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論語經典新讀摘選:子路之死

2014/6/20 9:02:12 點擊數: 【字體: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樂,以及最大的悲哀都和他的弟子有關;他的生命,和弟子連結在一起……

    子路“結纓而死”

   
子路的死亡是很戲劇性的。這件事被記載于《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太子蒯聵出亡后又回到衛國時發生的。他有個外甥名叫孔悝,統領一座城,蒯聵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想尋求他外甥的協助,但對方不肯,怕得罪國君,蒯聵竟然直接挾持了他。當時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衛國的朝廷里還有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子羔。子羔眼看狀況不對,就逃離了衛,要到陳國去,剛好碰到了要從陳國回衛國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衛國情況很危險,不能再進去了,子路卻覺得自己當人家的家臣,沒有怕死的道理,所以還是回返衛國。

    當然他就遇到了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么挾持孔悝?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他的主人,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并且不會和蒯聵結盟。除此之外,子路還宣稱蒯聵是個膽小鬼。蒯聵是怕了,但是他采取的方式,不是釋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黡去擊殺子路,這兩人也因為這件事留名歷史。
《左傳》用“以戈擊之”記錄這個武打場面,子路顯然不敵。《左傳》記載,子路的帽纓斷了,于是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后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結纓而死”。這畫面很重要,可以連結到前面的歷史,因為這不是子路第一次和蒯聵起沖突。

    蒯聵之前出亡,是因為他父親衛靈公有個寵妾名叫“南子”,一個大美女,她和英俊的宋子朝發生了婚外情,搞得全國上下都知道,只有衛靈公或是被蒙在鼓里,或是不在乎。蒯聵想替爸爸報戴綠帽的仇,想殺了南子,行動卻失敗了,只能出亡。

    南子在《論語》也出現過,“子見南子,子路不說”,為什么發生這件事?孔子當時來到衛靈公的朝廷,因為名氣太大,朝廷翻云覆雨的大美女也想見他。孔子去了,子路非常不高興,很明白地和老師說:你不是說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喔,那去見大美女干嘛?如果孔子不是因為女色誘惑而去見南子的話,就表示南子左右衛國的朝政,所以孔子要透過她謀得權位?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如此明白地讓老師知道“我不爽”。孔子只好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真的這樣,實在會遭天打雷劈。孔子的說法是,我既然是衛國的客人,這國家的女主人堅持見我,我沒有不去的道理。我去見她,中間有著帷幕,談了兩句我就退出了;你雖然討厭南子,但是這樣的見面過程中,沒有不合禮的地方吧。

    漂亮得不得了的志愿

    在《先進篇第十一》里頭,最重要的是曾點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漂亮得不得了的志愿,更重要的,漂亮得不得了的語言。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但別忘了,這里還有三個人,孔子一問完話,子路就馬上回答了,他的志氣很大很清楚。他說,千乘之國,夾在大國之間,戰爭戰亂饑荒,如果有國君信任我,不需三年時間,我就可以讓他的人民知道什么是勇氣,不用怕大國,不用怕困阨,而且最重要的是“且知方也”,要有勇有謀,不是亂搞的。他說完,接了四個很有意思的字:“夫子哂之”,孔子笑他又來這套。

    另外有一段在《公冶長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孔子經常感慨,道不行就算了,不用繼續留在這地方,寧可漂流海上;若有這么一天,大概只有一個人會跟我,就是子路。這段紀錄到了后面十分鮮活,子路“聞之喜”,有人和他說,老師不要玩了,想離開,應該只有你會跟。聞之喜,不是驕傲夫子最看重他,而是高興孔子最明白他,他是個絕對會對孔子不離不棄的人呀!如果要弟子自由去發展,有個人卻一定打死不會走,那個人就是子路。但孔子還是要虧一下他,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他說,你真的比我還勇敢,但你別急你別慌,別真的去扎木筏要跟我走,我只是打個比方罷了。如此簡短的對話就能看出子路有多性急,也可以知道孔子有特別的幽默感。

    孔子失禮痛哭

   
回到《左傳.哀公十五年》。這時子路幾歲?子路只小孔子九歲。那年孔子七十二歲,子路也是個六十幾歲的老者了,卻到老還那么沖動。《左傳》后面補了一小段孔子聞衛亂的反應。他看子羔回來了,臉色都發白,因為深知子羔不是貪生怕死的人,若他都回來了,表示衛國的情勢真的很糟。“柴也其來,由也死矣。”子路就真的死了。

    《禮記.檀弓篇》提到孔子哭子路于中庭,《禮記》為何要提及這段?因為孔子失禮,而且他不可能不知道這是失禮的,他在大庭廣眾下這樣哭泣,是真悲傷。一個一輩子相信禮并且內化禮的人,卻到七十二歲還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悲傷。

    陸續有人來吊喪子路,“夫子拜之”,這是多么失禮呀!說句不客氣的話,這跟我們現在在殯儀館看見長輩為晚輩答禮一樣。但也是這么寥寥幾句,寫出了孔子的真性情。孔子怎么會是一個無聊方正的人呢?孔子難道不知道自己正做出違背一輩子理想的事情?但孔子和子路的關系早已超越“禮”在他心中所承載的。他的“不逾矩”,還是有限度的,遇到最悲慟的事,他也無法再守禮了,他非得如此失禮,才能表現對子路之死的沖擊。“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情緒發泄完,他才有辦法問詳細的情況。孔子大失禮痛哭之后,才有辦法回神見傳消息的人,問子路死時的來龍去脈。子路“醢之矣”,被切成肉醬,多慘呀,孔子之后再也不吃肉醬了。子路六十三歲,只因為一件不關他的事而死。為什么這兩個人要殺他?他都是個六十三歲的老人了,如果換成一個年輕氣盛的人選擇這樣做,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從這件事以及其它最清楚最可信的傳記數據來看,我們能夠知道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樂,以及最大的悲哀都和他的弟子有關;他的生命,和弟子連結在一起。

(原標題:論語經典新讀摘選:子路之死)作者:楊照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聯合報(2009-05-14)
0
下一條:包公真本色 上一條:老子故里抒懷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