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稱帝失敗不為人知的原因(3)
2014/6/20 11:38: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陳曉楠:1916年的元宵節,在合家吃團員飯的時候,袁世凱的幾個小姨太太,為了妃和嬪的名分和袁世凱當面爭了起來,面對著嘟囔不休的姨太太們,袁世凱索性把筷子一擱,長嘆一口氣說,你們別鬧啦,你們都要回彰德,等著送我的靈柩一塊回去,說完就回辦公室了,也許這就是預感,總之此后袁氏就吃不下東西,食量漸減,精神不振,慢慢的就生病了。袁世凱稱帝兩個月之后,埋藏在這個國家中的矛盾,如火山般噴涌爆發。
解說:就在袁世凱稱帝兩周之后,蔡鍔在云南通電討袁,史稱護國戰爭,蔡鍔在缺少裝備軍餉的情況下,獨自率領三千滇軍子弟兵踏上征途,向北方強大的北洋勢力宣戰。
劉敬忠:當時帶了幾千人,而且唐繼堯還不給發什么軍餉,這點大家注意,當時蔡鍔是有病之軀,癌癥已經病入膏肓了,所以說蔡鍔偉大呢,為了救國他不顧個人生命舍身忘我。朱德同志原來在蔡鍔手底下當團長,在回憶錄里頭,在這個時候見到蔡鍔他嚇了一跳,蔡鍔變成一個幽靈,就和一個鬼一樣了,就剩兩個眼睛有光了。
解說:蔡鍔以近乎決死之心態,率兵討袁,護國軍上下官兵也受到鼓舞,士氣旺盛,與此相反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雖然袁世凱迅速集結了三路大軍,共計十萬余人,但是前線各路將軍,卻以一種默許的姿態消極抵抗,以至于只有三千人的護國軍,在蔡鍔的率領下,輕而易舉的從云南打到了四川。
劉憶江:覺得我呀名正言順,我討伐你帝制反對你帝制,我在這個公理上站得住,我能得到全國人民,最起碼是輿論上的支持。那么我首義了,很快他相信你袁世凱,這個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我能得到全國的響應,他有這個自信。
解說:但是蔡鍔的護國軍畢竟兵力不足,當部隊千里躍進,攻入四川之后,補給供應也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數支北洋勁旅,已經將護國軍團團圍住但是大部分的北洋將領消極應戰,雙方陷入到不戰不和的僵持狀態,戰場上迎來了短暫的寧靜。但是在戰場之外,反對帝制的呼聲卻風起云涌。
劉憶江:袁世凱如果說當機立斷,用不了一個月鎮壓下去這啥事沒有了,可是時間一拖長,兩三個月,其他觀望的省就起來了,就形成清朝末年那時候,各省都宣布獨立宣布起義,這就不好控制了,面一大就不好控制了。
解說:在國內一片反袁呼聲之中,俄、英、法等國也隨著形勢變化,調整了外交政策,公使們紛紛指出變更國體,將惹起意外之擾亂。
袁騰飛(民間學者):他去給各國使館送那個,實際上就相當于咱們那個掛歷,那種東西,它那個上面寫的是中華帝國洪憲元年,人家拒絕接受了,我們只接受中華民國五年的日歷,不接受中華帝國洪憲元年的,人家給退回來了,所以他也明白國外風頭變了,他不支持我稱帝,是這么一個道理。
解說:而云南起義之后,日本更是見風使舵,宣布不接待袁世凱派往東京的特使,并且指責袁世凱斷然推行帝制,拒絕承認洪憲皇帝,這種明確的反對態度,讓袁世凱感覺到形勢在迅速惡化。
劉憶江:日本把袁世凱看成它控制中國的一個障礙,因為袁世凱和日本打交道幾十年,對日本非常了解,而且也有一套手段,硬的、軟的,你想把他擺平了很難的。所以日本視他為控制中國最大障礙。
解說:1916年3月7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承認中國南北兩軍為交戰團體,并且默許日本國民援助南軍,公開與袁世凱為敵,準備趁中國內亂之際,確立對華霸權推翻袁世凱。
劉憶江:日本呢,凡是中國的反對派,它都要插一手,你好比說宗社黨,晚清那些遺老,肅親王他們那些人,內蒙獨立那幫人就是蒙古那幫人,再加上孫、黃革命黨這撥人,它都插手,它都支持,都給你必要的一定的財政支持,必要的時候提供你武器。
