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開始,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開端。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鮮明標識,漢字是我們的文化身份。因為有了漢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使我們不僅是人種意義上的中國人,也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漢字是一條長河,千百年來在時光隧道中穿梭,踏著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乘著明月清風一路走來,不斷被詩詞歌賦擦亮,被風雅曲文吹拂,承載著民族的獨特思維,溫潤我們的心靈,照亮我們的心燈,成為延續歷史與開拓未來的精神血脈。歷史告訴我們,正是漢字的產生,才有了中華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才有了精彩紛呈的文化藝術,才有了世界上惟一沒有中斷過歷史的國家,才有了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民族。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生命單位,中華民族對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對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對現實和未來的關系,都滲透在漢字系統里;中華民族上千年得以一統,滄海桑田得以延續,歷經磨難得以繁衍的重要基因都蘊藏在漢字里。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的文字能像漢字這樣具有如此豐富的形、聲、意的內容,也沒有一個國家的文字能像漢字這樣傳承幾千年而永葆青春。
漢字的產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是我們勤勞智慧勇敢的祖先創造了偉大的漢字。據《呂氏春秋》載:倉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后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說文解字》尊倉頡為“造字圣人”。而事實上,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倉頡是一位偉大的漢字整理者,正如《荀子》中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無疑,倉頡是漢字形成過程中的集大成者,也是漢字發明階段的代表人物。既然倉頡被尊為“文字始祖”,當然受到民族的尊敬和愛戴。這種尊重是對民族歷史的尊重,這種愛戴是對民族文明的愛戴。現在全國各地有著很多倉頡的遺跡和紀念地,有的地方是遺留下來的,有的是流傳過來的,有的是請來的,因為中國人素有請“神”的傳統,今后還會有關乎倉頡的遺跡被發現出來。對于漢字這宗中華文明史以至人類文明史的偉大發明和文化遺產來說,對于倉頡這樣一位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來講,重要的不是用文獻資料考證她的發明者,也不是用史料的辨偽考證倉頡出生地和埋葬地,而是漢字是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漢字是不是中華文明之母,倉頡是不是漢字發明的杰出代表,在南樂倉頡是不是家喻戶曉、是不是傳誦了數千年且獨具魅力,而這些,今天是不是值得我們認真加以保護和弘揚?
回答是肯定的,倉頡的民間傳說,經過千年傳承,已經在南樂成為獨具特色、落地生根的文化空間,南樂縣委縣政府站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高地,立足傳承中華文明的高度,充分挖掘南樂的歷史文化資源。在調查研究和傳承保護倉頡文化方面走在了時代前列,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展示出了獨具本地特色的倉頡文化面貌,為營造倉頡遺產文化空間做出了突出貢獻。
放眼中華民族文明史,漢字不是靜態的符號,而是文明發展的活態載體;漢語不是停泊的航船,而是不斷反映時代前行的航標。通過建設倉頡文化,激發人們對漢字悠遠的想象,把古老漢字中最具活力、最具價值的東西激活和張揚開來,將漢字的魅力發揚光大,讓人們在南樂景仰倉頡創造精神的同時,領略漢字透射出的民族精神強光。
(原標題:倉頡南樂有遺篇)作者:羅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