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首級葬地之謎
2014/6/23 11:57: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蚩尤,一代叱咤風云的戰神,千秋萬代人心目中的始祖,其人生卻以慘烈悲壯謝幕,令人扼腕。古文獻記載,五千年前,河北涿鹿,在與黃帝的大戰中,蚩尤戰敗身死,遭肢解,頭顱和軀干被分開埋葬。
“那么,蚩尤共有幾處墳墓,都分別埋在哪了呢?”千百年來,廣大苗族同胞到處尋根問祖,希望找到自己祖先的魂歸之所,專家學者們也在苦苦找尋答案。
通過查閱資料,人們發現,在當今可見的史料中,記載蚩尤埋葬地較為明晰的指向有兩處。從三國時期魏國人王象等撰寫的《皇覽·冢墓記》來看,蚩尤首級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埋葬其軀干的地方在“山陽郡巨野重聚”。
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的娘娘廟堌堆,就是蚩尤軀干埋葬之地,這一點在幾年前已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但代表死者主體的首級冢到底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卻似乎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涿鹿爭雄身戰死 首級墓冢今安在
可以肯定的是,蚩尤的墳墓絕不止一處,歷史上就曾有“四冢磔蚩尤”(注:磔,古代的酷刑,把肢體分裂)之說。
在“涿鹿大戰”中,黃帝打敗并擒殺蚩尤后,為什么會將其殘忍分尸呢?北京大學教授段寶林分析說,這里似乎反映出黃帝的殘暴不仁,但實際上也可從中看出黃帝對死后的蚩尤仍然十分害怕。因為傳言蚩尤是蛇的化身,能呼風喚雨,神通廣大,所以黃帝就把他分尸數段,以防其靠自身法力再復活。
蚩尤遭肢解后的尸骨既然被分別埋葬,那么到底都埋在了哪些地方、共有幾處墳墓,可謂眾說紛紜。除了《皇覽·冢墓記》記載的“壽張”、“巨野”這兩個地方以外,口頭傳說卻未見記載的“蚩尤冢”還有山東汶上縣、河北涿鹿縣、河南臺前縣、河南濮陽縣、山西運城鹽湖區等地。這些地方的“蚩尤冢”都有墳墓堆土,有的規模還不小。
墓冢之多,至少可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它們印證了史書上關于蚩尤死后“身首異處,故別葬之”的記載;另一方面,也表明后世人們對蚩尤非常敬仰,幾千年來一直緬懷他的豐功偉績。
當然,這也不排除以訛傳訛。段寶林教授認為,僅僅是在民間口口相傳的“蚩尤冢”不足為信,還是《皇覽·冢墓記》的記載最具權威和可信度。
而作為確定蚩尤冢位置重要依據的《皇覽》又是怎樣一本書呢?陽谷縣文化局局長曹保國介紹說,《皇覽》成書于三國時期,是魏文帝曹丕命人編纂的。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從多種古籍中輯錄資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編排、主要供皇帝閱覽的資料書,其規模約有800萬字,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不過,此書記載的這兩個地名距今一千多年,中間歷經朝代更迭變遷,到如今,它們的具體位置又在哪呢?這個問題一時又變得迷霧重重。
九黎部族“大本營” 蚩尤葉落歸根處
蚩尤軀干葬地何方,以前早有答案,即現在的菏澤市巨野縣的娘娘廟堌堆。至于人們多年來苦苦尋找的蚩尤首級冢所在位置,直到2006年才被揭開神秘面紗。
2006年10月,來自文化部、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貴州省苗學會、貴州省社科院、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院、湖南省社科院、山東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的20多名文史界“大腕”匯聚山東陽谷縣,對蚩尤文化進行深入研討。
也就是在這次研討會上,一個塵封幾千年的謎團被抽絲剝繭層層揭開。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文獻記載、考古發掘、民俗遺風等方面均證實,蚩尤首級冢就是位于今天陽谷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東的皇姑冢!
《皇覽》里面提到的“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是皇姑冢所在地嗎?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一下壽張縣的歷史沿革和區劃變動情況。原陽谷縣政府史志辦主任李貴洲告訴記者,據史書記載,壽張原名“壽良縣”,至東漢時因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叔叔劉良,更名為“壽張縣”。三國時期,壽張縣屬東平國。1964年,壽張縣建制撤銷,以金堤為界,金堤以北的張秋、十五里園、壽張、李臺等四個(公社)鄉鎮劃歸陽谷縣至今。從行政區劃資料來看,今天的陽谷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自春秋、秦漢、三國時期到1964年期間,一直屬壽張縣管轄。況且,除皇姑冢外,在原壽張縣范圍內,目前尚未發現第二處與《皇覽》里所提到的蚩尤冢相似的封土遺址。
那么,既然蚩尤在河北涿鹿戰死,又為何會被葬在千里之外的山東陽谷呢?
當年,蚩尤九黎主要生活在現在的山東、河北、河南一帶,而地處冀、魯、豫交界處的陽谷,乃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也曾是該部落聯盟的中心區域。
古人戰死,首級為驗證身份的主要依據,同時也代表死者的主體。俗話說“葉落歸根”,蚩尤戰敗身死之后,其首級被埋在本部族的“大本營”,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既然陽谷是蚩尤活動的中心區域,那么這里就應該有他的“都城”。而非常巧合的是,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在皇姑冢周圍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古城址。
據當年參與考古挖掘的專家介紹,該城為長橢圓形,呈東北-西南方向,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15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城墻被埋在地下,距地表最淺處約1.9米,最深處約2.3米。因為歷史上黃河曾數次決口,這座古城才被埋在地下。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史證資料,段寶林教授認為,該龍山文化古城址就是《皇覽》中提到的“闞鄉城”。而皇姑冢就坐落在這座古城的中心,它是一個高約4.5米、占地面積約8500平方米的大土丘,上面覆蓋著蒼郁的草木。
1973年山東省開展文物普查時,在皇姑冢下發掘出了大量的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1992年6月,皇姑冢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古城建成年代和皇姑冢成冢時間都在龍山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交匯的時期,而這個時期正是蚩尤生活的年代。
地理方位、成冢年代、墓冢規格等諸多方面,幾乎天衣無縫地印證了陽谷縣十五里園鎮的“皇姑冢”就是《皇覽》中所說的“壽張縣闞鄉城中”之“蚩尤冢”這一論斷。
皇姑冢內無皇姑 祖神長眠五千年
被專家認定是蚩尤首級冢的這個土丘,周圍的百姓此前都稱它為“皇姑冢”,而實際情況是,里面并未葬有皇姑。個中又有怎樣的曲折故事呢?
在葉街村的村碑上,記者發現了這樣一段文字:“相傳,隋唐之際,此處原是一片森林,人煙稀少。唐太宗李世民征戰遇疾,途經此處,被一少婦營救,并認其幼女為義女。后李世民稱帝,欲接少婦母女進京,幼女卻已病故,遂以皇姑之儀厚葬于此,人稱皇姑冢。”
“皇姑冢內埋皇姑的說法,純屬誤傳。”陽谷縣蚩尤文化研究會會長杜夢華表示,這畢竟是傳說,沒有真憑實據,他們查遍了《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找到能印證該說法的記載。更何況,考古發掘已經證實皇姑冢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墓冢,而這個年代要比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早很多。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個傳說是后人牽強附會之作,并不可信。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聊城晚報(200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