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百花爭艷。在我市禹王臺公園內,櫻花怒放、蜂蝶戲舞,一派春日景象。信步走去,眼前松柏參天,風景幽雅,令人心靜。三賢祠、禹王殿、水德祠、牡丹園、櫻花園、芳春園……多處景致令人迷戀。
走進公園,一棵棵松柏樹肅然挺立,樹齡大多在150年以上,最高的有幾百年之久。古吹臺兩側古木參天、幽靜雅致,令人心神俱靜,忘卻俗世喧囂。相傳春秋時,晉國大音樂家師曠曾在此吹奏樂曲,故后人稱此臺為“吹臺”。 漢文帝時,其少子劉武被封為梁孝王,定都大梁(今開封)。梁孝王增筑吹臺,改稱“平臺”,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十分華美的園林,稱為“梁園”,后因戰亂而荒敗。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3年),在臺上建碧霞元君祠。后來因開封屢遭黃河水患,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績,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在臺上建禹王廟,這座古臺遂改稱禹王臺。明、清兩代曾對臺上的建筑物多次進行修葺。
沿著牌坊下的臺階拾級而上,迎面是三間御書樓,該樓是為康熙所題的“功存河洛”四字所建。在該樓東側的墻壁上,鑲嵌著康有為的《游禹王臺詩碑》:“將軍勒馬出郊關,前驅百騎走材官……遠上吹臺餞行人,灑掃檜柏陳花薰。將軍先侯立于門,登高萬里來風云……”康有為在書法上力倡北碑,其書自成一格,書法粗茁、渾重、厚實,有氣勢開張、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早在幾十年前,我市不少書法愛好者便來此拓貼、臨摹,“康體”一時風靡我市書法界,被多人仿效,從開封走出的不少知名書法家都深受“康體”的影響。
禹王臺公園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景,更有先賢踏過的足跡,是我市最早開辟的旅游景點之一,盛名在外。現今,除了每年4月舉行的東京禹王大廟會和櫻花節時有較多游人光顧外,平日這里游客稀少,僅有前來上香的香客靜靜地進出。
【原標題:尋找老開封味道(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