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盧氏縣雖無立國,但出現了好多帝王。除尊盧氏五任帝王外,炎帝神農氏(也為三皇之一,共傳二百八十四年(前2620--前2266)。
炎帝,姓姜,“伊耆”名石年。少典國姜姓部落的首領,父親是少典氏部落酋長(少典國君)。母為有蟜氏安登(曰任似)陝西秦嶺北渭河流域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是少典正妃。丙辰(公元前2644年)生石年(炎帝神農)。次子勗其,其派下裔孫黃次子勗其,其派下帝軒轅氏。石年在陝西的南部,利用火為人類造福,以火德王。石年,少典國姜姓部落的首領,後稱帝。因教民用火,耕耘,繼古赤帝之威望,故號炎帝。炎帝的圖騰為牛,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后人們把炎帝敬為神農。后稱炎帝神農。
炎帝神農氏共傳二百六十八年(前2604—前2336)。據曰有:炎帝─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薑克─榆罔—前2336年止)。於公元前2336年,炎帝神農氏政權被黃帝所滅。
炎帝神農榆罔即女媧時代有典氏后輩。神農第二仼帝娶尊盧氏女為妃,繼為參盧。傳說炎帝之妃尊盧氏女所在氏族是個甚為古老的氏族。據《長安志》引《魏書•風土記》:驪山北麓(今屬陜西藍田縣)“西有尊盧氏冢”,《太平寰宇記》卷六“藍田縣”條載:“有尊盧氏陵,次北有女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于此。”《帝王世紀》《漢書•古今人表》皆將尊盧氏(又寫作宗盧氏)排在女媧去世后的“王”中,可知尊盧氏為伏羲、女媧之母華胥氏的后裔。
尊盧氏族的世代首領皆襲用“尊盧氏”之號。傳說尊盧氏族或部落傳到炎帝時,因善于“刀耕火種”,所以在驪山一帶著名。炎帝帶領族民到驪山農耕時,娶尊盧氏之女為妃。又傳說:炎帝“娶奔水氏之女曰聽訞為妃,生子五人。”為炎居、堇、權、不浩及耑。《歷代神仙通鑒》和《神農藝谷救民饑》載:炎帝“復納尊盧氏之女”,“生子邛、柱、起我。”
赤帝女為炎帝與聽訞所生,名字失載,便以“赤帝女”、“才女”或“女才”稱。傳說她學道成仙,住在今河南南陽愕山的桑樹之上。每年正月初一,她就在樹上筑巢,正月十五日完成,以此為家。這個美麗的仙女,有時又變為白鵲,在空中飛翔。炎帝思念女兒,勸其從樹上下來回家,女不聽。炎帝便令人放火燒桑樹,女兒卻在大火中騰空飛去。炎帝悲痛,遂將桑樹命名為“帝女桑”。《山海經•中山經》收錄了這個故事:“又東五十里,曰宣山。淪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視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余,赤理黃華青柎,名曰帝女之桑。”這棵合抱五丈的桑樹,也是一棵神樹,火燒不死,仍然存在,每年照樣有鵲鳥筑巢。正月十五日,當地人取下鵲巢,燃燒成灰后入水中,把蠶蛹放進浸泡,育化的蠶吐絲量大為增加。因而,人們又把炎帝這個成仙的女兒崇祀為“蠶神”。
女娃(精衛)也為聽訞所生,到東海游泳,不幸淹死,化為神鳥,名曰“精衛”。《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又北二百里,日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精衛填海”的故事即由此而來。
炎帝小女,為尊盧氏女所生,比“赤帝女”年少。當時炎帝有個雨師叫赤松子,系今甘肅臨洮赤水氏族部落之人,傳說修煉成仙。屈原《楚辭•遠游》云:“聞赤松之清塵兮,愿承風乎遺則。”傳說他常服用“水玉”(即石英)助吸氣、呼氣而修煉成仙的,今陜西華山、湖北襄樊、湖南張家界、山東泰山、甘肅與青海的祁連山等名山大川,都有其云游的蹤跡。《列仙傳》卷上說:“赤松子常住的地方是祁連山的“西王母石室”,能隨風雨在空中飛翔。炎帝少女羨慕神仙而“追之,亦得仙俱去”。這位仙女云游四方,來去無定處。”
