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濟水·濟源·濟瀆廟(三)

2013/11/8 10:49:41 點擊數: 【字體:


    濟瀆廟是我國四瀆河神廟宇中建筑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廟院占地8.6萬平方米,呈“甲”字形,取“神龜探海”之意。

    濟瀆廟現存建筑30多座、180余間,大多是明代重修的建筑。臨街的清源洞府門,系三間四柱懸山造型,檐下九踩重翹重昂重拱,四根大柱成直線排列,支撐著巍峨雄渾的樓頂。

    進門后是一條長170米、寬30米的甬道,進入淵德門后是淵德大殿、三瀆殿。這些建筑在清代毀于戰火,已不見當年的雄偉和富麗堂皇。但我們可以從殘留在遺址上巨大的柱石,可以想見它的高大宏偉。

    在濟瀆神寢宮北邊有臨淵門、北海祠。這是祭祀北海神的地方,所有建筑圍繞北海池布局,回廊亭榭,依岸而建。這兒是歷代前來祭祀的官員投放金龍玉簡和擺放祭品的地方。

    東西兩側的天慶宮和御香院,是廟內人員起居和祭祀客人的下榻處。

    廟內有兩株名木古樹,是漢代所植的古柏,傳說是唐代大將尉遲恭當年在此監工修廟時,曾在樹上掛過鋼鞭,后周恭帝封此柏為“將軍柏”。明代尹安有首《將軍柏》的詩:“老樹何年萌拓黃,至今猶帶紫泥香。材高豈但依廊廟,歲久還需作棟梁。滿地風霜空凜凜,凌云節操愈蒼蒼。夜來明月枝頭動,疑是將軍寶劍光。”

    古人尊崇名山大川,年年祭祀,祈求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江河安瀾,社會安定。濟水作四瀆之一,從周代開始就一直享有祭祀的香火,并一直延續下去,代代不絕。《周禮》說:“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四瀆者,江、河、淮、濟也。”據《史記》記載,秦統一中國后,令祠官(祭祀官員)到各地祭祀名山大川,濟水在四瀆中列祭祀的首位。歷代統治者的這種祭祀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對江河湖海祭祀和祈雨等活動成為歷代統治者的重要政事活動。第二,編造水神話為神權政治服務。第三,水情與政治興衰相聯系,以水情來推測、說明國家的治與亂。

    隋代修建濟瀆廟后,四瀆神在皇帝的尊封中,從“公”上升到“王”,年年的祭祀活動也日趨正規,有了詳細的祭祀禮儀和程序。唐玄宗李隆基在747年封濟瀆神為清源公,祭祀更加隆重。據《濟瀆北海廟祭品碑》記載,唐貞元十二年(796年),皇帝選擇黃道吉日,命東都洛陽的內史官員奉朝廷祭祀的祝文來到濟源,吃齋凈身,等候祭祀。屆時,朝廷特使腰懸寶劍和玉佩,足履朝靴,在官帽上插上漂亮的羽毛,掛上表示官員等級的七串玉串;濟源縣尹穿繡花官服,佩劍著靴,帽掛六串玉串,手捧三章祭文;縣丞腰附玉佩,帽懸五串玉串,前來參加儀式。祭臺上擺著濟瀆神位,供奉著牛、羊、豬三牲供品。在音樂聲中,朝廷特使首先宣讀祝文,縣尹隨后敬獻三章祭文,然后地方官齊拜。濟源百姓、各色藝人都匯聚濟瀆廟,或獻藝表演,或觀看盛況。

    宋徽宗封濟水為“清源忠護王”,元仁宗封濟水為“清源善濟王”。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對濟水的封贈更為隆重。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頒布《太祖改正岳瀆神號詔》,說:“朕考察了歷代祭祀大典,五岳五鎮四海四瀆的封號,起自唐代,以后歷代都有崇名美稱追封。在朕想來,則有不同看法。岳、鎮、海、瀆都是高山廣水,從開天辟地到如今,英靈之氣匯萃為神,都是受命于天帝,幽微莫測,這豈是國家封號所能加上去的?對四瀆的不鄭重,最為嚴重。這就像對忠臣、烈士,雖然可以加封號,但只能以當時封號為宜。禮是區分神和人,正名分的,不可以僭越差錯。今天按古時的定制,凡是前代對岳、鎮、海、瀆的封號,一律革去,只保留山水原來的名稱,稱為神。各郡縣的城隍神號也一律改正。歷代忠臣、烈士的后世溢美之詞也一律革去,只保留初封的實號。孔子宣揚先王之道,法濟天下后世,功勞非一時一地者可比,所有封爵依舊。”

    朱元璋確實比其他帝王有點氣魄,在稱號上來了一次撥亂反正。一紙命令,革去了大到名山大川,小到城隍土地,乃至忠臣、烈士的溢美封號。但他也不徹底,還是不敢動孔子的各種溢美尊稱。

    朱元璋有破有立,下令:“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記載朱元璋詔書的“大明詔旨”碑現仍矗立在濟瀆廟中。

    朱元璋第二年又在《太祖告北海神文》中說:“朕從一個平民百姓起家,在上天和百神的幫助下,平定暴亂,主持天下,應當祭奉天地鬼神,依古法治民,不敢亂加封號。特以北海名其名,依時祭告。”從朱元璋始,明代有七位皇帝頒發過祭祀濟瀆神和北海神的祭祀詔書,內容五花八門,就像是給上級的請示報告,可見皇帝們對濟瀆的誠惶誠恐的敬畏心態。