解說:就在日本內閣會議后的第二天,孫中山就從日本財團處得到了一筆二十萬元的借款,用來招兵買馬,同時前清的肅親王等宗社黨也在日本的煽動下搞起了滿蒙獨立,一時間,中國國內的形勢被徹底攪動。袁世凱悲哀的發現,僅僅是幾個月后,中國已經完全不在他的掌握。而與此同時,二次革命的時候借給袁世凱大量經費的外國銀行此時都紛紛攥緊了錢袋,沒有國外資金支持,北洋軍閥內部也開始離心離德,袁世凱的老部下馮國璋,聯合江西、浙江、山東、湖南等省將軍共同致電袁世凱要求取消帝制,在洪憲帝制的殘破框架上,踏上了重重一腳。
劉憶江:因為他那個地位很重要,長江五個都督長江中下游流域,控制著大致十萬多軍隊,五個省,他要支持袁世凱,那西南一點戲都沒有,立刻就給鎮壓下去。那么他要是支持西南,那就等于北洋分裂了,就打內戰了,他要是保持中立,那就是不戰不和了,實際上就是這樣。
李揚帆(北京大學副教授):袁世凱的失敗不是由于革命黨發動的護國戰爭導致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袁世凱手下的背叛,尤其是馮國璋和段祺瑞,這是左膀右臂的背叛,不能叫背叛,就是對他的反對,那么這些東西起決定性作用。從軍隊的角度來講袁世凱只要能控制住軍隊,那么南方的革命黨根本打不過他,但是如果內部有人反對,那他一點辦法沒有,這是他稱帝失敗的必然因素。
解說:面對著內憂外患,袁世凱只能廢除洪憲年號,恢復中華民國,最終這個獨裁者主動恢復了民主政體,但這時全國各省,都拒絕他再做總統。從進入六月開始,袁世凱一直處于昏迷狀態,偶爾會在恐慌中驚醒,不知道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間里會想些什么?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的唾罵聲中死去,袁世凱死在六月,天氣炎熱,很快尸體就腐爛膨脹起來,以致沒有合適的喪服可穿,正好為洪憲皇帝預制的龍袍,寬松肥大,于是便把龍套給他穿上了做了裝里。袁世凱洪憲帝制的夢想也隨之進了墳墓,一起埋葬。
袁世凱死后民國政府撥款五十萬治喪,袁世凱最終被體面地葬在他曾經的歸隱地河南彰德,如今這個地方被當地人稱為袁墳,按傳統習慣,本該寫逝者生平的背背面卻是一塊巨大的空白,袁世凱的是非功過,直到今天仍然備受爭議,無法言說。
袁世凱稱帝讓自己身敗名裂,但這不僅僅是袁世凱個人的悲劇,中國也陷入了混亂之中,剛剛平靜的中華大地上烽煙再起。袁世凱近二十年來一直秉承的改良主義徹底終結,近代化運動從此陷入停滯。
陳曉楠:袁世凱的葬禮上,楊度的挽聯十分引人注目,“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隨后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楊度這樣回答他說,有句老話說勿以成敗論英雄,我之所以摒棄共和,主張君憲,是考慮到在目前中國的條件之下,實行歐美的民主共和辦法會導致政令不一,地方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今日民主共和制似已取得勝利,切請諸位拭目以待,看日后會不會出現我所預言的局面。君主立憲制隨著袁世凱之死而死,死的其實不是一個,隨后共和亦死。
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了極度的混亂當中,新登臺的政治勢力既無共同的組織,也無國家秩序的共同構想,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強權集團和動亂與內戰的舞臺,中國進入了軍閥時代,而中國人又一次在分崩離析當中,迎來了另一個黑暗的戰亂時節。
(原標題:袁世凱稱帝失敗不為人知的原因)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鳳凰網(201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