另瑤姬也為尊盧氏女所生。瑤姬剛要出嫁時,到長江邊游玩,不幸病死,后成仙女,又稱巫山神女,或高唐神女。《山海經•中山經》載:“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這棵美麗的瑤草,結的果實對婦女有美容作用,得到人們喜愛,便精心護養。后來在陽光、雨露滋潤下,瑤草變成了美麗的仙女。炎帝哀憐,封她為巫山“云雨之神”。
瑤姬早上化為朝云,在天空飄蕩,暮時則化為細雨,滋潤山川。相傳楚懷王(前328~前299)出巡云夢(今屬湖北)時,駐休在“高唐觀”內。一天他正在午休,“云雨之神”降臨,向懷王訴說飄泊不定、無處安身之苦,同時,又向懷王傾訴了愛慕之情。懷王喜而醒來,不見美麗的仙女,很是同情和思念,便令人在巫山修建祠廟祭祀,名曰“朝云”。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對此故事的記載比較詳細。《襄陽耆舊傳》也有與此大同小異的記載。傳說懷王去世后,其子繼位,稱楚襄王(前298~前262)。
有一年,楚襄王由朝臣兼詩人宋玉陪同巡游云夢,望見高唐觀上空有五彩云氣,變化無窮。襄王便問宋玉是何云彩?宋玉答曰是“朝云”。再問何為朝云?宋玉又答曰:懷王時曾游于此,身體疲乏,在此休息,夢見一美女,稱自己是炎帝之女,未嫁而死,葬巫山之陽,成為巫山之女,名叫瑤姬,聞君王來游高唐,情愿前來陪君王。懷王答應其請求。女神臨走時,又向懷王說,我住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巔。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第二天早上,懷王觀察天象,果如女神所言,便在巫山之巔為其修建了祠廟,名曰“朝云”廟。
炎帝神農,姓姜,名神農,又名羭紇(代用字)號神農氏,(也叫神龍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炎帝神農氏政權的首任帝。神農的母親名叫女登,是烈山氏部落的女首領。
傳說有一次她帶著幾名伴侶到華陽(今河南新鄭市北)去游玩,忽然天降大霧,她和伴侶們走散了,獨自遇見了一條神龍。那神龍變成一位美少年,與她調情。女登春心萌動,便與他在野外交合。女登沉醉中渾然睡去。
須臾,霧散云開,萬里晴空,女登醒來遍尋各地找不見少年,唯見溝壁有一石龍,高約三丈,長約二十丈,頭西身東,龍尾藏于山中,宛若真龍一般。龍頭長方如鱷,利齒上下兩排,長舌居于口中,吻前雙須前伸,上頜平眉目表紫,前額寬頂生雙角,一角斜上沖天,一角斜下半斷,龍頭平展仰起,龍脛向后下曲,頸腹平連龍背生巨翅,越胸出凳龍爪落于地,龍身連貫三波九折入山中,狀若騰云展翅翱翔上九天。
女登看得呆了,想起剛才之舉,不由臉熱心跳,急忙叫起同游的伴侶回家。自此女登懷孕,于帝祝融三十二年(丙寅,前4795)孟春生下一子,以姜為姓,從母為烈山氏,從父號神農氏。
神農出生之地名氵單(tian)渚,位于今河南洛陽市伊川縣境內。伊川縣大莘店西有九道溝稱作九龍溝,九龍溝各有泉水形成九條溪流,匯于氵單渚泉,古時又稱井。古書上說,“神農即誕,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水動”,指的就是九龍溝之泉。氵單渚之南有九皋山(又名鳴皋)。氵單渚東有鯀的妻子有莘氏之女女志故城遺址。
九龍溝狀如九條火舌,自氵單渚上騰,如烈焰之勢。中央一溝名叫龍頭溝,又名常山。北有常川鄉。溝中有巨形天然石龍,有一條河流發源于龍頭溝,取名常水。龍頭溝北邊的村子叫龍王屯,西有九龍洞,南有神龍廟,東有九龍朝鳳。大莘店村東有小龍廟。龍頭溝全長九華里,皆為黃土,唯獨神龍為巨石形成。
