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靜寺造像碑
禪靜寺造像碑(即敬史君碑),位于長葛市第十四初級中學院內,刻于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
該碑通高250厘米(碑座除外)、寬84厘米、厚26厘米。90厘米高的碑額上,精工雕刻有6條倒首盤龍,供奉著釋迦佛像,佛像的下邊龕著9個供養人,碑側為夔龍紋圖案。
正體碑身高160厘米,碑文計1265個字。該碑字體扁而勻稱,完全沒有常見的魏碑體上斂下放的姿態,用筆圓潤含蓄,既繼承了《張玄墓志》之遺風,又開了唐楷之先河,實在是難得的“龍門二十品”外之精品。該碑碑文清代輯入《書法大字典》,拓片曾于1973年在日本展出。康有為編著的《廣藝舟雙楫》中把《敬顯俊剎前銘》(即禪靜寺造像碑)列為碑品中的“逸品上”,并注“……《敬顯俊》之虛和婉麗,何嘗與南碑有異……安靜渾穆,骨鯁不減曲江……永興《廟堂碑》出自《敬顯俊》……運筆用墨,意象悉同……為靜穆茂密之宗……若閑鷗飛鳧,游戲汀渚。”1993年該碑碑文又被收入《北魏石刻藝術》一書。
敬史君,字顯雋(《北齊書》傳載名顯雋,字孝英,平陽泰平人,是虞舜的苗裔,田敬仲的后代)。北魏末年“女后稱割,權移外戚,黨樹私門,謀危王室”時,他“掛冠辭闕,仗劍還鄉”。孝莊帝即位,嘉其品德高尚,“封泰平縣開國子,除晉州別駕”。
1963年,禪靜寺造像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妥善保護。1982年河南省文物局撥款修建碑亭,于1984年建成。2004年,河南省文物局再次撥款10萬元,于2006年8月、9月重新修建了保護房,并在碑體外加裝了玻璃罩以供觀賞。保護房為正方形,南北開門,東西開窗,單檐尖頂,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結構,并刻石記載,徹底解決了禪靜寺造像碑的安全和保護問題。
明周王墓
禹州有明代周藩、徽藩親王、郡王墓葬20余處。周藩封開封,定、恭、端三王葬于禹州城北太白山南麓,康僖郡王葬于城東金牛山北麓。
明周王墓(周定王墓)修于明初,自明末400余年間,多次被盜掘,雖處深山,現面積1400平方米的地宮內10個大墓室一空如洗。嬪妃陪葬墓地宮面積400余平方米,雙曲拱券覆盆狀,18券洞同穴分室,門朝向高大寬敞、能容“大客車”行駛的環形甬道,拱券青磚弧面曲率預先燒制,渾然天成,為全國已發現的地宮建筑形制中所獨有。
周定王墓大約在李自成農民軍由禹州東進轉攻開封后,汝州土匪武剛屠禹至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之間被盜掘。清初,官府組織士紳及人力填埋。1958年夏秋間大雨,盜洞塌陷墓室被發現,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
地宮系鑿山開穴,青磚拱券,石灰巖條石墻基、墻裙,糯米石灰漿砌,漢白玉條石墁地,墓門門罩上方青磚浮雕纏枝花卉掛絡,坐西朝東。現存地宮拱券屋頂厚約1.5米,前室、中室“T”字形相交,墻厚3.5米,墓墻開3米見方的前室、中室門洞。1400平方米地宮上部拱券室頂,歷600余年,絕少裂隙,安全無恙。門罩琉璃瓦屋頂“文革”時被砸毀,棚門石有部分壓斷現象。地宮溫濕恒定,位置近于山巔,地表類似喀斯特地貌,宮內泉流常年不涸,不浸不溢。至今看來,整座地宮仍宏偉壯觀,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建造科學技術,為已發現古代藩王墓葬所僅有。嬪妃陪葬墓位于周定王墓右前方。地宮坐西朝東,采用圓輪輻射同穴分室的形制雙曲拱券營造,使用空間平面如玉璧。
地宮整體呈覆盆狀,歷時600年,牢固如初,未見絲毫裂縫硬傷。周定王墓兩座地宮建筑規格和等級區別分明。拱券建筑力學設計精純老到,拱券建筑營造技術手法嫻熟自如,珍如雙璧,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學價值。
后漢皇陵
后漢帝后陵墓群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部山區,有后漢高祖劉知遠睿陵、后漢隱帝劉承祐潁陵、后漢李后高后陵。
后漢高祖劉知遠(公元895年—948年),后漢建立者,公元947年—948年在位,沙陀部人,公元947年在太原稱帝,當年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漢,史稱后漢,乾祐元年(公元948年)1月改御名為劉暠,1月27日崩逝,同年11月葬于睿陵(禹州萇莊)。950年,其子劉承祐繼位,欲殺郭威,后被殺,廣順元年葬于潁陵(禹州花石),高后李氏掌權。951年郭威稱帝,漢亡,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李氏薨,葬于高后陵(禹州淺井)。
劉知遠睿陵前原有四闕石獸,陵前神道自北向南排列文吏、武士石俑和各類獸俑,195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睿陵封土堆為覆盆狀,高約8米,地面四闕神獸尚存,神道石像生被埋入地下,占地面積1243.5平方米;潁陵墓冢于1966年平整土地時被夷平,神道石刻被埋入地下;高后陵前神道吏俑2個、石獸俑一個(被埋入地下)。
睿陵、高后陵、潁陵三位一體,是后漢(公元947年—951年)完整的皇帝陵,反映了武將干政,政權頻繁更替的五代時期社會政治歷史現狀。后漢皇陵現存石翁仲等石刻,時代特點明顯,樸實無華,端莊肅穆,是珍貴的五代文物,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