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蘇州吳縣人。進士出身,官至參知政事。在詩詞、散文領域也頗有造詣,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從小有大志,常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是他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寫的。他任地方官時,每到一處都為當地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雖然官越做越大,但他生活上卻自始至終都很儉樸,只有在宴請客人時才吃肉,穿的是普通布料衣服,省下薪俸在家鄉設立“義莊”,用于救濟同族的窮人。他常對人說: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并以此來教育子女勤儉。
范仲淹的兒子叫范純仁。這一年,范純仁準備娶親。他想,結婚乃是人生一件大事,父親又在朝廷做著大官,婚禮一定要辦得熱熱鬧鬧才像個樣子。于是,他把要添購的貴重物品,開列了一份清單。送給父親過目。想征得父親同意。
范仲淹拿起這張清單。看著看著。皺起了眉頭。他瞥了一眼興致正高的兒子,搖搖頭說: “結婚買這么多東西,有點太過分了吧!”純仁聽了,覺得很掃興,就一聲不吭了,顯得很不高興。于是。范仲淹把兒子叫到跟前,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他對兒子詳細地講了自己年輕時的苦難生活。他說: “我小時候,因為家里窮,1O多歲才上學,借住在一個寺廟里。那時,經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塊以后,用筷子劃分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作為一天的主食。副食則更簡單,吃幾根咸菜就行了。后來,一位有錢的同學給我送來好菜好飯,我卻一直沒有動筷子。因為我想:年輕時太惦記著享樂。將來恐怕就吃不得苦了。現在你們兄弟幾個,從小都沒有吃過什么苦,我最擔心的是你們會不會丟掉咱們范家的勤儉家風。”他還列舉了古代一些名士以儉為榮的事例。
在父親的教育和耐心啟發下,純仁懂得了為人廉潔、儉樸的道理,高高興興地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按照父親的囑咐很節儉地辦了婚事。范仲淹不但在生活上對子女嚴格要求。而且在為人處事和品德修養方面也時時給子女以教誨。他在《告諸子及弟侄》一文中,告誡子弟應努力學習,清心潔行。他說: “要慎于高談闊論。要注意樹立自己平let的形象,應當看大節,不必私論曲直,取小名而招致大的后悔。做官不可辦欺騙之事,要與同事和睦多禮,有事要與同事商量,不要同上司官吏商量,不要縱容鄉親到屬下興販取利。自己一定要做清心之官,切不可營取私利。”
范仲淹“先憂后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無不深刻影響著他的后人。后來,他的兒子范純仁做了宰相,廉潔如一,所得俸祿也像他的父親一樣,用來資助“義莊”幫助窮人。因此。史家說他是“位過其父而有父風”。
(原標題:范仲淹教子儉辦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