神農少年時,母親女登經常帶他到常羊山游玩。山上的風景極好,不僅有各種各樣的樹木,還有千姿百態的鮮花,馨香醉人的芳草,叮咚如歌的泉水,以及各種活潑可愛的動物和小鳥。母子倆每次都玩得很開心。神農跟隨母親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他知道了天地日月星宿,知道了山川溪流湖泊,知道了鳥獸魚蟲類別,也知道了花草樹木的種屬。母親告訴他,山上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植物無毒。無毒的植物可以供人充饑,有毒的植物會把人毒死。母親細心地傳授他如何區別那些有毒和無毒的植物。把平生所掌握的所有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后來神農把這些知識應用到了醫藥研究上,創立了中國最早的醫藥學說。
神農十七歲時,母親見他熱心于醫藥事業,便把他送回到神農氏祖先的發祥地秦嶺,讓他去那里專門研究醫藥。當時神農居住在秦嶺下的一個小村子里,每日虛心向父輩學習,不辭辛苦翻山越嶺采集各種植物進行研究。古時的秦嶺動植物豐盛,有各類動植物數千種,是一處天然的生物園。神農在這里先后考查了上千種各類動植物,多次爬上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
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也是關中群山的最高峰,不僅山勢險峻,還時常有虎豹豺狼等猛獸出沒,在山上采集十分危險,神農克服重重困難,歷時三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發現了數百種有藥用價值的動植物,用這些動植物的藥用部分為人、畜治病,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后來他把每次治病的經驗用刀筆刻寫在特制的陶片上(陶書),形成了中國遠古最早的醫藥書籍。
當時神農所刻寫的“陶書”使用的是上古符號文字,這種符號文字至黃帝時期便明令廢除了,黃帝推廣和使用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禁止使用符號文字,符號文字便逐漸失傳了。后來神農的后人曾用象形文字譯出了一部分,但還有大部分沒被譯出來,這些陶書有的被毀壞,有的伴隨著他們的主人深埋于地下,成了永遠的秘密。
古史傳說中記載,說炎帝神農出生在礞峪(今陜西寶雞市北約5公里),經專家學者考證,實屬誤傳。神農之世十七代,除第一代是出生在秦嶺,其余皆出生在洛水流域。礞峪出生的神農很可能是第一代,但第一代神農并未稱帝,更與炎帝扯不上關系,因此只能是因同為神農稱號而誤傳。
神農二十歲時母親去世,他匆匆趕回洛水河畔的出生地,與族人以簡樸的古禮將母親安葬在伊水河畔,尊稱她為彭婆。其地如今仍稱彭婆鎮。神農安葬完母親之后,因其才能出眾,被族人推選為烈山氏首領。
神農是一位心中只有天下和人民的圣人。為了造福于人類,他在深入研究醫藥學的基礎上,又開始研究糧食的種植和生產工具的改革。在神農以前雖然已經有了早期的農業,但種植的糧食作物很稀少,只有麥類和水稻,而這兩種作物又只適應土質肥沃的平原和水源充足的地區,山地和高原丘陵之地根本無法種植。
炎帝神農榆罔,男。姓姜,號參盧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神農氏政權的第八任帝,其祖父是神農氏政權第六任帝姜來的兒子姜節莖。父親是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克。
