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豐縣城西關外,遠遠地就能看見一座巍巍壯觀的“清豐亭”,它是瞻仰古人、教育后代的好處所。5月12日,記者走進清豐亭,感知那段“山高高不過太陽,人大大不過爹娘,不知父母養(yǎng)育之恩者,枉為人也”的孝親佳話。隋朝時,就在此地有個叫張清豐的青年,善事父母,孝行聞名鄉(xiāng)里。
相傳,張清豐幼年時家境貧寒,難以從師,但他聰明好學,總是在塾學窗下偷偷窺習,懂得了行孝道理。長大以后,他以開店房賣燒餅營生。盡管生活清苦,但他對父母極其孝敬,衣食起居侍奉得無微不至。后來,其父親患了重病,張清豐就日夜守護,藥食便溺不稍煩怠。父病逝后,他就與母親相依為命。張清豐每天精心制作的頭爐燒餅必敬其母,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傳說,當時一些達官貴族出高價、設圈套,購買他的頭爐燒餅,都未能得逞。每逢浚縣大?繕矯砘幔?張清豐就為母親免災、祝壽、天天占頭爐香。當時,到大?繕澆迪愕娜撕芏啵?大家都想占頭爐香,甚至一夜不睡覺,排隊在廟門口,但等到廟門開后,頭爐香仍是張清豐的。據(jù)說是他的孝行感動了山神,是神仙替他燒的。母親死后,張清豐更是在墳旁壘屋一座、守孝三年,每天飯前向母親祭奠罷自己再吃。
天長地久,張清豐的孝行便被傳為佳話。張清豐死后,鄉(xiāng)里百姓為他立了碑,修了祠堂。到了唐朝大歷七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以其境有孝子張清豐門闕表奏朝廷,請下詔于張清豐店置縣,君準奏:“析頓丘、昌樂置以孝子張清豐名。”清豐縣由此得名,沿傳至今。張清豐,我國文明史上的小人物,但他的名字從唐代始作為一個縣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這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唯一的。
現(xiàn)在的清豐亭位于清豐縣城西北隅,因為亭內有張清豐孝子祠碑而得名。該碑原豎立在縣城南關外張清豐孝子祠前,因祠早年毀廢,1989年遷移于此,并修建清豐亭。清豐亭雖然體量不大,卻是清豐縣標志性建筑。2000年,張清豐祠碑被公布為濮陽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豐縣從誕生到現(xiàn)在,1400多年來,張清豐的高尚美德代代傳頌不衰,他至善至孝的行為感人至深,激勵著一代代清豐人。張清豐敬老孝親之佳話,如清風流水千古不泯。