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范氏家族的歷史淵源
虞城范氏家族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后代,自元末明初從蘇州遷徙以來,子孫繁衍,族業昌盛,已傳承二十七代,人口有四萬多,成為范仲淹家族在河南的重要支脈。由于種種原因,外界對虞城范氏家族了解不多,甚至不知道在河南有范仲淹如此重要的直系后裔,致使目前的范氏研究資料中對虞城范氏家族的信息言語不詳。本文依據近來范氏家族研究的最新資料,試對虞城范氏家族與范仲淹的關系及歷史淵源做一簡略闡述,不當之處,以求方家教正。
虞城范氏家族的歷史淵源
中華范氏是帝堯后裔的一支。春秋晉國六卿之一的士會,字季,富才智,善謀略,務寬厚。士會初封于隨(今山西介休縣),后又改封于范(今河南范縣),故史書中稱他為隨季、隨會、隨武子,又稱范會、范武子。他實為范氏之始,距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
范氏得姓后,子孫繁衍,生生不息,遍及華夏各地。然而后裔遷徙從無定名,而世代云遙,家乘失傳,莫能悉考。唯有唐代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一支,自漢迄今確有可據。史載:后漢范滂傳至南北朝范曄,其裔孫唐朝宰相范履冰傳至六世范隋,初任幽州良鄉主簿,后調任浙江麗水縣丞,因中原戰亂紛起,不得還鄉,舉家居于蘇州吳郡,子孫遂為吳人。
范隋被尊奉為蘇州吳郡范氏的始祖。隋生夢齡,夢齡生贊時,贊時生墉,俱仕吳越。北宋朝建立,范墉隨吳越王錢俶投宋,先后任武信軍和成德軍節度掌書記,宋太宗瑞拱二年調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于淳化元年卒于徐州任上,歸葬于蘇州故里。范墉生三子,長子仲滋,次子仲溫,三子仲淹。長子仲磁早殤;次子仲溫是天圣三年進士,官至太子中舍;三子仲淹字希文,是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謚文正。范仲淹是范姓家族發展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為后世范姓眾多支派所祖所宗。
范仲淹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他的父親范墉是武寧軍的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范墉先娶陳氏,繼娶謝氏,仲淹是他的第三個兒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范墉便病逝了。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三年多的時間,長白山上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隱秘。朱家一個孩子浪費不節,范仲淹看不習慣,批評了他,他反諷說:“我自用朱家錢,與你何干?”范仲淹迷惑不解,別人告訴他:“你乃蘇州范氏之子,隨太夫人來到朱家。”他這才知道自己原是蘇州范家之子,多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于是他匆匆收拾了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徒步外出求學。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書院(今商丘市睢陽區)。應天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數千卷。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靡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4年),范仲淹參加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鼓樂中跨馬游街時,他想到以往艱苦卓絕的歲月,隨口吟出這樣的詩句:“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跨入了仕途的行列,真正實現了他“感奮自立”的人生抱負。
廣德軍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官職雖小,范仲淹卻從此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祿,有了獨立生活的經濟基礎。宋朝對官員的俸祿實行的是官佃制,即撥給入官者一定的土地,稱作職田,以土地的收入養家糊口。
按照宋代的定制,從九品官員可以得到二至三頃的土地。其土地可根據官員的愿望,或者劃撥在自己的祖籍地,或者劃撥在自己任職的地方。范仲淹從小就離開了蘇州的祖籍,隨母親到了山東長山,長大后得知自己的身世,又脫離了山東長山自立門戶,所以蘇州和長山兩地都無法劃撥他的土地。范仲淹在應天書院苦讀了五年,從這里步入仕途,這里不僅有他的師生好友,更是他人生自立的起點,他的悲與憤、苦與樂與這里的土地息息相關,因此他對應天府充滿了情感,也對這座古城充滿了眷戀,他要求把職田劃撥在應天府(商丘)是非常自然的選擇。
宋真宗景德三年改睢陽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又升格為南京,是京城開封的陪都。這正好是范仲淹來應天府書院求學考中進士的前一年。南京作為京城的陪都,是高官權貴的云集之地,封建時代又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其職田一般會按照官員的職位劃分等級和遠近。范仲淹作為一個從九品的小官,其職田不會劃撥在都城的近郊,只會被安排在遠離都城的地方。當時,應天府轄六縣:寧陵、楚丘、虞城、夏邑、谷熟、宋城,史料記載,范仲淹的職田被劃撥在了寧陵,這或許是官職大小的安排順序,或許是范仲淹自己的選擇,我們不得而知。