姜榆罔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他從小聰明好學,后來習文練武,成長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東夷人騷擾和入侵神農氏東部邊境,十七歲的姜榆罔奉命駐守舊都伊川,并且在那里籌建軍隊,與東夷人作戰,多次擊敗敵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揚和嘉獎。
公元前4539年秋天,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克去世,姜榆罔在伊川即位,號帝榆罔。以癸未年(前4538)為榆罔元年。
姜榆罔即位時,正是中國北方各大氏族集團爭霸時期,此時,除執政的神農氏之外,還有與東夷人聯合起來的魁隗氏政權、占據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史皇倉頡氏政權、興起于冀西北的少典軒轅氏政權,還有起于桑干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權。五大集團都想爭當中華霸主,相互侵略攻伐,氏族社會從此進入了野蠻的戰爭時代。
(乙酉,4536年)榆罔三年,姜榆罔聞東夷逐漸強大,不肯向朝中進貢,大怒,立刻起兵征討,一舉擊敗了東夷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的聯盟軍。繼而將國都遷于空桑(又作窮桑,今山東曲阜市北)。
(己丑,前4532年,榆罔七年),東夷少昊族的大酋長風清與魁隗氏九世孫夸父再次聯合起來,出兵攻打帝都空桑,結果又被姜榆罔擊敗。夸父兵敗后求助于阪泉蚩尤氏。蚩尤親率從八十一個部落中精選的隊伍南下,攻打帝都空桑。姜榆罔的軍隊被擊敗,被迫放棄空桑,率族人遷回到故都伊川。
(癸巳,前4528年,榆罔十一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征服了史皇倉頡氏政權,倉頡五世去帝號,歸順了軒轅氏。軒轅氏的勢力擴展到今河南北部的濮陽、安陽、鶴壁、新鄉等地,對炎帝神農氏和九黎蚩尤氏都構成了很大威脅。蚩尤氏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勢力,又聯合東夷伏羲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共同討伐神農氏。姜榆罔在強大的攻勢下接連失敗,被迫向占據玉邦河(今桑干河)流域的軒轅氏求救。
(甲午,前4527年,榆罔十二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率軍南下增援神農氏。姜榆罔十分高興,立刻授以兵權,命其討伐叛亂的諸侯。軒轅氏大軍首先突襲蚩尤氏部落,在今河北張家口市的萬全、尚義、懷安之間大敗蚩尤族。接著,蚩尤親率精銳部隊反擊,雙方激戰于東臺山(今河北張家口市小五臺山)。蚩尤軍金盔金甲金兵器,勇猛無敵,軒轅軍大敗。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見蚩尤軍不好對付,便避其鋒芒,向北退卻。蚩尤氏的同盟軍——魁隗氏族的夸父共工聯軍,跟蹤追擊,一直追到玉邦河北岸。軒轅氏組織反擊,在玉泉(今山西大同市天鎮縣)擊敗了夸父共工聯軍。夸父共工聯軍的敗卒退往涿鹿,中途又遭到了姜榆罔的劫殺,再次兵敗。幸得蚩尤軍及時趕來救援,才沒有受到更大的損失。
由于受共工、夸父和東夷少昊族的不斷侵擾,帝都伊川已經無法安居,這年秋天,姜榆罔下令將帝都遷回到舊都榆林(今山西晉中市東)。
(乙未,前4526年,榆罔十三年)炎帝神農氏、黃夷軒轅氏聯合與魁隗氏、九黎蚩尤氏在涿鹿(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東南)的曠野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戊戌,前4523年,榆罔十六年)軒轅氏與蚩尤氏惡戰了三年,軒轅氏先后發動了九次大的進攻,都被蚩尤軍擊敗。最后,雙方談判言和,以玉邦河為界,河北為軒轅氏統治區域,河南為蚩尤氏統治區域。
