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與“秉燭夜游”
2014/6/13 16:28: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曹魏時期,建安文人集團的領袖是曹丕。在詩酒歌賦、游園宴飲、同題共作、書信往來中,曹丕同吳質、徐干、劉楨、陳琳、王粲等一大批文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王粲死亡。曹丕參加他的葬禮時,不顧自己的身份,對同去的文人說:“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于是“驢”叫聲響成一片,久久回蕩在墓地上空。曹丕與王粲的友情令人潸然。在這場大瘟疫中,曹丕的好友徐干、劉楨、陳琳等也都踏上了黃泉路。
對此,曹丕內心十分痛苦,這甚至影響到他對人生的思考。他在《又與吳質書》中說:“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他的意思是說,人在年輕時應該努力,莫等年齡大了空悲切。古人說的夜晚持蠟燭到處游玩,還是有它產生的原因的。
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話,只是省略了一個“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中的“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中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把這種境界推到極致的是王羲之之子王子猷。他當時居住在浙江紹興,一天夜里下大雪,他從夢中醒來,打開窗戶,踱著方步,端著酒杯,邊觀賞雪景邊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如此這般,還不盡興,他忽然想到了家住曹娥江上游的好朋友戴逵,遂乘小船前往。槳聲悠悠,雪花瑟瑟,一夜奔波,他才到戴府門前。此時,他沒有推門進去,而是轉身返回。仆人疑惑,王子猷說,乘興前往,興盡而返,為何一定要見朋友呢?
(原標題:曹丕與“秉燭夜游”)作者:李煥有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