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禹州寫周定王墓,是省文物局孫英民副局長的建議。不久前,記者到省文物局了解有關河南“新國寶”情況,其間孫英民副局長談到了周定王墓,他說,這次雖然因為一些原因周定王墓沒有評上“國寶”,但那真正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是全國墓葬里建筑形制很有特色的一處所在,非常值得寫一寫。
身為文物局副局長,又是考古專家,所見可謂廣博,所識可謂精深,能夠對周定王墓贊譽有加,這說明周定王墓確實不一般,而這也讓本是禹州人的我感到汗顏,因為,在此之前,記者對周定王墓的了解幾乎為零。
不敢怠慢,暫時放棄了手頭的其他活兒,即時趕往禹州。
出禹州東北行20多公里,便到了禹州市無梁鎮,鎮內有一座山,叫老官山,明代叫做鈞州明山,又稱太白山,再往前追溯叫具茨山脈。
據說,這里歷史上是軒轅黃帝進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地方。
站在老官山上遠望,西部是層巒疊嶂的嵩岳余脈,煙靄繚繞,不見所終;東南方向是廣袤無垠的豫東平原,陰霾之下,只能靠想象走進云深不知處的浩茫無邊遠方。左右兩側,山岡逶迤起伏,猶如大鵬展翅,左側是青龍嶺,右邊是臥虎山,主峰老官山坐西向東,和左右兩山自然延伸為羅圈椅形,又若一個端坐的巨人,兩手自然延伸為兩山,肚腹便是那中間綿延而下的太白崖。諸山之上,有頗具人文特色的“龍拉磨”、“公雞嘴”、“母雞嘴”、“龍炸窩”、“玉皇洗臉池”、“虎歇洞”、“太虎石”、“古槐樹”、“山泉樹”、“夜明觀”等自然景觀。幾道山嶺綿延而下,在山腳形成一個葫蘆谷地,當地人稱“老龍口”,俗稱“蓮花盆”。谷口兩側,山峰聳峙。谷外右邊的山峰人稱“太虎石”,頗似不怒自威的老虎,雄踞之勢,似隨時欲咆哮而起;左側山峰宛若老龍頭,其看似靜臥,卻生發著不盡的神形,仿佛一轉眼便要擎天一沖,兩山之間突兀一圓形山包,形成一“龍虎戲珠”之勢,山口正對著東面陘山主峰。
這便是周定王墓之所在了。
按風水學來說,這里真是個難得的風水寶地,地形地勢正符合中國傳統的“枕山面屏,氣聚風藏”的風水理論,當地人稱為“青石寨,紅石門,頭枕金字石,腳踩蓮花盆”。
600多年前,一個明代就國開封的藩王——朱,把自己埋葬在了這里,也把一代明史埋在了這里。
犁地犁出個周定王墓
如果對明史沒有深入了解,初聽到周定王時,你很容易會誤解為公元前的那個周定王,點開百度搜尋,你會翻到這樣一個條目:
“周朝國王。周定王姬瑜從公元前606年乙卯至前586年乙亥年執政,在位21年。諸侯國先前對周王還有一些尊敬,可是至周定王時期,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已無尊敬可言,中央權力繼續削弱。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圍宋時,造成‘易子而食’的慘劇,使社會生產遭到破壞并阻礙了人口的發展。諸侯爭霸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為代價的。周定王崩后,其子簡王夷立。”
