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紅色記憶·千秋詠唱“將軍渡”(二)(2)

2013/7/24 16:51:47 點擊數: 【字體:

    經過十幾個晝夜奮戰,終于把180余只大船連結一起,橫跨河面,船與船之間豎壓門板檀條,然后用扒釘扒牢,用攬繩、鐵絲捆緊,每船下拋錨穩定,渾然成為一體。最后,上面用秫秸鋪平,加上泥土,猶如一條平坦的大道,從黃河北岸直伸到南岸。浮橋全長200米、寬20米,兩端還用柏枝、蘆葦扎起了兩座大牌坊,牌坊上貼了許多五顏六色的迎送大軍南下的標語,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畫像掛在橫額坊的正中間。

    1949年4月26日清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先頭部隊一個軍沿著聊(城)菏(澤)公路開來。他們一踏入臺前境,便受到臺前人民的熱烈歡迎。北起四棚、南到孫口沿途30余華里的公路兩旁,站滿歡送部隊的人群,并設置了一個挨一個的茶水站,有的老百姓從數十里之外趕來,將煮熟的雞蛋和新做的干糧遞向解放軍戰士……他們說;“哪怕是解放軍能喝上俺燒的一口水,也算盡了俺一份兒心;哪怕解放軍能吃上俺親手蒸的一口饃,也算盡了俺一片情。”

    當解放軍踏上橋頭,鞭炮齊鳴,鼓聲震天,橋頭兩端的空地上更是熱鬧非凡,秧歌隊扭呀扭,高蹺隊踩呀踩,鑼鼓點打呀敲,浮橋南、北、中3臺大戲同時開演,浮橋走道兩側的船頭上,民間藝人在演唱大鼓書、快板書,部隊文藝宣傳隊抑制不住激動之情同群眾一起聯歡,軍樂迭奏,此起彼伏,聲聞數里。整個浮橋上空響徹著鑼鼓聲、弦樂聲、快板聲、兒童團的歌聲和迎送群眾的口號聲,歡歌笑語交織在一起。

    在激越的氣氛中,第四野戰軍各路大軍浩浩蕩蕩開來,步兵排著四路縱隊闊步行進,騎兵隊戰馬奔騰向前,汽車、坦克、裝甲部隊駛上橋頭,鐵流滾滾,朝南急駛,一輛輛大車載著滿滿的彈藥接連從浮橋上通過, 四匹騾馬拖著炮車一排排接連不斷踏上浮橋,特種部隊簇擁向前。第四野戰軍50萬大軍從孫口黃河浮橋上浩浩蕩蕩,英姿勃發地過了十幾天。他們踏過黃河,沿著通往進軍江南、通往結束“幾千年來的封建壓迫、一百年來的帝國主義壓迫”的征途,踏去,踏去!臺前人民又一次完成了支援大軍南下作戰的歷史任務,又留下了“孫口搭浮橋,激流過大軍”的佳話。    

    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劉伯承認為:“人民戰爭是勝利的源泉,如果不是人民戰爭,許多奇跡是不可思議的。”鄧小平曾感慨地說:“冀魯豫是好戰場,無論走到哪里都有飯吃,都有翻身農民的支援,我軍取得的勝利,是和邊區人民的支援分不開的。” 縱觀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地處戰略要地的孫口經受了無數次戰火的嚴峻考驗,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大野戰軍在孫口順利轉戰,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革命志士的英勇壯舉,時時激蕩著這片熱土。“將軍渡”的由來,也凝聚著這兒無數兒女的熱血和汗水,他們在解放戰爭期間,在迎送解放軍渡河征戰的過程中,同樣為革命無私奉獻,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樂章。“將軍渡”的輝煌歷史是無數革命先輩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并將永載史冊!

