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見
又名后山,有各種作品約2000萬字,如《洛陽往事》《帝都傳奇》(九卷本)等。全新的判斷、犀利的表述、深刻的幽默、溫暖的交流,是任見著作的美質和特色,本報首家推出其“后山史話”系列美文。
黃帝在與蚩尤的戰爭中最后取勝,殺了敵手,權力欲膨脹,大罵炎帝:“他老家伙算什么啊!”
炎帝帶領他的團隊整日在試驗田里忙碌,培育農作物新品種,聽說黃帝罵他后,發怒了,于是整飭甲兵,討伐黃帝。
炎帝有燒荒的經驗,善于用火攻,便遣人轉著圈兒點火,黃帝難以招架。
黃帝敗了,便去遠處聯絡更多的部落首領,承諾打敗炎帝后分享權力。各部落因此皆派壯丁前來助陣,加之天降連陰雨,火攻無法施展,黃帝卻有跟蚩尤爭斗中積累的雨中作戰經驗,炎帝一敗再敗。
《呂氏春秋·蕩兵》說:“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列子·黃帝》說:“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羆(pí)、狼、豹、公式(chū)、虎為前驅,雕、鹖(hé)、鷹、鳶為旗幟。
熊、羆、豹、公式、虎和雕、鹖、鷹、鳶等,并非猛獸飛禽,而是名號,即追隨黃帝的那些部落的圖騰。
后山來為您考察一下吧。由于黃帝擁有一支在狩獵中鍛煉出來的精銳武裝,兼有眾多部落支持,自然勝券在握;炎帝部落的年輕人嫌種地收入低,都外出打拼了,老弱婦孺在家耕作,連宰殺家畜家禽都力不從心,組織他們參軍上陣,哪能不敗呢?
炎帝和黃帝的一連串戰役,史稱“阪泉之戰”,發生在黃河岸邊。
阪泉地望,自古以來說法不一。曹魏時期的《靈河賦》是這方面最早的資料,稱“涉津洛之阪泉”。靈河是黃河,阪泉是黃河之濱的一個湖泊,具體位置在今天的孟津黃河段。就是說,阪泉大戰發生在洛陽孟津。
關于阪泉的地望還有其他觀點,但持有這些觀點的人引用的材料均無早于《靈河賦》者。
在阪泉大決戰中,炎帝最終潰敗,成了黃帝的俘虜。
史學家司馬遷用“勝者王侯敗者賊寇”的標準稱:“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píxiū)公式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
鑒于炎帝在植物學及農業領域的巨大功勞和在百姓中的威望,黃帝未敢殺他,將其釋放了,還準備給他個一般性職務,所謂“義釋炎帝”是也。
炎帝陰沉著臉說:“我不在洛陽干了,我身體不好。”
黃帝說:“那你去收攬蚩尤部落逃跑的那些人馬吧,你去做九黎之君好了。”
炎帝帶著自己的部族長途跋涉,前往南方,做了九黎王。是故,個別地方歷史學家把蚩尤和炎帝混為一談,實際上他們是兩個英雄。
炎帝后來卒于南方,傳說人們將他葬在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的鹿原陂,在今天的炎陵縣。
(原標題:阪泉大決戰)作者: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