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與民族精神
2014/6/12 16:32:4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從認識第一個漢字起,就聽長輩和老師講,中國古代有個叫倉頡的人,漢字就是他發明的。倉頡首創“鳥跡書”,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文明時代。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后人遂稱倉頡為人文始祖,“萬代文字之宗、千古士儒之師”。
倉頡造字說之所以被大多數人接受,核心原因是,在倉頡“依類象形”、“分理別異”的造字原則中,體現了先人對生存條件的認知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比如對安居樂業:“安”上面的寶蓋頭是傳統房屋的側面簡化圖,有了居所晚上才不被野獸侵擾;有了房子還是空的,需要一個女人來操持,于是房中一女就是“安”;有了女人操持飲食,還會養上一只肥豬,這就是“安家”;一年之后添了一男孩,則日子更加安“寧”。漢字就在這種連類比事的科學編排中一生二、二生三地創造出來。我們常說和諧,“和”者,一禾一口,追求的是人人有飯吃;諧者,人人皆可發聲,即人人都可對公共事務表達主張。漢字啟發了我們的智力,規范了我們的情操,凝聚了我們的民族,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淮南子》說“天雨粟,鬼夜哭”,前者表明糧食的豐收,后者表示我們和其他生物拉開了距離。
漢字,音形義三位一體,道理深刻而表述簡單。文字是中華文化得以延續的基礎,是思維方式,也是思維的最終指向。歷史、哲學、政治、藝術濃縮在成語中,先人的功績記載在典籍中。倉頡的貢獻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傳說孔子路過倉頡墓,痛哭不絕,長跪不起。“萬世師表”的孔圣人尚且如此,我們這些使用漢字的人應該如何?紀念倉頡,考驗著我們延續文明的能力,那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需要在當下大力提倡。南樂大地,應該在信息時代煥發出蓬勃的創造能力。這里以幾句韻語來表達我的敬意:楓丹兮柳黃,凝神斂氣兮入祖之堂。祖之車兮載墳典,形為輪兮意為韁。法于天兮象于地,光耀耀兮文脈長。濮之陽兮南之樂,史之村兮跡行行。祖之游兮九州島地,秦晉明兮吳越光。后之人兮仰踵武,衛文統兮披書香。愿祖福我中原兮千秋不息,望靈佑我華夏兮萬代其昌。
(原標題:倉頡造字與民族精神)作者:劉曄原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藝術報(201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