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如何打敗曹植當上皇帝?啟人心智,發人深省!
2014/6/13 16:37: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梟雄曹操一生至少有15個老婆,25個兒子。公元208年,53歲的曹操揮師南進,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打敗。銳氣大傷,日益衰老的曹操開始考慮自己的“接班人”,來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
重點考察對象是正室卞氏為自己所生的大兒子曹丕和三兒子曹植。曹植是名少年才子,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會寫文章,曹操讀到他的文章以為是別人的代筆,曹植回答說:“言出為論,下筆成幸,顧當面試,奈何倩人?”后來銅雀臺建成,曹操令諸子登臺作賦,曹植“援筆立成”。
相比較而言,曹丕就要差一些。一開始,曹操的情感天平更傾向于才華橫溢的曹植。但后來,一件小事讓曹操打消了立曹植為接班人的念頭。
有一次曹操出征,這是一個博取曹操好感、表現父子之情的絕佳機會。曹丕和曹植都到路邊送行,曹植賣弄小聰明,抑揚頓挫地大聲引經據典、歌功頌德、賣弄文采,大家聽了都很欣賞,曹操也很舒服。
這時只見曹丕“泣而拜”,一句話也不說,跪在地上只是哭,引得旁人也跟著落淚,曹操更為感動,這時覺得曹植的虛無歌頌顯得很虛偽。結果可想而知,曹植落了個 “皆以至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的下場,曹丕用最簡單、最質樸而且成本最低的方法獲得了關鍵加分并笑到了最后,讓曹操感覺到曹丕是一個真正有分量的“潛力股”;因為過于表現,曹植的分量在父親的內心天平上一下子輕了不少,自己打敗了自己。
作家蘇芩說過這樣一段話:“真正有分量的人,只講有分量的話。一個敢于少講話的人,必定是對自己話中傳達的威力有信心的人。衣若素雅,能凸顯你的臉龐;妝若素淡,能映襯出你的氣質。著墨少一點,否則它會搶了要害之處的風頭。人生需要留白。那些人生的留白,讓你看起來更豐富,一個會布局的人,永遠不會把人生塞得太滿。”
【文若河老師的話】連著講了三天課,雖然有點累,但興奮勁一時半會是過不去的。晚上偶翻雜志,看到這篇文章,聯想到演講,覺得還是有一些話要和朋友們“嘮叨”。
曹植錦心繡口,天分才情都很高,與之相比,曹丕則顯得平庸得多、木訥得多。但是,為什么曹丕最后能擊敗曹植、扭轉乾坤?這里面有一個“情”字。當然了,自古帝王之家難見真情,曹丕的表現也難保不是預先設計好的,我們只就事論事,姑且認為他不是在作秀。實際上,即使曹丕是在作秀,我們也必須承認,他“演”得比曹植要好。父親遠征,吉兇不定,生死未卜,正常人的反映除了痛哭還能是什么呢?
“至辭多華,誠心不及”,這是曹植失敗的根源,又焉知不是很多人演講效果不佳的根源呢?我一直強調, 演講的至高境界不是演講者的自我陶醉,而是聽眾的入耳入心。聽眾怎樣才能入耳入心?無論是對演講的內容,還是對聽眾,演講者都要有抱有足夠的真誠,寧可演講不那么有文采,不那么氣勢磅礴,也要使聽眾感受到演講者的真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沒有情,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原標題:曹丕如何打敗曹植當上皇帝?啟人心智,發人深省!)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光明網(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