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禪的少林寺 武的少林

2013/11/16 16:21:17 點擊數: 【字體:

 
    少林寺一禪一武,聞名世界。

  開創少林寺的,是一位印度高僧跋陀;但真正奠定少林基業的,是另一位印度高僧達摩。達摩面壁九年,終成禪宗初祖。禪宗以心拴心,相續傳法,千古禪燈,一直傳到今天。

  少林寺最顯赫的武功,是一棍一拳。在明王朝對倭寇的戰爭中,少林武僧戰績卓著,遂使少林威名傳遍天下。盛名之下,少林武功漸漸演化為匡扶正義的文化符號。時至今日,少林功夫已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成人童話”。

    跋陀:開創千年少林寺

  ●少林前傳嵩山靈氣天下聞

  出鄭州市往南,先進入新密。新密市的天,混沌未開似的,那是人類制造的污染。進了登封地界,就有了白云,雖然它白得還不夠徹底。

  登封城坐落平地,它的三面被太室山和少室山圍攏著。出了登封城,朝西13公里是少林寺,再西走60余公里便是“九朝古都”洛陽城。西去的路好像被誰用氣力在另一頭拽高了,汽車開始往高處奔了,沿途的山勢也跟著高大起來。這便是中岳嵩山,自古,它就赫赫有名。

  嵩山西起洛陽龍門以東,東止于禹州,曲曲折折120多公里。它屬于秦嶺東延的一部分,1億年前受地質學所稱的“燕山運動”的生拉硬拽,拱成了東西走向、褶皺交錯的斷裂地貌。據推測,23億年前,嵩山地區還是汪洋大海。我乘坐的昌河出租車行走的地方,當時正是海底,六進院落的少林寺所在地則是海底深溝。

  嵩山的巖石是深灰或者灰白色,似乎永遠內藏著什么?隔著車窗凝視,你會禁不住問:夏朝的大禹何以鐘情于此,把他的都城建在這一帶?大禹的都城陽城,位于今天登封城東南的告成鎮一帶。大禹再次遷都于斟郇,即今偃師縣南部,仍未走出嵩洛一帶。

  嵩山一帶在春秋時屬鄭國,戰國時則歸于韓國。嵩山被古人認為是諸神出沒的神圣之地。秦滅韓國后,頭等大事就是到這里的太室山上設置神祠;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在中國歷代漢族皇帝中最尚武力的劉徹登上太室山,以通神仙。

  登封老城東北,萬歲峰下有一東漢人設立的啟母闕,它和太室闕、少室闕是中國頂級國寶。闕原是神廟前的門觀,是一種很有氣派的裝飾。傳說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生下兒子啟后化作巨石,那石被稱為“啟母石”,前立闕,后建廟。還說涂山氏的妹妹———少姨亦化作少室山的山神,于是古人在這里又建了少姨廟。嵩山產神,至少古人篤信這一點。

  古人有觀云的習慣。坐定了某處看云起云落,看山色水流,看得久了,恍惚間就似乎看到神仙一掠而過。面對大自然無法解釋的現象,古人便編造故事,一山一水都有一個典故。東漢時創立“五斗米道”的張道陵曾入嵩山,隱居九年,然后就號曰“天師”。張道陵之后,東漢道師劉根、三國道士郗元節、西晉道士鮑靚等都得道于嵩山。北魏時,天竺(印度)僧人跋陀、達摩戀慕嵩山的靈氣,遂舍了洛陽城,跑到嵩山來打坐。印度僧人有打坐看石頭的習慣,嵩山之石,滋養出了一個中國化的禪宗法門,它把神和人拉得只有一紙之隔:“迷則為凡,悟則成圣,圣由自悟,不從他得。”

  嵩山,在古代是產神的地方;嵩山的少林,在今天的國界之外,是大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

  ●少林初興兩位高僧接踵來

  少林寺的立寺,和一個名叫跋陀的印度僧人的“性情”有關。

  少林寺門外,東西兩端各立一座石牌坊,這是明代徽王府捐造的。東牌坊內側橫額刻著“跋陀開創”四字,開創什么?自然是少林寺啦。

  跋陀,也譯音佛陀、僧伽佛陀。他在印度時雖“學務靜攝,志在觀方”,相當吃苦用功,卻一直沒有找到感覺。和他一起修煉的5位道友都已得道,唯他一無所獲,終日悶悶。據傳,跋陀一度想尋短見,成不了佛他寧愿死去。有朋友安慰他說:“修道要借機緣,你與震旦(中國)有特別的緣分,何不往那里去呢?”