    為紀念劉鄧大軍強渡黃河這一重大歷史事件,1981年6月,臺前縣人民政府在孫口村南臨黃河大堤頂北側立碑以紀之。碑為青石質,通高3米、寬7米、厚0.4米,碑首刻五角星一顆,象征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碑座刻水紋狀浪花浮雕,象征洶涌澎湃的黃河,碑身左上角刻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一行上款,中間刻有“孫口渡河處”五個醒目大字,由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陳天然書丹。碑身置于高1.5米、面積50平方米的磚砌水泥臺上,氣勢雄偉,莊嚴肅穆。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月,臺前縣人民政府建立保護標志,石碑上刻“晉冀魯豫野戰軍渡黃河紀念地”。1997年又建青石六角碑亭,立薄一波題詞的“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碑”一通。是年,孫口將軍渡紀念地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河南省文物局對紀念碑的保護范圍進行調整,調整后的文物保護區為:自碑亭南20米,北、東各100米,西50米。控制地帶為:自保護區向南1000米,北100米,東2000米,西100米。2005年3月,將軍渡紀念地被列為河南省紅色旅游景點。此后,相繼被列為省大中小學生德育基地、臺前縣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2006年投資90萬元,建起劉鄧大軍渡河紀念館,建筑面積315平方米,館名由遲浩田題寫。2007年投資245萬元完成二期工程建設任務,完成景區內廣場、道路、停車場、連心橋建設和室內布展及文物征集工作,并對景區進行了綠化。同年,孫口將軍渡黃河游覽區被國家水利部公布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08年投資150萬元,建成主體紀念碑和紀念碑萬人廣場。2009年10月,動工興建新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2010年9月主體工程完工。新紀念館建筑面積4538平方米,四層框架結構,布展面積2000多平方米。

     斗轉星移,半世滄桑,“將軍渡”這個英雄的名字已深深地印在革命老區—臺前人民的心中。革命先輩那不怕犧牲、前仆后繼、頑強拼搏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激勵著無數后來者奮發圖強,再創輝煌。1986年以來,前來參觀考察的社會各界群眾絡繹不絕。每逢節假日,成群結隊的青少年學生在紀念碑前緬懷革命先烈。1987年和199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遲浩田和中共中央原副主席、當年率部強渡黃河的旅長李德生將軍先后親臨渡口視察憑吊。1991年9月5日,京九鐵路孫口黃河特大橋開工典禮在劉鄧大軍渡河處隆重舉行,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親手按下標志京九鐵路全線動工的孫口黃河特大橋開工電鈕,隨后,鄒家華來到渡河紀念碑前,瞻仰勝跡,合影留念。在臺前老區人民的無私支持下,大橋提前117天建成。1995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乘火車來到將軍渡畔,為京九鐵路北京至阜陽段鋪通暨孫口黃河特大橋建成剪彩。京九鐵路全線鋪通后,當年參加強渡黃河的萬里同志乘專列來到這里,他在大橋中間走下火車,遙望當年將軍渡,感慨地對大家說:孫口是劉鄧大軍渡河的地方,我不會忘記這里”。李長春同志在河南工作8年,8次到臺前縣考察調研,離開河南時,他又專程到將軍渡畔的孫口鄉王黑村,看望當年參加渡河的老船工。2005年5月,段君毅夫人陳亞琦專程來瞻仰紀念碑,看望老船工。此后,50多位省部級干部相繼到此視察并于紀念碑前留影。在紀念鄧小平誕辰百年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中央電視臺、中央電臺、新華社及河南省20余家新聞媒體的記者云集孫口進行采訪報道。