(甲辰,前4517年,榆罔二十二年),軒轅氏與蚩尤氏停戰七年。在這七年中,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為了擊敗蚩尤氏,獨身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馬鞍山市當涂縣西南東梁山)拜師學道,學習戰略戰術,苦學三年后回國,重新組織訓練軍隊,使軍隊能力大增。于是,姬邦卉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再次發動涿鹿大戰,同時派人請炎帝姜榆罔出兵助戰。
(乙巳,前4516年,榆罔二十三年),軒轅軍水淹蚩尤城,蚩尤軍大敗,其殘部渡滏陽河逃往冀州(今河北冀州市)。軒轅軍兵分兩路追剿,終于在解村(今河北冀州市小寨鄉北)活捉了蚩尤。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下令將其處死。軒轅軍乘勝繼續追剿蚩尤部族和炎帝魁隗氏部族,又殺死了魁隗氏九世孫夸父。繼而東征東夷少昊部族,少昊大酋長風清率部族投降。接著又北征燧人氏后裔的支脈薰粥族,將他們北逐至蠻荒之地。
(丁未,前4514年,榆罔二十五年),歷經三年時間,軒轅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再也不把炎帝神農氏看在眼里了,他致書姜榆罔,命令他讓出帝位,否則刀兵相見。姜榆罔十分憤怒,大罵軒轅氏無德,堅決不從。朝中群臣紛紛諫阻,勸他不要以卵擊石,給全族人帶來災難。姜榆罔自知無力與軒轅氏抗爭,考慮到百姓的安危禍福,只好仰天長嘆,答應讓出帝位。
(戊申,前4513年,榆罔二十六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正式稱帝,以涿鹿為都,國號黃帝,史稱黃帝軒轅氏。黃帝姬邦卉降封炎帝姜榆罔為諸侯,將他封在洛水上游的盧氏城(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祁寸灣)。姜榆罔不肯受封,棄爵率家人遷徙江南,后定居于湖南茶鄉(今湖南株洲市茶陵縣),他的兒子仍在盧氏筑建城邑(火炎城與石龍頭城)以醫為業,救死扶傷,深得當地百姓厚愛。
后黃帝軒轅氏政權帝芒二十年(丁卯,前4494),姜榆罔病逝于茶鄉,當地百姓感念他救死扶傷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禮將他厚葬于霞陽,初稱炎帝冢,后世改稱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株洲市炎陵縣霞陽鎮。
據有關文獻記載,帝榆罔者,名夸父,帝衰子也。帝衰崩,夸父立,是為帝榆罔。帝榆罔之時,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帝榆罔弗能征。北狄黃帝,聞神農亂,以應龍為將,師熊、羆、貅、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克補遂氏。帝榆罔以刑天為先鋒,渡黃河,與黃帝爭於阪泉,黃帝斷刑天首,三戰,然后敗榆罔。榆罔葬刑天首於常羊之山,而后南走黃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澤,再遇黃帝,崩。其后,姜氏三卋不仕,避禍也。
姜榆罔二十二歲即帝位,在位執政虛記二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于黃帝軒轅氏政權帝芒元年(戊申,前4513)被罷免,后徙居江南行醫二十年病逝,終年六十八歲。
三、黃帝祁江陽神話傳說