  于是,這位印度僧人千里迢迢直奔北魏國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跋陀抵達平城的時間,大約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前后。鮮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一生除了以“法律的名義”推行漢化政策之外,還極為崇信佛教。他在平城造了云岡石窟,遷都洛陽之后又開鑿了龍門石窟。

  跋陀在北魏受到孝文帝的特別敬重。跋陀到來時,云岡石窟的五大洞窟已告完工。皇家給跋陀專設了石窟(也稱石室、石龕),一切資費皇室供給。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跋陀隨之而來。孝文帝很夠意思,在洛陽為跋陀設立了“靜院”,以供其研究佛法。或許是在一次純粹的散心游玩中,跋陀去了一次嵩岳,之后他就不斷前往嵩岳。他曾對弟子說:“這里(嵩山)有特別的神靈護衛著,于此立寺,永不消失。”

  孝文帝或許是看出了跋陀的心思,遂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圖1)那是北魏遷都的第二年(公元496年)。少林寺在歷史上只有一次短暫的易名,但很快就復位了。北魏孝明帝時,崇佛之風極盛,一座長15公里、寬10公里的洛陽城中,寺院多達1367所。這一數字,比西晉時的42所增加了30多倍。當時甚至出現“寺奪民居,三分且一”的城郭格局。也正是佛教在洛陽呈現出一派繁盛之時,北魏的國運也走到了盡頭。《魏書·釋老志》中說,當時北魏有僧尼 200多萬人,寺院3萬余座。一個北魏哪里供養得起這么龐大的“佛國世界”?

  跋陀或許預見不到這一時代大“因果”,他可能只是想一心修煉,只是覺得洛陽城太鬧騰,于是他躲到“圣靈出沒”的嵩岳之中,開創了少林寺。一如跋陀所言,少林寺還真熬到了“永久”。與少林寺同時代的3萬余座寺院,至今能存幾所?不過,跋陀時代的少林寺,可能還相當簡易。

  跋陀的聰明,在于他觀出了嵩岳的“山相”,開創了今天名震世界的少林寺。不過,他也有不聰明的地方。他在少林寺所傳的佛法,叫“三藏心禪”。按照“三藏心禪”,修禪者既要誦讀佛教的經、律、論這“三藏”,同時還得潛心坐禪。這厚厚的、民眾根本讀不懂的“三藏”經典,把進入佛門的門檻抬高了。這是印度原汁原味的修行法門,沒有中國化。

  禪法的中國化,是印度另一位高僧菩提達摩的功勞。達摩到達少林寺是在跋陀立寺30多年后。達摩舍棄經典,一心坐禪,這樣佛門的門檻就降低了。

  少林寺山門西牌坊的橫額是“大乘勝地”,說的正是達摩所倡導的大乘禪法(跋陀所傳的是小乘禪法,小乘、大乘是佛學中的兩個派別)的功德。

  兩位印度和尚一前一后來到嵩山,他們一個播下了種子,一個澆灌了禾苗,然后就去了。與他們同時代在少林寺的,還有兩位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印度人的做派和他們的歷史一樣奇特。佛教興于印度,但到了8世紀中葉,佛教在印度漸趨式微。此時佛教在中國卻很盛行,全部佛經十之八九已譯成漢文。公元12世紀,伊斯蘭教武力東進,破壞了大批佛教寺院,教徒們紛紛逃往域外。當時印度本土佛教完全絕跡,空留遺跡供人憑吊。