    清代亦然,康熙登基、出巡、蕩平漠北、慶五十大壽、六十大壽時,都派特使到濟瀆廟祭祀,并為濟瀆廟題匾“沇濟靈源”。乾隆皇帝則為濟瀆廟題匾“流清普惠”。

    古代對濟水的祭祀儀式上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沉放祭器。自唐以后,就沿用金龍玉簡投放儀式,即將刻寫著皇帝祭祀文字的金、銅、玉類簡箔投入水中或山澗。濟瀆廟現存兩通《濟瀆投龍簡記》碑,記載了在濟源的祭祀盛況。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投龍簡祭祀濟瀆;延佑元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先是在京城南長春宮隆重祭祀七晝夜后,命集賢司直奉訓大夫周應極、道教法師崇真、萬壽宮提舉陳日新,奉金龍、玉符各二,到濟源祭祀。六月乙已日,皇帝特使在懷孟路總管府判官郭甫、孟州判官韓樂、濟源縣令王伯翼的陪同下,到濟瀆廟祭祀,投沉了金龍玉簡。龍簡入水后,仍清澈可鑒。當時天旱,當夜即雷電交加,大雨如注。三天后,又到紫微宮祭祀。第四天,再到天壇山、王母洞投放金龍玉簡。當時天氣晴朗,日呈五色,投放之后,來了一陣雷陣雨。其實,當時正是夏天,來雷陣雨是常事,而官員們把這視為祭祀顯靈。

    這兩通碑都是由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書寫,頗具文物價值。他是宋太祖第十一世孫,官至元朝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其書畫冠絕當時,并在后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濟瀆廟長生閣的前臺壁上,鑲嵌著“天下第一洞天”的碣石。每個字大尺許,大氣磅礴,雄渾有力。據說這個碣石一共有兩副,一副在紫微宮,一副在濟瀆廟,都是元代書法家許有壬手跡。到明萬歷年間,紫微宮的一副損毀了,濟瀆廟的這副也損壞了“洞天”二字。河南巡撫蔡汝楠就補寫了“洞天”二字,刻石補上。如仔細一看,“洞天”二字確與前邊的字有差距。

    2003年,在北海池內出土了一枚玉簡,上邊文字清晰,是宋神宗趙頊于熙寧元年(1068年)派特使投沉在此祭祀濟水神的。

    除了官方的祭祀活動外,濟源及其周邊地區的百姓也隨時祭祀,前來上香、拋長生。拋長生就是進香的富人把金銀、佛像之類飾物悄悄投入北海池中,祈禱濟瀆神保佑安康長壽。

    有一個關于濟瀆廟靈驗的傳說,頗似柳毅傳書的情節。說是河內人李繼安到南方經商,遇一穿紅衣人,手持書信一封,托李繼安捎到濟源縣城西北三里許的龍池,并交待說,池前有一塊大石頭,用手敲擊,必有人應。此人長相奇特,你不必害怕。李繼安返鄉后,來到濟瀆北海池前,果見一石方三四尺,叩石,果然有一人出來接了書信。一會兒,天就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情。原來這是一封玉皇大帝敕令濟瀆神行雨的命令。這個傳說被李濂載入了《嵩渚集》中,濟源百姓也在北海池邊塑了李繼安的像。

    《皇華紀聞》中記載一傳說:明天順年間,恩縣人趙云,待母至孝。母親病重,他聽說濟瀆廟可求靈藥,就不遠千里,前來求藥。他虔誠地在北海池邊祈盼了兩天,水中涌出一個絹盒,內裝絳色桃花片二升。趙云回去后,將桃花片煎湯,不但治好了母親的病,還治愈了十余位鄉親的病。

    這些傳說當然缺乏科學根據,但它反映了人民對濟水的無限崇拜心情,盼望濟瀆神能保佑他們風調雨順,健康平安。

    六

    歷代文人騷客多來游歷濟水、濟瀆廟,留下了許多吟誦篇章,流傳下來的古典詩詞中有40余首吟誦濟瀆廟的詩,基中有不少描寫了濟瀆廟的祭祀活動。如元代汪元量的《濟瀆》:“玉簡投潭洞,金樽出石隈。龍光蟠窟宅,蜃氣結樓臺。卷地風雷起,掀天雨雹來。人間為濟瀆,水底即蓬萊。”至元七年,中書左丞、河南行臺姚樞和參知政事、懷孟路總管楊果等到奉旨來濟瀆廟祈雨,一番祈雨儀式后,天空陰沉,大雨滂沱,旱情頓解。姚樞寫了一首《濟瀆廟禱雨感應》:“石壇飛盡赤章灰,蝗孽冥銷澍雨來。歸奏玉皇香案側,天顏應為羽衣開。”楊果也寫有一首《濟瀆廟禱雨感應》:“醮壇人散碧云沈,天表吾君愛物心。一雨滂沱三萬里,成湯無用禱桑林。”(完)

    這種祈雨得雨是少有的幸運,大部分是“叫天天不應的”。北宋朝議大夫陳君章在大旱之年在濟瀆廟前壁上憤然題詩,質問濟瀆神:“……如何比年旱,田野赤兀兀?五谷立死焦,三農廢犁垡。饑寒轉溝渠,賊斂驅斧鉞。高強益兼并,孤苦困隉硊。老幼相攜持,流離去閫閥。嗟嗟龍何為?縮角深入窟。安視吾民憂,隱忍甘拙納。若曰時未亨,何日能興勃?若曰才不充,當避神靈窟。無負天下心,淵泉永埋汩。”

    名士詠水,是濟水文化之韻。他們用生花妙筆歌詠和贊美濟水,借水抒情,以水傳情。濟水已經凝聚成永世不息的文脈,流淌在前來濟源游覽的名士們噴涌的文思里。【原標題:濟水·濟源·濟瀆廟(三)】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濟源旅游網 2009-05-28 作者:王明信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