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塊原“八都坊”的殘石在濮陽縣城八都坊附近一居民家中被發現,為“八都坊”建造的確切時間增添了一個實證。
位于濮陽縣城關鎮北大街的“八都坊”是該縣一處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全市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往來參觀者絡繹不絕。然而,觀看其旁所立的說明碑就會發現,其建坊時間只注明建于萬歷年間。“八都坊”究竟建于萬歷年間何時?因原坊已毀,現有志書、資料上也無相關記載。長期以來,關于建坊時間可謂眾說紛紜:有說建于明萬歷14年,有說建于明萬歷45年,有說建于嘉靖年間。早在1996年5月份,原濮陽縣檔案館館長郭愛民曾撰寫文章《“八都”與八都坊》,他認為“八都坊”建坊的確切時間應為萬歷45年春3月。然而,這僅屬調訪材料,不足為信,一直以來,各種報道包括后立的說明碑文中均采用萬歷年間,而對是不是萬歷45年間仍有所質疑。
經過郭愛民長期、多方的走訪調查,終于在“八都坊”附近居民單山科家門口找到了一塊原坊殘石,證實了“八都坊”的建坊時間確為萬歷45年春。此石長46厘米,寬34厘米,厚18厘米,盡皆碑石兩面字跡已經班駁不清,但一面上刻的“萬歷四十五年春”仍清晰可辨,另一面也斷續可見一些建坊人員的名字及職務。
筆者從現年71歲的單山科老人處了解到,這塊碑石是他家的原住戶在“文革”初期“八都坊”被毀時拾回家中的,他搬來后見其方正,便放置在門口作為石凳供人們閑坐,多年來就這樣保存卞來。另據北街居民谷炳南說,早在“八都坊”未毀時,他曾見過原坊上的建筑時間,并肯定此石就是原坊的殘石。
目前,這塊殘石已運至濮陽縣檔案館內保存。【原標題:名人字畫:“八都坊”建坊時間有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