    2007年6月30日是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六十周年,為了隆重紀念這一偉大事件,進一步擴大和提升臺前良好的對外形象,同時,加強對全縣人民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臺前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及時成立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活動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紀念活動安排意見。在縣委、縣政府的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和正確領導下,在各有關單位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熱情支持、廣泛參與、共同努力下,紀念劉鄧大軍強渡黃河60周年大會暨紀念館開館儀式在孫口鄉將軍渡廣場隆重舉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出席大會并作重要講話。劉伯承之女、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劉解先應邀出席大會。省委常委、秘書長曹維新,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顏紀雄,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世軍、夏清成,省政府副省長劉新民,省政協副主席劉其文,市領導吳靈臣、梁鐵虎、李朝聘、徐教科、范修芳、馬懷保等出席了大會。市委書記吳靈臣致辭。市長梁鐵虎主持大會。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委主任王德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行政管理局副局長萬順府,中國貧困地區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李春華,中國人解放軍總后指揮學院編研室主任劉懷柱,中國軍事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梁士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宋毅軍,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冀魯豫邊區革命史研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丁龍嘉;省委副秘書長白建國,省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王育航,省委宣傳部巡視員王嶺群,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于吉林,省文化廳廳長郭俊民,省文物局副局長李玉東,省黃河河務局局長牛玉國;市領導劉群、雷凌霄、李萍、王海鷹、關少鋒、姜繼鼎、毛盼星、阮金泉、楊廣勤,濮陽軍分區司令員李舉亮等;當年參加渡河的老船工、老戰士代表及臺前縣的干部群眾共計2000多人參加了紀念大會。

    紀念大會前后,中央、省、市級眾多新聞媒體紛紛從不同角度對臺前縣的紀念活動,尤其是對孫口將軍渡的光榮革命歷史進行了報道,在省內外產生巨大反響。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消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詳細報道了紀念大會盛況,《河南日報》在7月1日4版頭條刊發大會盛況并配發圖片,《大河報》以“學渡河精神,起中原宏圖”為題予以報道,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國際、中國軍網、中廣網、搜狐網、河南電視臺新聞聯播、河南廣播電臺、大河網、中國投融資信息平臺等新聞媒體對紀念大會、將軍渡的變遷、紅色旅游進行了集中報道。紀念活動的成功舉辦,提升了臺前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臺前縣改革開放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紀念大會之后,全縣各鄉鎮、各單位以及市有關單位、周邊縣市紛紛組織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如今,將軍渡旁,橫空架起的京九鐵路黃河特大橋,又使孫口擔負起連貫祖國南北大動脈的宏偉使命,加之西起山西長治連接京廣鐵路的長臺鐵路在孫口火車站與京九鐵路交匯,附近的黃河公路大橋車已經開工建設,便利的交通樞紐,構成了孫口又一靚麗的風景線。

    孫口在數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蘊布著十幾處人文景觀。據史書記載,孫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上古時代,這一帶就有先人活動。五帝時代,軒轅帝劃野,始分州邑,唐堯分二州,禹分九州,此地為兗州之域。蚩尤好兵喜亂,暴虐天下,軒轅黃帝與蚩尤輾戰,擒殺后,一部分尸體葬于此,現孫口西北6公里處有蚩尤冢為證。距孫口西北兩公里的張公藝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朝賢人張公藝家族九世同居,以忍修身,禮讓齊家,唐高宗李治親至訪賢。其事跡歷代史書均有記載。解放后,毛澤東主席曾兩次問及張公藝九世同堂之事。距張公藝墓南約1公里的十三孔石橋即古賢橋,其建成時間比河北趙州橋雖晚28年,但橋的規模(長52米,寬6米,橋基至頂立7米)遠大于趙州橋,為中華古橋之最,該橋于1855年因黃河改道淤沒地下,具有重要的開發研究價值。距孫口東南約30公里的水泊梁山,宋朝仁字年間,一百零八名好漢聚于此,殺富濟貧,一時驚天動地,氣貫長虹,舉世聞名的古典名著《水滸傳》一書里,記載的許多故事就是在孫口一帶發生的。將軍渡附近豐厚的人文歷史怎不讓人仰慕!