“周定王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封藩于古都開封,被封為周王,謚號‘定’,因此,其墓穴被稱為周定王陵。”前往周定王墓的路上,陪同記者采訪的禹州市委宣傳部新聞科李濤科長說,“周定王陵,位于老官山東麓的一個緩坡上,坐西向東,是由磚、石構筑而成的規模宏大、建筑雄偉的地下宮殿建筑群,建筑時間長達14年。因為他一生沒有實現稱帝的愿望,晚年決心要建一個比皇帝陵墓還要大的墓穴,所以,其墓室建筑氣勢恢弘,建筑面積達1970平方米,比北京定陵還要大。它是十三陵的縮影。整個地宮由墓道、墓門、南道及前、后、中、左、右五組磚、石拱券殿堂組成,停放周定王靈柩的正殿是地宮的主體部分……大殿后壁并排有4個王妃洞,門額上有富麗堂皇的屋檐裝飾。正殿內的青石門,光滑龐大,現在基本保存完好。在周定王地宮前方,還有一個周定王的妃子陪葬墓,這個墓更是建筑藝術上的精品。整個墓用磚、石拱券成,環廊形穹隆頂洞,在‘環’的外壁修建了17個距離相等的單體墓室和一個與這些墓室形狀一樣的墓門。整個建筑風格獨具匠心,是國內迄今發現的獨一無二的環形墓冢。”
也許是老天故意賣關子,急切地想一睹周定王墓的記者,被堵在了無梁鎮上的豫S103道上,這一天緊挨著這條道的一個村莊逢集會,把路占去了一大半,早上出發,直到正午才來到周定王墓。
早就等在這里、據說與墓區有著不解之緣的趙天水先生,領著我們走向周定王墓。
站在周定王墓前,環顧四周,人們不由得就會想到“風水”。
太神奇了!墓是依山而建,其上有天然的山包,做了墓的“穹”,兩邊,一左一右分列著兩道山,蜿蜒而下,在山下不遠處合圍,分明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圈椅,山前,隱約可見一道山,那正是陘山,它就宛若椅前的案幾。
所以當地有說法為:“頭枕‘金字石’,腰鋪蓮花盆,前堂城隍廟,腳登夜明珠(陘山)。”
走到墓室前,只見墓門上鐫著“周定王陵”四字,顯然是后人的“杰作”,禹州市的文物專家教之忠先生說:“這樣寫是不對的,只有帝王的墓葬才稱陵,周定王墓葬應該是墓,是老百姓把墓升格了,也許是他們太看重這個墓葬了。”
站在墓門前,趙天水說:“當初,就是在這里發現周定王墓的。”
發現墓葬,是一個偶然。
1938年,王家村一個叫喬黑的老漢在山坡前犁地,突然,牛的一條腿蹬出了一個窟窿,牛腿也陷進了窟窿里,等把牛腿拔出來后,喬老漢將長長的牛鞭桿兒伸進窟窿里,竟伸不到底兒,喬老漢就找來村里的年輕人,將洞一點點挖開,原來是個墓門。
喬老漢犁的地,其實就是周定王墓前甬道。發現周定王墓,在當時成了稀罕事兒。“據老輩人說,當時我們這里人山人海,每天都有很多人來看,十里八鄉的,幾十里外的,都有,進去的人也不知看到啥沒有,直說漂亮,惹得更多的人想進去看。”趙天水說。
也就在那時,人們發現,并不是他們首先發現了這個墓,打開一個個石門,走進墓的大殿,人們看到了墓室上方的盜洞,不知何年何月,什么時候,周定王墓已被人盜過了。而村里人此前竟沒有察覺。
“當時人們傳得很邪乎。”76歲的教之忠先生說。
那時教先生才幾歲,但因為家就在離那里不遠的地方,經歷了這個過程。
“進去的人說里面有一里多長,還有群眾傳里面有戲臺子,還在唱戲,但戲臺子和觀眾席隔著一條河,過不去,走不到戲臺子前看。當時沒電,個別有錢人有電筒,大多數群眾都是點根麻稈兒進去看的,哪里看得清里面的東西?況且,依當時人們的認識,進入墓洞,就夠害怕了,哪里還能看得清?”