炎帝神農氏祖先發源于祁連山,得姓祁,神農在冀南伊水洛水流域建伊祁氏伊耆國。曾領后裔山西祁縣祁家河,居邑豫西盧氏縣祁寸灣。神農氏末世榆罔(又名參盧氏)本祁姓,被黃帝降封于洛水上游,再賜祁姓,封疆為祁。
軒轅氏黃帝與神農炎帝同胞兄弟,軒轅氏黃帝的母親附宇“之祁野”感北斗樞星而孕的“祁野”,就是炎帝神農氏所在的甘肅天水成紀地區,黃帝妻西陵氏女節裔子所在故祁地,也受封祁,賜姓祁(堯承伊祁氏)。
陳鋒氏女慶都產堯。堯母慶都伊姓,陳鋒氏宗伊耆氏或伊祁氏炎帝神農。神農“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又號伊耆氏”。炎帝又名“連山氏”,即“祁連山氏”。故祁姓;陳鋒氏炎帝裔因稱祁姓;至太行山南麓伊川神農氏舊地即以伊祁氏稱,堯從母家,姓伊祁。炎黃神農以燒陶制器為祖傳,堯從小跟慶都學制陶,而益于族眾。堯為在突兀的平壩高阜上陳列陶坯,然后在橫穴陶窯中焼缶(掏)。堯作為以燒陶為業的半農半工的世家能手,被嚳封為“唐”,有了癸天權。
祝融遂承榆罔帝號,為赤帝,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王大有案:“言直而顓頊時代),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所司者萬二千里。”(<準南子.時則篇>)“實與黃帝各有天下之半”。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有熊氏.....亦曰帝軒氏”,是從靈寶有熊黃帝支分出來的,是姫、祁聯盟的黃帝族領袖,他們從神農氏盧氏(祁寸灣)、伊洛、越過黃河經祁家河沿汾水,經霍太山、太原,到呂梁山、云中山北端的軒崗,為帝都。由此地返四涿鹿盆地,四本部,漸向西遼河發展,創造紅山文化。至此時,中原已進入少昊時代,軒轅黃帝時代結朿。
但這一地區濕熱,百姓為疫疬疾病所苦,大鴻氏鬼臾區時居鴻瀘水臚堡(今朱陽鎮西臺地),進言黃帝宇一氣衍三墳,治人之性命,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黃帝以為極是,即尋求一種為民眾解除生、老、病、厄、死、難的巫術、醫術、預測術(占)、預防術、方技術(偏方、醫方、巫方)尋找醫用藥,推衍宇宙之氣與人體之氣的相互依存關系,“一氣衍三墳”就是“一氣化三淌”,也就是由天道衍化出的伏羲古楊的三個分支。
祁江陽的先祖是炎帝神農氏。三任黃帝姬豕統一全國后,封炎帝神農氏后人于盧氏(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賜姓為祁。故神農氏的后人又稱參盧氏。祁江陽為參盧氏的嫡系傳人。祁江陽的父親娶黃帝軒轅氏嫡系女子為妻,入贅于黃帝族,成為黃帝朝中的重臣。后來被封于白龜山(今河南平頂山市西南)。不久,他的妻子軒轅氏女姬氏懷孕,于帝仡諒二十年(丁酉,前4164)夏天,在前往溫泉母親家探親時,因天氣連日陰雨,河水上漲阻隔了歸路,無法及時返回,便在娘家生下一子,取名江陽。祁江陽從小聰明好學,深得母舅和父母的喜愛。父親去世后,他承襲父爵入朝為官,以其卓越的才華被十二任黃帝仡諒任用為主管天象的大臣。
仡諒四十四年(辛酉,前4140),十二任黃帝酉仡諒去世,朝中大臣推舉祁江陽為帝。祁江陽即位后,在白龜山東北建筑都城,稱為龜城(即祁家,在今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鬧店鎮東南),不久即遷都于此。
祁江陽執政時期,黃帝政權的內部矛盾日益嚴重,社會秩序出現了混亂的局面。黃帝朝中的幾大貴族集團因為爭奪執政權不斷發生沖突,各族團內部也因為經濟分配的不公正,也時常發生。當時炎帝族的縉云氏和帝鴻氏都想繼續執政,而黃帝軒轅氏的嫡系認為:天子之位本來屬于軒轅氏子孫,不該由外族來承襲反對炎帝后人繼續執政。各氏族集團相互不服,矛盾日益加劇。這時東夷少昊部族已經強大起來,聞黃帝政權內亂,便乘機起兵向黃帝族的統治區發起攻擊。祁江陽派軍隊抵抗,結果接連失敗。少昊部族乘勝進軍數百里,直逼黃帝的都城。祁江陽在強敵的逼迫下,只好率族人北遷,越過黃河,在中條山以東的祁水岸邊建都,名為祁邑(今山西運城市夏縣東南祁家河)。黃帝政權都城北遷后,在黃河以南的勢力大大減弱。