    將軍渡畔美麗的自然景觀同樣令人流連不已。漫游在將軍渡紀念地,你可以盡情感受眼前的景色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風和日麗,則沃野如碧帶,河如龍飛蜿蜒起舞;煙雨朦朦,則云霧彌漫,河水、淺灘處于縹渺之中;若是瑞雪飄飛,則望眼滿目銀白,枯水期的黃河靜靜地流淌,好似臥游的淑女一般,屏聲斂息。

    春天,站在將軍渡口東北邊不遠的亭臺上,可以觀賞到一眼望不到邊的綠油油的田野,蒼茫的黃河如黃色的玉帶從南邊飄然而來,在亭臺腳下急轉彎又飄然而去,溫柔的河水在低吟淺唱,陣陣和煦的輕風攜著清新的空氣吹來,滌蕩著你的心靈,給你的感覺是一種飄逸奔放的激情。

    夏天,這兒是一處天然的避暑勝地,站在亭臺上,遠離了喧囂的都市,你可以怡然地享受從河岸邊吹來的習習涼風,看大河,看淺灘,看沃野,聽臺下的河水奔騰咆哮。抬頭是白云朵朵的天空,低頭是細碎的閑花野草,隨便走走,也就有了閑云野鶴、超凡脫俗、自得其樂的舒適和愜意,白璧無瑕的天然真實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你的心中,閉目養神就好像是在如畫如詩的夢里。

    秋天,將軍渡口對岸的河灘上田野一片金黃,處處都是碩果累累的莊稼,有玉米、大豆、花生、紅薯等。如果你有興趣,可乘一葉扁舟幾分鐘就駛到對岸,在淺灘上,親身體驗一下農家樂的生活,你可以野炊、燒烤,那味道、那情趣實在是美極了。

    冬天,這兒的氣候雖然嚴酷冷峻,也并不給人一絲傷感。料峭的寒風中,蒼茫無語的黃河更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讓你情不自禁地感受悟過去又寄望未來。站在渡口邊,能使你回想起當年劉鄧大軍金戈鐵馬從這兒出發,強渡黃河,大戰魯西南,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英勇壯舉;能使你聯想起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從這兒出發跟隨大軍抬擔架、送軍糧、轉戰千里的動人場面。腳下,靜靜流淌的黃河水也好像在訴說著這兒曾發生的那一段英雄的歷史。此時此刻,怎能不讓你對那些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無數革命先烈而倍感崇敬!你可以大聲地告慰先烈們,他們夢寐以求的理想正在今天一步步變為現實,將軍渡這塊英雄的土地與全國各地一樣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且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臺前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向著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大踏步邁進。

    自然與人文歷史的雙壁輝映,折射出將軍渡紀念地無窮的魅力。其光榮的革命歷史、燦爛的文化,一旦與神奇的自然融為一體,就能產生恒久不變的磁場。此值全國紅色旅游的熱潮興起之時,將軍渡紅色旅游區的開發價值越來越大。它西有革命遺址--清豐單拐冀魯豫邊區、軍區革命紀念地、范縣顏村鋪革命紀念館和自然人文景觀---顓頊帝窖陵、中華第一龍遺址,南有菏澤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羊山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和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堂和古水滸遺址梁山、菏澤牡丹園,北有當代人民公仆聊城孔繁森紀念館和武松打虎景陽岡、獅子樓,東有千年歷史文化勝地曲阜和五岳之首泰山,孫口恰處在上述旅游景點的中心地帶。自2005年,中共臺前縣委、縣人民政府,審時度勢,緊緊抓住這一難得歷史機遇,科學規劃,并決定緊臨黃河,開發建設以將軍渡紀念地為中心的黃河游覽區。經過幾年的建設,如今該景區內紀念碑群、紀念館、將軍亭、黃河渡口等景觀已連成一線。

    今天,歷史的風雨雖已過去,但當年無數革命者在此強渡黃河征戰南北的鏗鏘足音,仍象震撼云天的沖鋒號角,激勵著我們奮進。不遠的將來,一個融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歷史文化、自然風光于一體的將軍渡黃河游覽區,必將更加令人神往!(岳躍喜)【原標題:紅色記憶·千秋詠唱“將軍渡”(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臺前縣檔案信息網 2011-7-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