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古籍多有記載。《論衡》說:“倉頡四目,為黃帝史。”《路史·前紀六》說:“(倉頡)創(chuàng)文字,形位成,文聲具,以相生為字;以正君臣之分,以嚴父子之義,以肅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禮樂以興,刑罰以著;為政立教,領事辦官,一成不外,于是而天地之蘊盡矣。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在《論衡》《說文》中都說倉頡“依類象形”而“創(chuàng)字”。《文脈》說:“倉頡制字,泄太極之秘,六書象形居多。”《封氏聞見記·文字》說:“倉頡觀鳥獸之跡以作文字。”《援神契》:“倉頡視龜而作書。”《春秋元命苞》中說:“(倉頡)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頗類《易·爻辭》中關于伏羲作八卦的神話描述。
此類神話表明,我們的祖先經(jīng)歷了怎樣漫長的歲月,他們的業(yè)績之取得是何等艱辛。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這里包含著民族的狂歡,表現(xiàn)出“通神明之德”的情結(jié),反映了后世子孫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其文化史意義更復雜。
倉頡神話的流傳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區(qū)域,反映出我國歷史文化的特殊性,恰如司馬遷所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南樂是黃河故道,倉頡神話在這里的流傳絕非偶然。今天,不獨河南南樂有豐富的倉頡神話,陜西白水亦有倉頡造字臺,河南的開封、內(nèi)黃、虞城也有倉頡神話遺址,諸如倉頡墓、倉頡造字臺、倉頡城等,許多地方還有廟會敬祀倉頡,甚至把倉頡作家仙,請求這位傳說中的黃帝大臣保佑一方平安。一些姓氏如侯氏、倉氏、夷門氏等奉倉頡為自己的祖先。倉頡神話的獨立流傳或者作為黃帝神話的一部分,迄今仍然系統(tǒng)、完整地保存在民間。
(原標題:倉頡造字神話)作者:高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