祁江陽二十五歲即帝位,在位執政虛記三十五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于帝江陽三十四年(乙未,前4106)病逝于龜城,終年五十九歲。死后遺體葬在中條山,帝號江陽,尊號黃帝。
后在堯鯀治水時期,炎帝后人炎融(祝融)、睺頭,都是入贅到鯀族修熙氏家族中的女婿,不是親子,這應是鸛兜被放逐嵩山(嵩縣)后,與鯀族聯姻的結果,炎融在洛河上游榆罔故參盧城祁村灣南筑火炎城及石嶺頭城。鸛兜也巳與丹朱聯姻,丹朱入贅鸛頭氏,所以丹朱、鸛兜相互稱鸼兜、鸛朱。時丹朱居在丹江口與其支流淅川匯合處筑的丹朱城(即今淅川老城)。在舜攝政前,丹朱因避洪水被封居太行山西麓丹河。而當時與共工、鯀十分親近的顴兜被流放在洛陽的嵩山(也稱崇山)。《史記•五帝本紀》曰“放顴兜于崇山,以變南蠻”。(崇山就是現在的嵩山),由顴兜在崇山(嵩山)對當被帝流放在伏牛山(欒川)的南蠻進行監管和教化。舜攝政后,共工、鯀被誅。又恐顴兜與丹朱因近而聯合謀反,于是放顴兜于伊水上游嵩縣繼續監管南蠻,而放丹朱于鴻臚水(今靈寶市宏農澗河)上游,由后稷執行。但又恐丹朱不往,以屏護京都為由,封水軍之長,于是丹朱赴“命”,自太行山丹河起程,而至桃林塞,駐守黃河南岸陽平,又徒鴻臚水上游筑朱陽城(今朱陽鎮)。這樣丹朱、顴兜可以以帝堯氏族身份對居住在伏牛山的三苗氏族進行監管,同時攝政王虞舜在黃河北岸的蒲阪、虞鄉,后稷在北方的稷王山、稷山又可對丹朱監控。丹朱不知是陰謀,又無“軍務”,常于水手乘船于鴻臚河,洛河、伊河、灌河、淇水、丹江泛舟、捕魚。久之,他們走出鴻臚河朱陽城,先在丹江筑丹鳳城(鳥即丹鳳,鳳出丹穴),在丹浦澤筑丹朱城,為都邑,丹浦南筑“九重”丹朱臺(天文臺)。后又在湍河上游筑丹水城,老灌河上游筑朱陽關(朱陽關地名由此而來),淇河下游筑荊紫關和重陽店。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顓頊(zhuan xu)生驩(huan)頭,馬雚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驩頭(鸛兜)氏是顓頊娶鄒屠氏族女的后裔,是個不爭氣的混子,他由崇山被流放到嵩縣就居住在伊水上游,其南有大章(現嵩縣南50公里處),也就是章山----立中天表木儀的靈山。被流放在此的苗民氏族部落,就居住在以老君山欒川(也稱蠻川)為中心的伏牛山區一帶。鄒屠氏族(蚩尤氏的部分族支)又是三苗氏的祖先,居住在伊水下游的伊川,這樣鸛兜自然成為這帶三苗氏族的領袖。取訾(ju zi)氏住在洛水下游宜陽,鸛兜氏族住在嵩山下北汝水一帶。鸛兜被再次流放到嵩縣幾年后,與居住在丹朱城的丹朱聯結為聯姻,丹朱入贅到鸛頭氏,(母系社會男出嫁),所以丹朱與鸛兜互相稱丹兜、鸛朱。讙朱國,而且關系相當密切。鸛兜擅長捕魚。現在的鸛河也就成為他經常駕船捕魚的地方湍河為顓頊氏后裔所居。《山海經》“驩頭人面鳥喙,有翼四,食海中魚,杖翼而行。有驩頭之國”。《山海經。海外南經》“鸛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一曰在畢方東。或曰在讙朱國。”可見鸛兜與丹朱聯姻后,不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聯盟國,有自己的圖騰,并稱之為。因而歷史上也永久地留下了老鸛河這個名稱。
(原標題:神農氏榆罔神話傳說 蚩尤氏和張家口關系縝密)作者:戴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