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人物----孫叔敖(春秋)
2014/6/18 16:40: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孫叔敖,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初為楚國大夫,楚莊王時官至令尹(相當于宰相)。拜令尹時,傾國吏民皆來朝賀。有位布衣老者姍姍來遲,嚴肅地對他說,地位越高越要體恤下情,官職越大越要謙虛謹慎,俸祿越厚越不能有貪心。你能謹守這三條,就足以把國家治好。孫叔敖把老者的話當作座右銘牢記在心。他任國相后,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間和睦同心,風俗淳美;執政寬緩不苛卻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奸邪之事,民間也無盜賊發生。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把孫叔敖的事跡列為《史記·循吏列傳》之首,稱贊他是一位奉職守法、善施教化、仁厚愛民的好官吏。 孫叔敖十分熱心水利事業,主張采取各種工程措施,“宣導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鐘天地之愛,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他帶領人民大興水利,修堤筑堰,開溝通渠,發展農業生產和航運事業,為楚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親自主持興辦了期思雩婁灌區和芍陂等重要水利工程。
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許,孫叔敖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在史河東岸鑿開石嘴頭,引水向北,稱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東岸開渠,向東引水,稱為堪河。利用這兩條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間的土地。因清河長90里,堪河長40里,共100里,灌溉有保障,后世又稱“百里不求天灌區”。經過后世不斷續建、擴建,灌區內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開陂灌田,形成了一個“長藤結瓜”式的灌溉體系。這一灌區的興建,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滿足了楚莊王開拓疆土對軍糧的需求。因此,《淮南子》稱:“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楚莊王知人善任,深知水利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任命治水專家孫叔敖擔任令尹(相當于宰相)的職務。
孫叔敖當上了楚國的令尹之后,繼續推進楚國的水利建設,發動人民“于楚之境內,下膏澤,興水利”。在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又主持興辦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豐城(今安徽省壽縣境內)附近,位于大別山的北麓余脈,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洼,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當時這里是楚國的北疆的農業區,糧食生產的好壞,對當地的軍需民用關系極大。孫叔敖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組織當地人民修建工程,將東面的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和西面六安龍穴山流下來的溪水匯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制水量,“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澇成災。后來又在西南開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
芍陂建成后,使安豐一帶每年都生產出大量的糧食,并很快成為楚國的經濟要地。楚國更加強大起來,打敗了當時實力雄厚的晉國軍隊,楚莊王也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三百多年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國被秦國打敗,考烈王便把都城遷到這里,并把壽春改名為郢。這固然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也是由于水利奠定了這里的重要經濟地位。芍陂經過歷代的整治,一直發揮著巨大效益。東晉時因灌區連年豐收,遂改名為 "安豐塘”。如今芍陂已經成為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灌溉面積達到60余萬畝, 并有防洪、除澇、水產、航運等綜合效益。為感戴孫叔敖的恩德,后代在芍陂等地建祠立碑,稱頌和紀念他的歷史功績。1988年1月國務院確定安豐塘(芍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標題: 水利人物----孫叔敖(春秋)】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三明市水利信息網(200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