部入住新村別墅,每戶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每戶都有中央空調、花園、車庫,不僅配備了寬帶網、家具、閉路電視和電話,還集中供熱、供氣。”
在劉莊,鄉親們還免費享受40多項福利;65歲老人每月有退休金;18歲以下未成年人每月有生活費。村內建有設施先進的衛生室,小病可以不出村,在新型合作醫療的基礎上,集體再補助30%-40%;每年還給全村人安排全面體檢。
史來賀曾對村干部們說:“窮得叮當響,經濟上不能幫助群眾,再講道理也是空的。經濟搞上去,說起話來,辦起事來,腰板才硬,群眾才會跟你走。”這位農民的兒子,把畢生的心血都傾注在他一生摯愛的土地上,用50多年的時間踐行他入黨時的誓言,贏得了大家的敬重和好評。
他用一言一行,在劉莊村民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在中國的大地上樹立了一面平凡而又鮮艷的旗幟。(記者 謝東櫻)【原標題:青春勵志故事——史來賀:“著名農民”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