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帶著泥沙的黃河水,在山東與河南交界的濮陽市臺前縣孫口鄉打個彎才朝下游流去。這里的水流湍急且充滿漩渦。但在1947年,此處成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渡黃河的最佳地點。
6月30日上午,在孫口鄉黃河邊,紀念劉鄧大軍強渡黃河60周年大會圓滿舉行。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劉伯承女兒劉解先等人出席了紀念大會。
紀念
軍隊渡河成轉折
6月30日上午,在臺前縣孫口鄉孫口渡的黃河堤壩上,呼吸著黃河帶來的濕潤空氣,一場由2000多人參加的紀念大會正在隆重舉行。
1947年的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的12萬晉冀魯豫野戰軍,正是以如今舉辦紀念大會的地方孫口為中心渡口,在東西長150公里的河段上,強渡黃河。
接著,部隊長驅南征,從國民黨數十萬軍隊的包圍中殺開一條血路,經過20多天的行軍和戰斗,在8月底勝利到達大別山區,完成了千里躍進的壯舉,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孫口渡因此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將軍渡”。
紀念大會上,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說:“我們隆重召開紀念劉鄧大軍強渡黃河60周年大會,對于繼承和弘揚革命傳統,凝聚人心,鼓舞斗志,進一步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具有重大意義。”
回憶
子彈擦過我肚皮
今年85歲的孫口村人王懷信是臺前縣在世不多的當事人之一。那時他20多歲,跟著父親在黃河上劃船渡客為生。劉鄧大軍決定從家鄉渡河后,他應征入伍,負責劃船,被解放軍稱為水兵。
“為渡河我們水兵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王懷信說,“6月是黃河的汛期,在渡河前,我們幾千名水兵每夜都要大規模訓練,苦練劃槳、掌舵、撐篙,還要學習隱蔽、搶救等技術。”
6月30日夜,劉鄧首長下達了渡河的命令。王懷信等水兵不顧生命危險,冒著敵人飛機和對岸炮火的轟炸,駕船強渡。有的即使負傷了,包扎后繼續駕船。
王懷信說:“在行動前我們都做好了死的準備,什么都不怕。”
先頭部隊登上了對岸,立即控制了敵人的火力,繼而破壞了敵人嚴密布防的地堡群,敵人見大事不妙,紛紛逃竄,為大部隊渡河打開了道路。
“渡河犧牲的人不少。你看我的肚子,就是在那夜負傷的。”王懷信掀起衣服讓記者看,“好在我命大,敵人的子彈擦著我的肚皮飛過去了,只受了點輕傷,沒有大事。”
追昔
元帥之女留身影
參加當天紀念大會的,還有劉伯承的女兒劉解先,她現在是北京總后勤醫院第一門診部的主任醫師。
在紀念大會還沒有正式開始前,在工作人員陪同下,身著深色圓領短袖襯衣的劉解先教授信步來到渡口處的一個堤壩上。
堤壩上建有“將軍亭”,亭里立有“將軍亭碑”,是專為紀念劉鄧兩位無產階級革命家而建的。
從堤壩上遠眺,視野很空闊。四周的樹木在河風吹拂下沙沙作響,因為小浪底調水調沙而驟然增大的黃河水也不停地沖擊著壩基,發出嘩嘩的聲音。
劉解先教授的興致很高,以黃河為背景照了兩張相?吹奖,她拾階而上,進亭里仔細觀看了碑文,然后手扶石碑背靠黃河,又讓工作人員頻頻給她留影。
隨后在參觀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時,她再次被翔實的史料和圖片所吸引。當老水兵王懷信站在保存下來的一艘渡河船上講述劉伯承、鄧小平的英明指揮時,劉解先笑著說:“這得感謝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渡口
今成紅色旅游區
“將軍渡”的名字叫響后,臺前縣人民政府在此處立碑紀念,建起了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碑和碑亭。
1987年,劉鄧大軍渡河紀念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被命名為全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將軍飛渡處,后人緬懷情。”自2005年年底起,臺前縣委、縣政府孫口渡舊址,開始籌資修建“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
在6月30日的渡河紀念大會上,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題寫館名的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同時開館,徐光春等領導為其揭幕。
紀念館占地面積300平方米,館內展出珍貴歷史圖片240余幅,歷史文物30余件,共分為序廳、戰略態勢、渡河準備、強渡黃河、魯西南戰役、人民支前、英雄兒女、老區新貌、治黃成就等9個展廳。
徐光春稱,紀念館的建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的窗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和紅色旅游的勝地。
目前,臺前縣正在努力以“將軍渡”為中心,建造“將軍渡”黃河風景區,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已被河南省定為紅色旅游景點,二期工程正在建設。【原標題:濮陽舉辦劉鄧大軍渡黃河60周年紀念大會,徐光春出席并講話 “將軍飛渡處”將建紅色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