洞里到底有些什么,成了一個謎。
這個謎底在墓被發現了20年后的1958年,被當時的禹縣縣委書記揭開了。
也許是因為傳說墓里有河的原因吧,當時的縣委書記認為墓里既然有水,不妨把它打開,用里面的水澆地,造福人民。于是,就動用80個勞教人員扒開了墓道,哪承想,里面僅有很少的水,根本不能澆地用。但既然打開了,干脆讓人們參觀吧,有人看時就賣票。
很多事物往往就是這樣。越是神秘,越吸引人去追尋,一旦這神秘失去,反倒沒人有興趣了。
墓沒有打開的時候,因為傳說,人們急著進去看,但墓打開后,真相大白了,沒人看了,因為沒人看,也不賣票了。從此,墓又被冷落起來。
挖紅薯窖挖到“娘娘墳”
周定王墓被冷落后沒幾年,老官山下的王家村,再次成為十里八鄉的關注之地。
而這次被關注的中心人物之一,就是趙天水。
或許因為印象太深,雖然已經過去了40多年,當時發生的那件事,仿佛烙在了趙天水的心里一樣,至今清晰可觸。
那便是本來和周定王墓一體的嬪妃陪葬墓,當地人稱“娘娘墳”。
“那是1963年。”趙天水說,“那一年的農歷九月,我才9歲,幫父親在俺家院子里挖紅薯窖,挖到一定深度時開始挖拐洞,娘娘墓就是在挖拐洞時發現的。我在挖拐洞挖出1米左右時,挖到了老青磚墻。要按說,這樣的磚砌出來的墻在我們村附近經常見,便沒怎么當回事兒,就把磚墻打透了,哪想到這磚墻竟有4尺半深,那磚堅硬、光滑,很難打,我父親就一個人拿釬子打,打著打著,猛一下空了。我父親就用力往外拉釬子,釬子拉出來后,只見打通處,發出一聲怪響,并冒出一股氣來……”
趙天水說,當時他父親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兒,打開后的兩天時間,就沒再管它,怕是有什么不祥的東西。
“沒想到是古墓?”記者問趙天水。
“哪想到,我父親只是好奇,想讓跑跑怪氣。”趙天水一臉無辜,“后來知道是娘娘墓,很多人猜想我們家肯定有好多值錢的東西,有的傳得還很邪乎,說我們家弄到了金盆、夜明珠,哪能呢?”
打出一個口子兩天后,趙天水的父親趙國章又慢慢用釬子打開一尺見方的一個洞,因為口子太小,讓當時只有9歲的兒子趙天水爬進去看個究竟。
趙天水拿著父親遞給他的點著火的麻稈兒,探頭進去,發現了齊脖深的棺槨,下面的棺床也有20厘米高。
進到墓室后,趙天水看到了墓室上方的一個大孔,那便是盜洞。
趙天水從窟窿里鉆進去,看到了棺材下面精美的裝飾,但就在他雙腳落地的時候,一雙鞋子淤在了泥里。
再往前,是一大堆土,站在土上可以摸著墓頂,再往前行,下了土堆,還是淤泥,陷在淤泥里的趙天水,除了手里點著的麻稈兒有限的明火外,墓里一片陰森,有一股逼到人心里的透骨的涼,腳站泥里,前方是無邊無際、不知所終的夜的海,趙天水害怕了,他惶惶地爬出了洞。
“我從墓里出來后,跟父親說了,我父親又跟我三叔說了這事兒,我三叔趕緊去公社(當時不叫鄉)里匯報了這事兒。”
當時公社里管文化的教之忠先生聽說后,也不敢怠慢,把發現古墓的事兒向縣里作了匯報。
幾天后,教之忠先生趕到趙天水家里,考察了一星期。
再后來,這個墓的事兒,就這樣擱在了那兒,沒人管了。
但趙天水家可沒消停,因為知道他家發現了古墓,因為盛傳他家挖出了夜明珠、金盆、銀碗,很多人就想知道這是個怎樣的墓,潮水般涌到趙天水的家,白天黑夜,人流不斷,吵得趙家人白天晚上休息不成。
趙天水家里人煩了,一再跟領導央求把墓給填住了。
周定王陵位于老官山東麓的一個緩坡上,坐西向東,其上有天然的山包做了墓的“穹”,兩邊一左一右兩道山蜿蜒而下,在山下不遠處合圍,分明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圈椅,山前,隱約可見的是陘山,按風水學來說,這里是個難得的風水寶地,因此當地有說法為:“頭枕‘金字石’,腰鋪蓮花盆,前堂城隍廟,腳登夜明珠(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