  18世紀以后,佛教文化又從中國等國倒流回印度本土。印度雖然是佛教的發源地,但今天印度的佛教徒非常少。

  ●少林地理險關峻隘通洛陽

  記者在少林寺采訪時看到,少林寺周邊一帶礙眼的建筑都扒光了。據說在這次清理中,有關部門投入了3億多元人民幣,目的在于恢復少林寺地區的舊時模樣。少林寺地區舊時到底是怎樣一副樣子呢,誰也說不清。大概是羊腸小道、綠樹成蔭、溪水嘩嘩、小鳥啾啾吧。關于少林寺的舊時模樣,目前只有日本人關野貞于1920年拍攝的幾張老照片可資佐證。據說,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師到日本訪問時曾看到過那幾張老照片。我想知道的是跋陀、達摩時期少林寺的模樣,這當然是奢求了。

  去過西藏的人,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慨:“嘿!那地方,讓人宗教呢。”遺憾的是,我沒到過西藏,更不熟悉北魏時的中國。為了找到一份感覺,到登封的頭一天,我攤開一張“嵩山旅游圖”,仰躺于賓館的席夢思床墊上直看到午夜。然而很遺憾,在那張“嵩山旅游圖”上,我看到的只有“地理”,而沒有讀出 “宗教”。

  少林寺坐落于少室山與五乳峰之間的一塊平地,坐北朝南。少林寺山門的少室溪是潁水之源。這涓涓細流看似不起眼,卻七扭八拐流經豫皖兩省,最后在安徽潁上縣注入淮河。少室溪之南陡然起一山,便是古人詠嘆的“一峰晴來一峰雪”的少室山了。少室山和太室山一起構成嵩山主體,是淮河、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少林寺北枕五乳峰山腳,寺院前伏北翹。站在少林寺后院,一眼便可收盡寺院的紅墻翹檐和如天幕般的少室山。

  少室山上有一望洛峰,據說站在峰頂可以遠望洛陽城。那當然只是一種意境中的眺望,畢竟洛陽城的萬家燈火遠在60多公里以外。

  少林寺西北有一轘轅山,就是史書記載的大禹疏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的地方。轘轅山之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它分割了中岳二室,是登封、偃師、鞏義三地交界處。轘轅山上有一東漢末年設置的關隘,即轘轅關,也即今天的十八盤。當年印度僧人跋陀、達摩正是一路風塵由洛陽東來,過此關隘抵達嵩山弘法的。古人在洛陽城打點盤纏,然后騎馬坐驢或徒步越轘轅山而至少林,一路上少有村落,只有驛站歇腳。唐高宗李治曾從轘轅山經過,當時他嫌山陡路窄,可能說了一句不耐煩的話,也就是“圣旨”了,隨后官方對這條山道進行了拓寬。千年之后即1936年,蔣介石由洛陽專程到少林寺參觀,當時的登封縣縣長毛汝采比較機靈,預先工作做了,鑿山劈路,把山道鋪成了石子路。20世紀80年代,山道向東移動了500米,建成了一條坡度較緩的盤山瀝青大道,轘轅關隨即成了“古董”。

    達摩:面壁九年圖破壁

  像行腳僧那樣掛單少林寺當晚,下了大雪。翌日晨起,滿世界都白了,寺院對面的少室山像罩了一層紗幔,依稀可見。那一刻,我仿佛呼吸到遠古的空氣。

  ●面壁打坐山洞中九年辛苦不尋常

  置身嵩山少林的幾天來,因為游客的熙熙攘攘,無從領悟古人隱居嵩岳的那份清靜。雪中眺望寺院對面的蒼茫少室山,終于有了片刻發呆的時間。因了這一刻的發呆,竟覺得眼前的中岳嵩山與西天的靈鷲山有某種神似意合的牽連。想著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上“拈花微笑”的故事,腦海里浮現出的還是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美無言的樣子。據說古人在險山峻嶺大造佛像,本意是用來“觀相”的。古人觀山水日月,觀人觀佛,時間久了據說可以修煉到觀人能入骨、觀佛能成佛的境界。

