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良吏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曾被王安石評為“一世之師”。范仲淹為官30余年,四次被貶,前三次都是因為敢于直諫說真話引起的。
宋仁宗年幼時,劉太后“垂簾聽政”。后來仁宗滿了20歲,劉太后仍然不放權。對此,朝內大小官員都不敢吭聲,只有范仲淹站了出來,上奏折要求劉太后按祖制讓位給仁宗。迷戀權力的劉太后看了折子大怒,立即下旨,把范仲淹貶到一個邊遠小縣做通判。
劉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此時,宰相呂夷簡任人唯親,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范仲淹又開始跟呂夷簡死磕,他經過深入調查,繪制了一幅《百官圖》送給皇上,具體揭露了呂夷簡安插親信的種種罪行。不料呂夷簡倚仗權勢,惡毒反誣。最終,范仲淹未能把作惡多端的呂夷簡扳倒,自己反而再次被貶,到睦州做了知州。
他在京城做右司諫時,有一年江淮災情嚴重,朝廷派他視察災情,安撫江淮。他馬不停蹄,日夜兼程,令淮數郡“開倉廩,賑乏絕”,并且把饑民吃的“烏昧草”帶回京師,讓仁宗皇帝及大臣們看,懇請皇帝和朝中大臣減盛宴、去奢華,節衣縮食,體恤災民。
范仲淹一生始終堅持正義立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在一首題為《靈鳥賦》的詞中,抒述自己絕不退卻的激憤心情,有兩句話擲地有聲:“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意思是說,他寧愿為正義呼聲而死,絕不默默地茍且偷生。
(原標題:范仲淹:不畏權貴 遏制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