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伾山東麓,有一座千年古剎,這就是天寧寺。它始建于北魏,古代稱“大伾山寺”,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大伾山規模最大、年代最久的一處寺院,聞名遐邇的“八丈石佛七丈樓”就坐落于此。
一般的寺院只有一條軸線,而天寧寺卻有東西兩條軸線。東西軸線上,進山門是護法之神“青葉吉”和“婁至德”,俗稱“哼哈”二將,塑像造型魁梧,怒目圓睜,挺胸露懷。一位擰鼻子而“哼”,一位張嘴而“哈”,一哼一哈之間使一切妖魔避而遠之。第一個院落南為地藏殿,北為天王殿,是南北軸線上的建筑。中院的建筑,南北廊為僧舍,西為兩層建筑的藏經閣,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天寧寺的經書,明永樂年間即有收藏,因年久失落,明萬歷二年(1574年)南京禮部重為印造大藏經一部6053卷,送至天寧寺珍藏。為妥善保護,大名府專門批了告示,并刻在石碑上,宣諭眾人,《藏經禮府碑》至今保存完好。經書于1949年運往原平原省省會新鄉市圖書館保存。穿過藏經閣,就能看到那尊神秘的大石佛。山崖上有宋元以來許多名人題記石刻。明代著名大哲學家王陽明的《大伾山詩》即鐫刻于此。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進士及第,皇上派他送名宦、兵部尚書王越的靈柩回浚縣安葬。這期間,王陽明得以在大伾山聚眾講學,傳道授業,并寫下了《大伾山詩》和《大伾山賦》分別刻在石崖和石碑上,成為大伾山珍貴的文化遺產。
天寧寺南北軸線上還有十八羅漢殿、大雄寶殿和水陸殿。明景泰年間鑄造的一口大鐵鐘重750公斤,因嵌有八卦符號,被稱為“八卦幸運鐘”,有興趣的話,你不妨敲敲看,它會發出八種不同的聲音。【原標題:迷人的大伾山神奇的大石佛(四)千年古剎天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