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秦俑漢風到西安,領明清遺風到北京,看上古文化到濮陽”。正當“五一”黃金周旅游在全國各地紅紅火火拉開序幕時,地處豫魯冀三省交界的河南濮陽市別出新裁,捧出一堆遠古時代留下的“古董”,變歷史為資源,精心打造建立在中原古老文化底蘊基礎上的文物文化游。
據介紹,濮陽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同時又是一塊古老的土地。造字圣人倉頡葬濮陽,
五帝之一顓頊都濮陽,孔子周游列國10年著《春秋》,而大部分時間在濮陽(當時的衛國)……更令濮陽人驕傲的則是:在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發現了仰韶時期的45號墓葬,在人骨架兩側隨葬有用蚌殼擺塑的“龍”“虎”(見右圖)。經碳14測定,此人此龍此虎均距今約6400年。這條龍被學術界譽為“中華第一龍”,濮陽也被稱為“中國龍鄉”。
但6400年前的“龍”“虎”代表什么意義?此墓中之人又是誰?自發掘出土來,學術爭論不斷。有人認為,該墓存在著“二宮與北斗”和“天圓地方”的天象布局,東宮蒼龍西宮白虎是星宿的代表,它反映了寒暑變化、晝夜長短更替、春分秋分的標準天象;也有專家提出,墓主應是古代某個極有權力的首領;更有學者認為,此墓正是中國人文始祖伏羲之墓。但終難達成一致意見,千古謎團至今未能解開。對此,濮陽市委書記張世軍表示,歡迎游客來解謎。
對于中原大地上欠發達地區如何拓開快速發展之路,張世軍認為,思路便是出路。他表示,將古老歷史與現代化建設融合起來,不讓古老歷史拖了城市建設的后腿,不讓城市化毀了歷史古跡。面對全球興起的旅游經濟大潮,濮陽將投資億元,保護好開發好歷史,讓歷史“開口”“引客”,力爭在3年內將旅游業打造成濮陽新世紀的支柱產業。(顧玉祥第五同宋慶民)【原標題:中國龍鄉力推文物游中華第一龍等待破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