  傳說某年某月某日,佛祖釋迦牟尼率眾于西天靈鷲山舉行大法會。佛祖那日落座之后,一語不發,只是手持優缽羅花微笑著。那微笑一定比蒙娜麗莎的微笑還要神秘,不然1250位出家弟子面對佛祖“拈花微笑”何以會大惑不解?這時釋迦牟尼身邊的摩訶迦葉會心一笑,沉默已久的釋迦牟尼隨即說:“迦葉,你已經體悟到真諦,我把‘正法眼藏’(即根本佛法)傳給了你。”

  這則故事太玄奧,我實在想不通迦葉為什么僅僅會心一笑就悟到了佛法的真諦。后來,禪宗一派就把這個故事當做了該派的經典。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說法,就來源于佛祖釋迦牟尼。迦葉以心傳心接過大法,依次相傳,到菩提達摩時,已是第二十八代。

  在少林寺山門西側通往塔林的路上,有人架了一排望遠鏡。從此經過的游客,一準兒會聽到攤主近似喃喃自語的推銷:“一塊錢看達摩洞,看不看?”有人就擠了一只眼,另一只眼緊貼著望遠鏡,用盡氣力往北望。那天五乳峰上薄霧繚繞,從3公里外看達摩洞,怎么看恐怕也只能是一片朦朧。

  達摩的故事也很朦朧。少林寺內,有一通高大的元代石碑,立碑的時間是公元1347年,為當時的少林寺住持和尚息庵義讓所立。按照這通石碑記載,達摩來華時間為蕭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9月21日。當年菩提達摩取海路登陸南海(今廣州),南海刺史蕭昂親自迎接達摩,并上表稟告梁武帝。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聽說印度來了高僧,立馬派人赴南海接達摩到金陵(今南京)。

  蕭衍與達摩相見后的細節,后人多有附會。總之這僧俗兩人話不投機,談得不怎么愉快。10月19日,達摩“潛過江北”,4天后抵達洛陽。

  這“潛過江北”后來被演繹成了一個傳奇故事:波濤洶涌的長江攔住了達摩。身在異鄉的達摩千尋萬找不見渡船,情急之下隨手折斷一枝蘆葦扔進江中,然后踏將上去,浮過長江。據說那蘆葦有五片葉子,所以后來的禪宗就分成了五派。少林寺碑廊有兩通明代石碑上刻有“達摩一葦渡江圖” ,講述的正是這則著名的“一葦渡江”的故事。

  達摩洞在五乳峰半山腰,要登1154級臺階才能上去。1154級臺階,這是我的臨時向導劉凡老人用腳“踩”出來的數字。劉凡曾任洛陽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2000年5月,他被著名佛教考古專家溫玉成推薦到少林寺,負責寺院歷代碑文的拓片和建檔工作。三年了,劉凡老人堅持每天下午爬一次達摩洞。

  一個晴朗的日子,我隨劉凡老人走過一段鄉間小路,到了1154級臺階的起點。臺階是用石板條鋪成的,陡坡處還建有護欄。1000多年前達摩上山時當然不會有臺階,他只能穿行于叢林巖石之間。相傳,達摩面壁坐禪時紋絲不動。于是,小鳥在他的肩上筑巢,蜘蛛在他的掌上結網,九年后,連他的精氣神色都刻在了石壁上。據說,原來洞中有一塊“達摩影石”,石頭上印著達摩的影子。明天啟三年二月,徐霞客游歷初祖庵時,曾親眼看見此石。佛教考古專家溫玉成實地考察后認為:“此石色深褐,石質與達摩洞的青石不同類,達摩影像顯然是人工刻制、浸色而成。”“達摩影石”現存少林寺內。

  達摩在五乳峰洞穴中坐禪,過他的阿蘭若(清凈道場)生活,應該是一副印度沙門(相當于中國所稱的“隱士”)的做派:衣,不過三衣;食,僅日中一食;住,隨遇而安。印度傳統的出家人很少聚群而居或建立寺院。他們專心修煉,一心求道,離情脫世,以苦為樂。

  沿著千年前達摩老人的足跡登山,我心中一直回蕩著這樣一些問題:達摩心中的佛是什么?禪又是什么?他回答了嗎?怎么回答的?

  ●五乳峰上尋達摩一路走來三遇佛

  1154級臺階,三次歇息,三次心有所悟。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 2006-08-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