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被神化,造字的人自然是圣人、神人。中國漢字有多種源頭,伏羲創制的八卦符號無疑是漢字的先導先源。從伏羲時代到倉頡所在的黃帝時代,中間經過了數百年的神農氏時代。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所處的時代對應新石器時期晚期。倉頡和伏羲中間隔了兩三千年,但倉頡造字仍然繼承了伏羲的衣缽。創八卦是從具象到抽象,倉頡造字是從個象到類象。
《淮南子》高誘注:“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而著書,故曰頡皇。”倉頡所造之字遂稱“鳥跡書”。《春秋》記載:“倉頡史皇氏名頡,姓侯岡,龍顏侈侈,四目極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及授河圖錄字。于是窮天之變,仰望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則倉頡造字“師法自然”。許慎《說文解字》:“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到倉頡所處的黃帝時代,可能出現了多種文字系統,給部落聯盟交往和爭斗帶來極大不便。倉頡的作用在于“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荀子·解蔽篇》),即整理歸一,使文字標準化和系統化。
人類自有文字,才進入文明社會。所以古人認為發明文字是不得了的事。《淮南子·本經訓》:“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天被感動,用下粟子來慶賀。文字能把事物明明白白寫下來昭示于人,隱藏在陰暗處的妖魔鬼怪怎能不哭?古籍中關于伏羲和倉頡的記載支離破碎,但他們在民間傳說中是神,傳說不是空穴來風,口耳相傳是歷史傳承的一個渠道。
倉頡文化的核心是造字。發掘和弘揚倉頡文化,最終目的是把漢字傳承下去,傳播到更廣大的民族和地域中去。和甲骨文研究不同,和八卦及《易經》研究也不同,其內容應重在發掘漢字的民俗和民間的、民族的和地域的、歷史的和社會的內涵,搜集、整理、研究倉頡和漢字的傳說故事、民俗事象、靈異現象、神秘文字、文字崇拜等。
(原標題:造字圣人:從伏羲到倉頡)作者:喬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