有了自己的職田,有了生活的保障和經濟的來源,范仲淹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踐行自己的諾言,把母親接來贍養。于是后來他在職田地的寧陵安了家,又把同母異父的三個兄弟接到寧陵來共同生活,既可以照顧母親,又能夠管理職田。天禧元年,范仲淹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官職為從八品,其職田份額為六頃。這些新增的土地則被劃撥在了永城,永城是亳州的屬地,是范仲淹任職的地方,把土地劃撥在官員任職的地方也是朝廷的規定。
宋仁宗天圣二年,范仲淹已經三十六歲,還沒有婚配,在其母親的一再催促之下,經密友李紘從中撮合,他與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結為夫妻,緣婚于應天府。李紘與范仲淹同年,兩人曾同在秘書省任校書郎,李紘又和范仲淹的妻子李氏是堂兄妹。李家世居應天府楚丘(今山東曹縣),是唐朝名將李靖的后代,也是楚丘的名門望族。其岳父李昌言的長兄李昌圖官至國子監博士,次兄李昌齡官至參知政事。范仲淹作為他們的侄婿,自然受到格外的照顧和關愛,幫助他把家安置在應天府是情理之中的事。這應該是范仲淹真正意義上的家,伴隨他度過了半生的歲月。富弼在《麥舟圖》的題詞中稱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為“睢陽少年”,便是范仲淹家在應天府的最好證明。應天府唐朝時為睢陽郡,范純仁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出生于應天府,史有“純仁生于南都”的記載,又是在這里長大成人,所以有“睢陽少年” 之說。
范仲淹在應天府安家落戶,有了安定的家室,便開始了他一生奔波忙碌的仕途生涯。天禧三年,他加秘書省校書郎;天禧五年,他調監泰州西溪鹽倉;天圣二年,他遷大理寺拯;天圣三年,他又被任命為泰州興化縣知事。其后出將入相,輝煌一生。隨著官職的變化,他的職田份額也在增多。除了寧陵、永城有他的職田,虞城也有了他的職田。據纂修于明朝萬歷十三年的《虞邑范氏族譜》記載:“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進士,推誠保德功臣、資政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護軍、汝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戶、實封六百戶。”這說明在虞城已經有了范仲淹的食邑之地。所謂“食邑地”其實就是官員的職田,這里不僅指明了他的職田,而且明確指出了職田的面積,是“食邑二千三百戶、實封六百戶”。
范仲淹對職田的管理,目前見證于史料的,主要是當年范仲淹與家人的通信。范仲淹書信中多次涉及到寧陵職田和永城職田的問題,可是并沒有提及虞城職田,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我們見到的范仲淹家書并非全部,而是極少的部分;二是虞城職田有另外的管理人員,比如有家族的人在管理等。根據明代以來的《虞邑范氏族譜》的相關記載來看,虞城的職田應該有家族的人在進行管理,這些家族人員是誰,史料中沒有詳細的記載,我們根據相關的史料分析得出,幫助范仲淹管理虞城職田的,很可能是他蘇州祖籍的范姓家人,如范仲淹的兄長范仲溫的家人或其他直系親屬等。因為當年范仲淹的孩子都還沒有成人,其余的親人有山東長山同母異父的朱姓兄弟,還有商丘妻子李氏的家眷諸人。家書中已表明朱姓兄弟在幫助照料寧陵和永城等地的職田,而李氏的家人多步入仕途,不可能幫助他管理農事。因此,幫助范仲淹管理虞城職田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他祖籍蘇州的范姓家人。
虞城范氏家族是范仲淹在中原的直系后裔。據纂修于明朝的《虞邑范氏族譜》記載:仲淹公生四子:長子純佑,蔭守將作監主簿,族稱監簿房;次子純仁,皇佑元年進士,相宋哲宗入逾五十年,謚忠宣,族稱忠宣房;三子純禮,仕至中大夫尚書右丞,謚恭獻,族稱右丞房;四子純粹,朝大夫戶部侍郎,族稱侍郎房。而虞城范氏始祖宗聰,乃文正公次子忠宣公之后,其相沿世系是:文正公一傳忠宣公,二傳正路公,三傳直業公,四傳公義公,五傳良臣公,六傳士正公,七傳宗聰公。宗聰公實為文正公之八世,于宋元鼎革之際,攜次子文理從蘇州吳縣返遷虞城,宗聰公遂為蘇州遷虞始祖。
從族譜的記載中可以看到,范宗聰是范仲淹的嫡傳八世孫,于元末明初時期來虞城落戶,而后發展成為今天的虞城范氏家族。范宗聰當年只是布衣之身,為什么要從千里之外的蘇州來虞城落戶,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在應天府的虞城有其先祖范仲淹的職田存在,而且又有蘇州范氏家族的人在此管理耕種。
范宗聰為什么會選擇移民虞城,找到了這個答案,便可以理清虞城范氏家族的歷史淵源以及與范仲淹的諸多關系。范宗聰移民虞城的原因,族譜中亦沒有涉及,僅在多處的文字中,顯示出宗聰公是“返遷”虞城。按照“返遷”的詞意,只有原來在這里住過,走了以后再次回來,才能稱為“返遷”。范宗聰是范仲淹的后裔,那么原來在虞城住過的肯定應該是范仲淹的家人,只有這樣,范仲淹的后代再來虞城才是“返遷”。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推斷,當年為范仲淹管理虞城職田的,就是蘇州的范氏族人。也只有自己的族人,才可能把完整的家族信息傳承給后世,使二百多年后的范仲淹后裔范宗聰能夠知道河南虞城是先祖的居住之地,那里曾有先祖的眾多祖業,他才會不遠千里的從蘇州奔赴虞城,在自己的先祖地安家落戶,否則,他為什么沒有選擇比虞城更好的地方呢?
從范宗聰來虞城的落戶之地,我們還可以大致了解當年范仲淹職田在虞城的位置。族譜記載,范宗聰來到虞城,落戶于現在的虞城縣賈寨鎮黎丘寺一帶,這可能就是宋代時范仲淹的職田所在地,大約位置就是今天的虞城縣古王集鄉和賈寨鎮一帶。范宗聰在這里安家落戶后,虞城范氏家族從此在這里繁衍生息,成長壯大,逐步發展成為明清兩代聲名遠揚的名門望族,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